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教師之問,是尋知求索之“引”,是情感溝通之“橋”,是思維發(fā)展之“源”。數(shù)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依賴于單純的記憶、背誦,教師用好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高思維發(fā)散能力。提問,應當語言準確、言簡意賅,“撓”到啟發(fā)思維的“最癢處”,讓學生“欲罷不能”。下面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可能性》內容為例,談談教師“以問撓癢”的策略。
提問的本質是思考,數(shù)學教學如果缺少思考,就如同斷線的木偶變得毫無生機。教師要以問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問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讓學生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隨機現(xiàn)象及不確定性。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猜摸到的球的顏色,以猜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切入教學主題。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教者將學生分成六組,每組5個組員每人摸一次乒乓球,(第一組中5個黃球,二至四組4個黃球1白球,第五六組5個白球)摸完以后放回去,摸到黃球的次數(shù)最多的組獲勝。第一組摸的結果是:黃黃黃黃黃,第二組是:黃黃黃黃白,第三組是:黃黃白黃黃,第四組是:白黃黃黃黃,第五組是:白白白白白,第六組是:白白白白白。第一組黃球最多,獲勝。教者提出問題:“第一組獲勝,大家把盒子打開看一看,這是否是一種巧合?”教者巧妙設計問題,有意識地制造“不公平”,人為設計不同情況的摸球,引發(fā)學生的“沖突”,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思維。
教師的提問類型要多樣,要有趣味性,以便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要有開放性,發(fā)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也要能直擊要點,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耙欢ā薄安豢赡堋薄翱赡堋钡雀拍罹哂幸欢ǖ某橄笮裕瑢W生理解不易深入,教者要結合前面的“摸球”實例,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感知概念。教者提出問題“為什么第一組能獲勝?說說哪個組注定會失敗的?”學生經(jīng)歷摸球過程,發(fā)現(xiàn)第一組能摸到5個黃球,“不可能”摸到白球,所以“一定”能獲勝。第五、六組一個黃球也摸不到,因而“一定”會失敗,二至四組可能一個黃球也摸不到,因而“可能”會失敗。學生對“一定”“不可能”產(chǎn)生初步的感知,教者適時引導學生反轉思維,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問題:“如果比賽以摸出白球多的組為獲勝方,哪個組必定會獲勝?”經(jīng)過前面的感知,學生能厘清概念,學會辨析它們之間的差異,五、六組摸到的都是白球,因而必定能獲勝。
數(shù)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結論的獲得不依賴于教師的“講授”,教師要將發(fā)現(xiàn)的機會“讓”給學生,讓他們在猜想、分析、驗證中得到真知。教者提出問題,“沒有經(jīng)過試驗,你能肯定他們能獲勝嗎?為什么?”以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教者為每組準備了一個袋子,內裝8只黃乒乓球2只白乒乓球,讓學生從中摸出一個球,看更有可能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學生在摸球前提出自己的猜想,“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教師讓每組摸20次,并記錄結果。第一組12黃8白,第二組16黃4白,第三組18黃2白,第四組17黃3白,第五組20黃,第六組15黃5白。教師讓大家對摸球的結果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從每組摸的情況不一樣中體會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教師繼續(xù)提問,“第五組摸到的都是黃球,如果繼續(xù)試驗的話,是不是總有一次會摸到一個白球?那你知道第幾次能摸到白球?”有人說可能就是下一次,也有可能是10次,20次……教師適時追問,“為什么白球會比較難摸?”教師的提問讓學生從摸球、數(shù)據(jù)分析中感受到“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也看到了可能性具有不確定性與偶然性。
問,源于預設,達于生成。教師既要以問激趣,更要以問引思,“撓”到思維最“癢”處,方能讓學生在思維沖突時深究、在感知概念時辨析、在驗證結論時探索,構建富有活力的學思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