陳思+陳姬姬+朱夢迪
支付不等于消費,所以消費高是誤讀
40839元這筆大學生人均支付金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據支付寶解釋:這份年賬單的總支出包含了六大類:
消費:通過以淘寶、大眾點評、美團等電商平臺以及商場掃碼為入口,最終以支付寶支付的費用;
轉賬:通過支付寶轉賬給支付寶朋友的費用;
信用卡還款:通過支付寶關聯(lián)的信用卡還款功能,償還信用卡的支出;
繳費:支付寶的生活繳費功能,比如水電燃氣等繳費支出;
手機充值:通過支付寶的充值中心,充話費、流量、游戲費用等支出。
其他:紅包,打賞,代付等
(注:親密付付款納入實際付款方支出金額,已刪除的賬單不會納入支出金額統(tǒng)計。)
賬單出爐后,朋友圈一夜間被同學們各式各樣的賬單數據刷屏了。中國傳媒大學家境小康的花花同學支付寶賬單為51804.91元;日??釔圪I買買的小雅同學支付寶賬單為126568元;一到月底就感嘆自己要吃土的張同學支付寶賬單為28224.41元;花錢不眨眼的小愛同學支付寶賬單竟高達505642.28元。
朋友圈忘記屏蔽父母的小昕同學,在曬完142969.13元的年賬單后,接到了父母怒吼般的電話:“你哪兒來的那么多錢?”
“我也想問我哪兒來這么多錢?”本來只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tài)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年度賬單,但隨后朋友們的評論卻讓她感到有些冤枉。無奈之下,小昕打開自己的支付寶,認真地算了算自己過去一年的賬單。她發(fā)現,全年14萬的總支付金額中,包含一筆11萬的轉賬,這筆錢是當時媽媽的同事分三次轉給小昕的,由于那時支付寶轉賬方便且無手續(xù)費,所以沒有支付寶的媽媽就讓同事將這筆錢轉到小昕的支付寶賬戶上,再由小昕轉到媽媽卡上。
事實證明小昕的實際消費并非賬單顯示的142969.13元,她的支付寶實際消費僅占全年支付總額的17.8%,為25493.95元。總支付不等于總消費,算清楚這份賬單的來龍去脈后,小昕覺得似乎被愚弄了一場。
統(tǒng)計學專業(yè)研一的祖同學和小昕同學一樣懷疑《大學生2016年賬單》的計算和結論是否靠譜,“這里面只計算出賬沒計進賬?!?/p>
2016年下半學期,祖同學幫一個傳媒公司拍宣傳片,期間他用支付寶墊付了一萬多的器材費、差旅費等,事后老板報銷了這筆賬,但也被支付寶作為日常消費算進了總賬單,而這筆錢實際上是其老板的支出而不是祖同學的。
中國傳媒大學財務專業(yè)的孟同學懷疑支付寶可能有重復計算。孟同學的支付寶年度賬單為221079.84元,看到賬單的第一瞬間,她十分懊惱自己過去一年過分敗家。懊悔之余,孟同學分析了一下自己的賬單明細,發(fā)現了問題,“我的支付寶綁定了信用卡,平時付錢時經常用這張卡,而到月底再用借記卡還款,那么,就會造成消費和信用卡還款記錄重疊,一筆錢在最終的年賬單里被計算了2次。”孟同學翻看了自己的支付寶歷史賬單,發(fā)現自己過去一年通過支付寶平臺上用信用卡消費的18751元錢被計入了自己的消費部分,而通過支付寶還信用卡的22272.50元則被單列成一項,再次被算進了自己的年度總支付金額中。
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研究了支付寶年度賬單的組成之后,孟同學提出了支付寶賬單計算的不合理之處:1.替他人轉賬或代付不能納入個人總支付金額中(如,上文小昕替媽媽轉的11萬塊錢);2.支付寶賬單存在諸如通過支付寶用信用卡消費并還款的重復計算部分(如,上文孟同學的信用卡消費被計入年賬單兩次),3.更宏觀地看并不是所有的轉賬給他人都是總支付,例如兌換給他人現金(如日常在地鐵站為沒有現金的人兌換零錢。)。
據了解,賬單來源方之一——中國高校傳媒聯(lián)盟出品這份《大學生2016年賬單》的初衷是期待通過這份賬單,讓社會能更好地了解大學生消費習慣、收支狀況,進而貼近式觀察當今大學生的消費觀、金錢觀,希望對治理校園金融亂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根據支付寶賬單顯示,大學生僅通過支付寶這一個平臺,年人均支付金額已高達40839元,如果再算上現金、微信等其他途徑,花費數額只會更高。這足以讓大眾產生“大學生亂花錢”的印象。但由于這份支付寶賬單算法并不十分合理,所以無法準確說明大學生的真實消費情況,其報告的良好初衷難說得以實現?!按髮W生消費高”其實是誤讀。
小昕同學年度支付寶賬單內容分布圖
一所大學的消費情況調查
為了調查大學生真實的消費水平,我們于2017年3月11日面向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發(fā)布了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年消費情況調查”的問卷,(作為一所綜合性學校,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類型較豐富,涵蓋藝術生、非藝術生,生源地較廣且學生家庭條件多樣,樣本相對全面,可較好地反映我國當代大學生消費情況)問卷涉及月生活費數目(圖表1)、月消費情況(圖表2)、花費最多項目(圖表3)以及是否有其他收入(圖表4)等問題,截至3月13日共回收問卷826份。
1
2
數據顯示填寫該問卷的中傳學生中,21.19%是男生,78.81%是女生。月生活費1000元以下的同學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8.72%,1000~2000元的占51.21%,2000~3000元的占27.6%,3000元以上的占12.47%。由此可見,絕大多數中傳學生的生活費在1000~2000元區(qū)間內。
當被問及月消費的問題時,12.23%的學生表示其月消費在1000元以下,31.96%的學生月消費1000~1500元,25.91%的學生月消費1500~2000元,29.9%的學生月消費2000元以上。
高達49.64%的同學表示他們每學期花費最多的項目是餐費,而認為購物占其學期消費最多的同學占了35.71%,6.9%的同學回答娛樂,僅4.24%和3.51%的同學分別選擇了學習和旅游。
調查中有54.84%的同學除了父母給的生活費以外,還通過兼職、實習、獎學金等有額外收入。其中有36.42%的同學表示,自己每學期其他收入共計2000元以下,28.04%的同學每學期其他收入共計2000~5000元,21.63%的同學每學期其他收入共計5000~10000元,13.91%的同學每學期其他收入10000元以上。
綜合問卷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以中傳學生為例,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同學們的大部分花費都在學習以及就餐上,娛樂類消費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其次,許多同學通過兼職打工和爭取獲得獎學金等各種辦法創(chuàng)造額外的收入來源,為自己的小夢想買單。
4
3
錢都花在哪兒了
同時,為了詳細了解大學生們的年消費具體情況,我們又請中國傳媒大學四名在校學生詳細羅列出了其過去一年的賬單(該帳單涵蓋了大學生通過現金、支付寶、微信、刷卡等多種消費途徑產生的花費)。
學子的消費觀
大學生作為尚未取得經濟獨立的一個消費群體,其消費情況一直以來是大家關注的話題。但是,綜合各項數據以及實例來看,大學生們絕不是 “花錢如流水,天天高消費”。個別大學生的盲目消費、奢侈消費和超前消費決不能代表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狀況。大學生群體保持著理性、健康、積極的消費方式。
在該買的東西上花錢,大學生們一點也不含糊。去年12月份剛拿到學校發(fā)的8000塊獎學金,中國傳媒大學大三學生小雨就立刻給爺爺奶奶買了個按摩椅,給爸爸買了一個coach錢包,還給媽媽買了條Burberry絲巾。對于小雨而言,雖然獎學金花得差不多了,但這筆錢卻花得很值。
在該省的地方,大學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只為省下幾塊錢。上個星期,為了看一場剛上線的電影,中國傳媒大學大一學生邱同學先后對比了淘票票、美團、貓眼電影等多家售票網站的票價,在淘寶上花1.5元購買了兩張15元的優(yōu)惠券,然后通過某售票平臺僅花39.8元就買到了兩張電影票?!拔覍Ρ攘艘幌拢@樣買是最省錢的,比我在支付寶上買兩張一共便宜了將近20塊錢?!碧崞疬@次的省錢經歷,邱同學很得意。
事實上,除了電影票,大學生們還經常通過團購、優(yōu)惠券、聚劃算等方式進行省錢。五一勞動節(jié),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朱同學準備去廈門玩一圈,從北京到廈門的機票為900元,但是從天津出發(fā)竟然只要500元。于是她選擇從天津出發(fā),省下這400元錢。大三學生葉同學是個點外賣小能手,點外賣前他會對比同一家飯店在不同外賣平臺的價格,再去各種外賣紅包群里領取優(yōu)惠券,一頓飯下來往往不超過12元,比吃食堂還便宜。喜歡購物的王同學經常在閑魚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賣出自己的閑置物品,再用這筆錢去買其他心儀物品。
現在的95后、00后對生活的質量和品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消費行為不會超過自身承受能力,“花錢時不扭捏,沒事時不亂花”正是時下大學生們最客觀的消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