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由臺灣作家林海音《城南舊事·后記》改寫而來。全文筆調(diào)淡雅含蓄,語言溫厚醇和,在駝鈴聲聲、暖意融融中向讀者展現(xiàn)了小英子的童年,彌漫著淡淡的感傷,如夢似幻地浸潤著深情,是學(xué)生積累語言、理解情感的經(jīng)典范例。
1.電影畫面的次第呈現(xiàn)。
全文開篇第1自然段,以一句話總領(lǐng)?!榜橊勱爜砹耍T谖壹议T前。”于是穿越近百年的光影歲月,一幅駱駝三四頭、旅人一兩個的黑白畫面浮現(xiàn)了出來。畫面中,拉駱駝的行腳商人“頭上冒著熱氣”,形成了“一股白色的煙”,作者寫冷,卻是從這些壓抑不住的熱氣中緩緩烘托,冬日真是又“干”又“冷”呵!
再往下看,是六七歲的小英子站在駱駝前,正呆看駱駝咀嚼干草的模樣?!按蟊强桌锩爸鵁釟猓啄诱丛诤毶稀?,看著駱駝 “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連她的小牙齒也動了起來!果然是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啊!這一呆看,可不僅看了駱駝吃相,還細瞧了它們的打扮!——“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這鈴鐺用來干啥?小英子的小腦瓜里總有與大人不同的答案——給寂寞的旅程增添情趣。多么稚氣而又極具詩情的可愛女孩!多么美好而又無拘無束的童年!在小英子的心里,藏著無窮無盡的問題、藏著無窮無盡的天真想象??磥恚龑︸橊劦南矚g程度可真不一般。同時,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也能窺到爸爸對小英子的引導(dǎo),一“想”一“笑”,爸爸的寬容和藹,可見一斑!
鏡頭緩移,冬天快過完,春天就要來了。于是在這部分內(nèi)容上,首次出現(xiàn)了題目中的太陽,這太陽“特別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有多暖和呢?就連駱駝也要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就連駱駝脫毛也是特別的,一大塊一大塊的毛從身上掉下來。這是多么新鮮有趣?。】吹侥切┟乖诙瞧さ紫?,“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怎么會想到幫駱駝“脫衣服”呢?沒有發(fā)自心底的對駱駝的那種喜歡,是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的,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一個孩子的童稚。
夏天終于來了,再也見不到駱駝的影子了,于是小英子會問:“夏天它們到哪里去?”它們是誰?想必大人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媽媽自然也回答不上來,只是回復(fù):“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這部分內(nèi)容雖然只有短短的兩次對話,但就是從這短短的兩次對話里,我們感受到駱駝已占據(jù)了英子的心,她滿頭滿腦想的都是駱駝。不然,她怎么會問得沒頭沒腦呢?“它們”,其實也可以換成駱駝,但一換,味兒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且,從“影子”一詞的背后,我們似乎看到小英子多少次在老地方翹首企盼的駱駝終未出現(xiàn),多少次側(cè)耳傾聽的駝鈴聲終未響起的畫面——多么掃興!小英子以為她朝思暮想著的駱駝,也會是媽媽心底里的牽掛??尚『⒆有牡桌锏哪敲炊嘤腥さ膯栴},哪是大人想得到的呢?所以當媽媽疑惑地問“誰”時,小英子認為理所當然的是“駱駝呀”,好像在說:我問的當然是駱駝呀,你怎么不知道呢?
多可愛的孩子!而這一問,也正好讓我們窺探到林海音那顆自然而純真的童心。由此,我們也再次發(fā)現(xiàn),林海音對于童年的點點滴滴記得多么深刻!童年,是她生命里永恒的記憶!
2.傷感基調(diào)的確立。
鏡頭至此,是其樂融融的童年回憶,再往下卻蒙著淡淡的感傷。從“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這一句中,毫無疑問描寫的是歲月的流逝,然而細究之下,像看駱駝咀嚼,問駱駝蹤影,這些好玩有趣的事情,都隨著一去不復(fù)返的童年時光,再也不會去做了。再也不會做的又何止和駱駝有關(guān)的這些傻事呢?一切美好的、有趣的童年傻事都是作者深深緬懷的?。∮谑?,鏡頭仿佛給了在書桌前筆耕不輟的林海音一個特寫,有了文中最直抒胸臆的一句話:“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p>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就這樣,積淀的情感在文末凝聚,作者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展露無遺,如同我們再次進入鏡頭,也讓身臨其境的讀者們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聽到了陣陣駝鈴。
3.新穎標題形式的突顯。
看文先看題,而這篇文章的題目無疑是有創(chuàng)意的。在小學(xué)十二冊教材中,只有本文反復(fù)用了“·”,將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看似無關(guān)的三個詞語串聯(lián)在一起。為什么要用上間隔號?反復(fù)品讀,題目好像是一首小詩,再讀,又如同是音樂節(jié)拍,朗朗上口,舒緩唯美,富有節(jié)奏感。
除了有一種音樂的韻律感,本文的間隔號更能突出對想象的引導(dǎo)。讀的過程中,腦海中不禁會浮現(xiàn)出一幅這樣的畫面:一個陽光和煦的冬日,六七歲的小英子在北京的老城根上,歪著頭,癡癡地盯著咀嚼干草的駱駝,純真的笑容掛在孩子紅撲撲的臉蛋上……原來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的一個孩子,這樣的一種童年生活哪!這個標題,讓人浮想聯(lián)翩。
對于標題三個詞語的位置,作者也是有心安排,“冬陽·童年·駱駝隊”,以“童年”為關(guān)鍵詞,落筆最多的是“駱駝隊”。從“駱駝”出發(fā),描寫她對老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的回憶,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甚至對童年的追憶,而這些回憶,都籠罩在暖暖“冬陽”下。于是,回憶就帶上了一種特有的色調(diào)、特有的溫度、特有的氣息、特有的情味。
4.點滴事件的串聯(lián)。
第三學(xué)段的學(xué)習(xí),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xué)生篇章結(jié)構(gòu)的意識。本文脈絡(luò)清晰,以駱駝為主線索串聯(lián)了回憶發(fā)展。一開篇先進入童年環(huán)境,再細寫看駱駝咀嚼干草,問駝鈴作用,想要給駱駝剪毛,問駱駝蹤跡四件小事。最后拉回現(xiàn)實,發(fā)出想念童年、讓童年重臨心頭的感慨。每一件小事雖然筆墨都離不開駱駝,卻是以小見大,以此為縮影回憶整個童年歲月。第15自然段的“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xué)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更是將情感從前面的明媚轉(zhuǎn)換到了淡淡的感傷。把握住文章整體脈絡(luò),才能對結(jié)尾的主題升華有更深的理解。
5.低吟淺唱的復(fù)沓。
遣詞造句在文中的體現(xiàn)則是無處不在的反復(fù)吟詠,重復(fù)地使用某些字詞。例如天氣是“又干又冷”,駱駝走路是“一步一步”的,吃草是“磨來磨去”的,不僅如此,在“三天三夜”的旅途中,駱駝們還是“不聲不響”地反芻。除了ABAC式的疊詞,文中不乏AAB式的復(fù)沓,駱駝們腳掌是“軟軟的”,它們的行進是“慢慢地走”“慢慢地嚼”……通篇的文字是那么“緩緩地”,拉長了語言節(jié)奏,引發(fā)了讀者無限想象。
同時,復(fù)沓的詞語凝練成句子,使得文風(fēng)樸實動人。文章的第4自然段寫小英子呆看駱駝咀嚼,作者用了非常簡潔、生動的文字,寫一個孩子眼中的駱駝的臉、牙和態(tài)度,用了三個“那樣”,把駱駝那種臉丑、牙長、態(tài)度安靜,自己好奇、吃驚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那種感覺寫了出來。在這樣的畫面中,呆看駱駝的作者好像也化身成了駱駝,咀嚼著干草。類似的語句適合讓學(xué)生有滋有味地品讀、在自讀中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