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慧
摘要: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品質。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課堂提問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像:隨意問、滿堂問、空洞問都是常出現(xiàn)的問題。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技巧的提升筆者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即:趣問、曲問、巧問。希望筆者的觀點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字: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高效課堂;提問技巧
G623.2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蓖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打開學生思維的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積極品質。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課堂提問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將從問題入手去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釋一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的常見問題
1.隨意問
隨意問的提問方式仿佛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在課堂中我們的教師張口就是問題,但是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有的問題只是教師根據自己的個人習慣和喜好而設置的問題。出現(xiàn)這樣的隨意問的現(xiàn)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教師根本沒有認真的備課,當真正的教學時才隨便提問了幾個問題,這樣的錯誤對于教師來講可能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是對于學生來講卻是致命的傷害,因為學生們在寶貴的教學時間里失去了有效學習的機會。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我們的教師應該事先準備問題,而不是隨意發(fā)問,敷衍的教學。
2.滿堂問
滿堂問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并不少見,有的教師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中能問到幾十個問題,甚至還美其名曰:讓問題牽引的課堂。其實靜下心來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滿堂轟炸式的提問是不合理的,這種提問沒有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師提出的大多數(shù)問題不是教師自己回答了就是被學生們敷衍的回答了。這樣的問題還不如不提,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還收不到丁點兒的教學效益,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的教師應該盡力避免這種滿堂問的提問方式。
3.空洞問
空洞的提問是一種毫無創(chuàng)意的提問。有的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們只要用幾個字就能回答老師的問題了,那就是,“恩”、“對”,因為我們的教師經常問這個對不對呀?是不是呀?所以我們的學生只能用這幾個簡單的字回答著老師毫無意義的問題。精心想想,這種問題提出來以后根本不會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欲望,因為這種問題毫無內涵可言,說的直白一些也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這種看似問題的假問題,如果長期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不僅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限制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最終我們的教學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學生更是在無助中迷失自我。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提問技巧
1.趣問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興趣以后他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所以,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堂問題時我們應該設計出一些比較有趣的問題來,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和興趣。
筆者一般在導課時進行趣問,這樣一來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順利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新的學習氛圍中。比如,在講授《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筆者是這樣進行趣問的: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習第27課,并書寫板書:魚畫到了紙上
學生:老師,您寫錯了,是“魚游到了紙上”,不是“魚畫到了紙上”
教師:(故作愕然)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很機智。他將學習的小爭議帶入了課堂,而小學生又比較較真,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就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了。老師的引導語: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更是讓學生重新帶著興趣去重讀課文。這樣以來教師就自然而然的將學生們引入了課文的學習中。
2.曲問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焙玫恼n堂提問應該是看似曲折,但是又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舉一反三的驚喜。下面我們看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
比如,在講授《林沖棒打洪教頭》時,筆者就是打破常規(guī)進行曲問,平時是這樣提問:林沖是怎樣和洪教頭比武的?他是怎樣取勝的?而是變化了一個角度,讓學生帶著思考去探索,筆者是這樣發(fā)問的:林沖為什么說“不敢,不敢”?林沖自認“我輸了”。為什么后來又“贏”了?對于第一種問法,比較簡單,學生無需動腦,只要認真在原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但是第二種問法就不一樣了,一處,為什么林沖說“我輸了”而后又“贏”了?這個就能立即引發(fā)學生的思索,這個問題給學生以迂回的思考角度。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再次重溫課文中的經典內容,還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我們的教師要善于進行曲問。
3.巧問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不能只憑一腔熱血去工作,那樣的教學效益不一定高,面對工作,尤其是教學工作我們應該講究一種技巧。同樣課堂的提問也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教師應該選擇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甚至是疑惑處進行一個合適的提問,這樣的話,學生們的思維的神經就被激活了,他們不僅能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了,還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尤其是課堂提問中,我們的教師要做到巧問。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進行分析。
比如,在講授《為人民服務》一文時,筆者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初步領悟圍繞主要意思分層論述的表達方法。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中心句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那么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論述的?筆者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很巧妙,在回答完這個問題后學生們就能掌握這一學習重點了,通過再次理清課文學生們會概括歸納出:文章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再具體講什么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么樣的人死得有價值。最后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這個問題在無形中就將學生逐步的引入到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在教師巧妙的安排下學習了新的知識,同時我們的教學重點也得到了突破。
參考文獻:
[1]肖芳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年11期.
[2]張偉.淺談小學語文“開放課堂教學”的幾項措施[J],吉林教育,2011年19期.
[3]陳兆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探討[J],快樂閱讀,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