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惠州市惠陽一中實驗學校 吳玉華
文言文教學應當注重 “意”的回歸
文 惠州市惠陽一中實驗學校 吳玉華
文言文不僅是一種文字,更包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如果將文本表面理解為 “言”,那么其含蘊就可稱作為 “意”。 劉勰 《文心雕龍》有言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批之以入情。”通過言辭品悟文中之 “意”是閱讀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是重溫經(jīng)典,倡導民族情懷的需要。被納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堪稱經(jīng)典,很多都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愛國情懷。以粵教版高中教材為例,屈原 《離騷》以“香草美人”自喻,賈誼 《過秦論》借古喻今,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意指改革圖強之苦心,無不包含著樸素的愛國情懷。通過引導,使學生感悟到文化經(jīng)典之中文字背后深層次的價值。
其次,是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的需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 “培養(yǎng)中學生社會主義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地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蔽难晕慕滩木x篇目中的人物自身也能體現(xiàn)我們提倡應注重的 “意”。 《項脊軒志》、 《與妻書》、 《陳情表》中的美好情愫, 《段太尉逸事狀》中的偉大人格,皆為引領中學生價值取向的典范,只有重視對 “意”的感悟,方能達此目標。
最后,是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網(wǎng)絡小說、手機新聞等碎片化閱讀已占領中學生生活高地,這時強調(diào)閱讀中 “意”的回歸已無意義。要重塑民族精神,就要重溫經(jīng)典,品悟 “意”的內(nèi)涵。余秋雨先生在南國書香節(jié)演講中倡導讀 《詩經(jīng)》、《論語》、 《道德經(jīng)》、 《離騷》、《史記》、 《紅樓夢》,還指出碎片化閱讀的弊端: “表面上是你占有了信息,實際上是信息占有了你。”可見重 “意”的領會,才是對文化的尊重,才是教育最大價值的外化。
引導學生文言文學習時 “意”的領悟主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教會學生由 “言”而 “意”,令“意”回歸。
1.多媒體輔助領會 “意”
多媒體盡管只作為文言文教學輔助手段加以應用,但從激趣到對文本 “意”的領會都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利用音頻視頻播放配樂朗誦或相關影視,利用PPT幻燈片展示人物畫像、或者場面繪畫,都能有意外收獲。教授 《鴻門宴》時,就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影視作品,學生更容易領會場面的激烈、氣氛的緊張、人物的傳神,從而能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對課文中人物行為特點做出正確的評判,更直觀地感受文中之“意”。
2.人文背景發(fā)掘 “意”
對于韻律感較弱的文言文,希冀通過誦讀領會 “言外之意”相對困難,那么人文背景的解析也是通往 “意”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先敘后議,學生也能把握作者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為政的基本要素。而對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就不會在意,因而理解也較為膚淺。筆者將王安石其人以及改革變法背景和主張作一簡單分析后,學生對文中 “物” “力”“志”的理解更加到位,對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的領會也更加深刻,從而能正確指導自己的學習甚至今后的事業(yè)。學習 《鄭伯克段于鄢》,通過對西東周過渡時期的歷史文化作簡短說明,學生心領神會,明曉了“臣不臣” “子不子” “弟不弟”的實質(zhì)所在,對于今后自身人倫價值體系定位更準確。
3.拓展討論生成 “意”
文言文 “意”的生成和領會需要多種方式,課堂上的會 “意”往往具有隨機性,因此在掌握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適當?shù)耐卣购秃线m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更深層次地領會 “言外之意”。在教學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時,我將季氏發(fā)動的非正義戰(zhàn)爭與當今日本爭奪釣魚島的非正義行為做了類比,學生交流探討后知曉掠奪土地的本質(zhì)就是貪念,因此做人不能有貪欲。教學 《鄭伯克段于鄢》同樣設置探究問題: “母子如初”是何種狀態(tài),鄭伯可否稱為 “孝子”,并且與 《項脊軒志》、 《陳情表》中的 “孝”作了拓展對比,令學生在對比、思考、探討中自然生成“意”,進而領會 “意”。
4.多元參與體會 “意”
學習 《鴻門宴》,學生扮演角色,能將項羽、劉邦、項莊、樊噲等人的性格表現(xiàn)得生動可感,誰正直誰奸詐,誰優(yōu)誰劣,誰是誰非,想必觀者了然于胸,離 “意”也就不遠了。另一方面是要求大聲誦讀。葉圣陶說: “倘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了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有重大收獲。”尤其是文言文,朗讀時,能做到聲情并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恰當?shù)卣莆照Z速的緩急和語氣的輕重,就能說明對整篇文章的 “意”有了自己獨特的體會。
教師只有更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重視 “意”的回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正確的價值體系才能積淀和傳承。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