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1137)
“三進”志愿服務模式下的大學生黨性教育研究
楊琦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1137)
學生黨員是青年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是國家未來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志愿服務的理念與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均以服務為核心,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是傳統美德的現代化體現。以志愿服務為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平臺,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
學生黨員 志愿服務 黨性教育
黨性教育,也可以被稱為黨性修養(yǎng)或者黨性鍛煉。“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此論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已明確指出。大學生黨員更是廣大青年大學生中的優(yōu)秀群體,是祖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建設的強大力量。目前,高校黨員發(fā)展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黨員發(fā)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yǎng)與教育。在新的形勢下,探索在"三進”志愿服務模式下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黨性修養(yǎng),對于學生黨員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簡單來說,大學生志愿服務就是大學生志愿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完成一些自己能力所及的志愿服務。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以奉獻、博愛、互助、進步為精神內核。根據各大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大學生志愿服務已經顯現出覆蓋面廣、參與人數多等特點。針對這一情況開展各種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動符合大學生實踐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代大學生特別注重自身個性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校園的90后們,更加強調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渴望走出校園,通過親身實踐去感受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對大學生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國內的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一)組織機構尚未健全,管理規(guī)章制度不夠完善
目前,高校志愿者大多由校團委、學生會管理,參照社團管理模式開展日常工作。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由于各高校校團委所承擔的工作千頭萬緒,大學生志愿服務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和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上不足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導致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工作積極性都受到打擊,有學生甚至抱怨一腔熱情參與志愿服務組織卻沒有參與志愿服務的平臺和機會,原本設定的志愿服務工作開展的目標也很難達到。
(二)組織策劃缺乏創(chuàng)新,工作缺少延續(xù)性
高校在志愿活動開展過程中,缺乏對志愿服務形式與內容的創(chuàng)新,所以某些活動會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顒娱_展之初聲勢浩大,學生們參與熱情高漲,但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學生們發(fā)現活動無新意,吸引力不斷下降,一部分志愿者中途退出,并且對今后的志愿活動望而卻步,志愿者流失現象逐步顯現。另外一部分志愿者可能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志愿服務,最終導致服務質量下降。與此同時,一些高校習慣性地將志愿者工作作為系列主題活動的人力支援,表面看似大張旗鼓,熱鬧無比,但隨著主題活動的結束,志愿工作也嘎然而止,其后期影響力度明顯不足。
(三)大學志愿者的活動內容主要局限于校內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包括幾大類型:社會公益志愿服務、重大社會活動、學校志愿服務,根據調查,學校志愿服務的比例超過志愿活動總數的3/4。有人曾說過大學生的最佳狀態(tài)是一只腳在大學,一只腳在社會。大學作為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關鍵一環(huán),如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顯得尤為必要。
筆者所在學院所探索的“三進”志愿服務指的是“進校園、進社區(qū)、進基層”,是一種緊密聯系群眾的志愿者活動形式,是最貼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社區(qū)生活、基層生活的志愿服務活動。此活動可促進學生緊密聯系群眾,加強學生道德意識,引導學生形成勞動、奉獻、服務的意識,為構建先進校園文化出力。同時,該志愿服務模式為真正致力于志愿者活動的先進大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平臺,并為他們提供了不一樣的志愿活動形式,使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獲得很多,還為優(yōu)秀團員、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們提供了一個更具體、更廣闊的平臺,更好的建設深入貫徹群眾路線的服務型黨組織。
(一)“三進”志愿服務的精神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相契合
秉承志愿服務的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開展“三進”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大學生黨員在志愿服務中增強黨員身份認同感,提升學生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打破學生黨員發(fā)展只重視理論學習,輕實踐服務的僵局,引導學生黨員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fā)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通過實踐服務這一載體,發(fā)揮表率作用,是加強黨性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三進”志愿服務活動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一種方式
為了“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通過“三進”系列志愿體驗活動,讓學生充分與社會大環(huán)境融合,從而達到“三進育人”的目的。同時,也使我們的大學生黨員時刻堅守一切以人民為本,永葆先進的態(tài)度,服務在基層,服務在實處,服務在深處。
(三)“三進”志愿服務為學生黨員黨性教育提供了切實可靠的實踐平臺
結合高校志愿者服務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力求以學生黨員帶動志愿服務,以志愿服務貫徹群眾路線,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做到知行合一,使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優(yōu)秀團員等能更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強"為人們服務”的宗旨意識,并杜絕在志愿者活動中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起到對踐行群眾路線的引領作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高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
(四)志愿服務精神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新風一脈相承
以奉獻為內核的志愿服務活動對教育和提升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覺悟,促進學生正確審視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志愿服務、無私奉獻,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了高尚的品德,養(yǎng)成了文明的習慣,樹立了時代的新風[1]。
(一)加強學生黨員道德修養(yǎng),發(fā)揚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大學生黨員本著單純的服務目的,為他人、為社會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是無私奉獻精神的表現;在活動中,大學生黨員積極思考,團結合作共同策劃、組織開展活動并認真做好活動總結,確?;顒佑行蛴行У拈_展?;顒舆^程中,大學生黨員身體力行發(fā)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既幫助了他人,也提升了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加強了黨員自身黨性修養(yǎng)。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學生黨員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大學生黨員更應該踐行實事求是的原則,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的正確性,加強對理論實際運用的學習。參與志愿活動,大學黨員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培養(yǎng)和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
(三) 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加強學生黨員專業(yè)知識修養(yǎng)
“三進”志愿服務模式面向臨床廣大學生展開,涵蓋多種專業(yè)的志愿者,是一支具備復合型人才能力的志愿者團隊,提高了志愿服務質量。志愿活動開展具有多樣性、專業(yè)特色性,廣大受眾能感受到切實的幫助。社區(qū)服務中,將一些便捷有效易學的推拿按摩手法向社區(qū)老人演示,豐富了他們日常保健的方式方法。公益宣傳活動,積極宣傳健康知識,糾正了當前老人一些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和鍛煉方式,以及如何正確使用保健品,避免被市面廣告所誤導,使得日常保健更加健康有效,同時加強對疾病的防范,形成社區(qū)的衛(wèi)生資源站和輻射中心,提高了社區(qū)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四) 嚴格志愿服務考核,加強學生黨員組織紀律修養(yǎng)
以往的志愿者服務是一種全體集中參與的形式,缺乏較明確的分工和合理的人員分配,以至于有些活動項目人員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考核機制后,一方面保證活動參與人員的合理性,在人員配備上保證活動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考核機制的顯性要求能帶來適度的壓力,這個維度的壓力能給參與者帶來動力,人人都想要達到最佳服務態(tài)度指標,這樣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參與者的積極性,同時讓他們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感,避免了打著志愿者旗號魚目混珠不用心的作為。
(五)堅持群眾路線,加強學生黨員的作風修養(yǎng)
通過踏踏實實的服務行動,來檢驗我們心中的想法是否具有理想的價值,并在實踐中發(fā)現我們服務對象所缺乏的需求,我們根據他們普遍的情況做針對性的活動準備,服務的內容源于群眾們所需,經過準備再回到社區(qū),提供有效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既能切實的幫助到群體,還可以展示自我價值,實現自我認識社會機會的能力。同時志愿服務過程中,通過對社區(qū)社會現實現狀的了解,進一步引導大學生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yè)學習,以便今后更好地為大眾服務,這也是學生黨員作風修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三進”志愿服務模式給大學生黨員提供寬廣的志愿服務平臺,以多渠道多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給大學生黨員充足的實踐機會,在志愿服務中既給予了他人幫助,同時實現了自我價值,清楚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和存在的不足,更加積極踐行和發(fā)揚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志愿活動中不斷自我反思,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了黨員的自身修養(yǎng),提高了黨性修養(yǎng),更加堅定投身共產主義事業(yè),實現成長成才的理想。
【責任編輯:肖兆飛】
[1]朱丹.志愿服務視角下大學生黨員黨性鍛煉研究[A].廣東: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朱大富.新時期黨性鍛煉與修養(yǎng)[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67.
[3]肖湘愚,李茂平.志愿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S].2011(3):158-160.
G41
A
1008-8784(2017)02-63-3
2016-11-9
本文系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校級基金課題“建設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服務型黨組織的平臺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DJYB1502)的成果之一。
楊琦(1981—),女,碩士研究生,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