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做到一定的階段,企業(yè)家都想著“建設企業(yè)文化”、讓企業(yè)文化“落地”,大費周章地宣導、貫徹,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輔以制度規(guī)定,結果呢?企業(yè)家不得不反思:文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從覺悟到文化的重要,到塑造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這中間的間隔是什么?
我們對文化進行觀察,直接看到的是所謂的文化產品,也即文化的外在形式:穿著、習慣、打招呼的方式、辦公室的陳列和設計等。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印度人,一個世界500強公司和一個本土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一看便知。
文化是有結構的,這些外在形式還有其深層根源。再往里走,文化的第二層是價值觀,就是人們公開倡導的企業(yè)精神。價值觀是經由情感通道呈現的理性原則,它決定了我們判斷對錯的標準和做事情的優(yōu)先選擇順序。價值觀在具體實踐尤其是利益考驗面前,還是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的,比如百度和谷歌,但這還不是文化最核心的深層實質。
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是深層信念。信念是構造我們心智與精神最底層的東西,正是信念讓一個組織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做投行的和做實業(yè)的,對錢的信念截然不同,對企業(yè)如何成功的信念也不同,于是組織中生成的文化也不一樣。
信念內在于我們的心性,并主導著我們。它就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部件。對于自己組織的信念,我們意識不到。因為,信念就是你的主程序,當你觀察時,是透過信念在觀察。只有當這個信念遇到另一套主程序,溝通出現障礙時,才可以通過反思覺察到自己的信念與別人的不同。
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冰山結構。冰山最下面一層是信念,中間一層是價值觀,最上面就是表層的文化產品。文化的形成與文化變革,必須的是對信念的了解。
當你要“建設”文化,文化便變成了一個動作的對象,仿佛是可以由你控制、主宰的對象??墒?,文化并不是這樣被塑造的。當然,有意地“創(chuàng)造”文化也會造就一種文化,只不過你所得到的不會是你要塑造的。
文化是自身經歷的產物。一群人共同經歷了某一個時代,就擁有了某種共同的“文化記憶”。組織也是如此,一個組織的文化是被經歷塑造的,而不是被目的塑造的。
鄧小平從來沒有說過要把中國塑造成什么樣的社會。他只說了一件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然后中國就開始了改革開放,計劃經濟體制開始松動,生產力不斷解放,大家開始用經濟行為來做事,這時,最重要的里程碑——市場經濟便浮現出來。一旦市場經濟了,便要遵守市場規(guī)律了。市場規(guī)律本身造就了今天的現實,產生了今天中國社會的文化。
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歷史節(jié)點,市場經濟是不可以被提及的詞匯。鄧小平的智慧在于,他不談目的,他發(fā)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必然導致市場經濟文化的產生。文化是由一段歷史、一段經歷塑造的,今天中國社會的文化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被目的造就的。
舉個例子,公司來了一位了不起的領導要把現實的A文化變成“面向未來”的B文化,可以說他此刻把自己當成了神仙。如果一個組織要變成B文化,一定需要一個產生B文化的經歷,而不是由A變到B的魔術。討論半天、大字報貼墻上,反復開會教育,并不能把他所要的B文化塑造出來。
那么,文化變革怎么會發(fā)生?所有的變革都因戰(zhàn)略而起。戰(zhàn)略變革是文化變革的一個覺醒動因:當前的戰(zhàn)略不適用于組織生存發(fā)展,組織面臨巨大發(fā)展挑戰(zhàn)。需要執(zhí)行一個新的戰(zhàn)略擺脫危機,而新戰(zhàn)略的執(zhí)行,本質上必須要有一個新的文化。
戰(zhàn)略變革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作為文化基因的信念很難改變。戰(zhàn)略變革成功的標志,本質就是公司文化的成功轉型。因此,文化變革的動因來自戰(zhàn)略變革的需要,文化的轉型以及文化的發(fā)展從來都是實踐、經歷的產物,塑造優(yōu)秀的文化必須立足于日常的一切言行和思考修養(yǎng)。危機轉型,也必須從務實的實踐起步,少說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