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八月,蟬聲聒噪,叫人心煩意亂。
我撐把遮陽傘,站在公路邊等車。雖是早晨,卻已熱得難耐,我早已汗流浹背,只盼車能快點來。每當一輛車駛過,就有一陣熱浪向我襲來。這時,一股惡臭從遠處飄來,越來越濃烈,我不禁掩住口鼻,露出一副不滿的表情——那是一輛垃圾車。
這真是一輛名副其實的垃圾車,用木板簡易地搭起了一個大車廂,車廂里滿是垃圾,垃圾上面放著掃帚、鐵鍬等工具,木板外面還掛滿了塑料瓶,大大小小足有幾十個。
那車正向我駛來,我下意識地向后退了幾步,向蹬車人瞥了一眼,是一個老頭,他竟朝我笑。我這才發(fā)覺他是怎樣一個邋遢的人??!他留著略長的半白胡碴,精瘦精瘦的,一笑,額頭上便露出深陷的皺紋,還露出那并不整齊、難看的牙齒,似生銹了一般。他穿著極破舊老土的衣服,腳踩一雙老化的橡膠拖鞋。我又趕緊避開了他的眼神,車慢慢駛遠了,只留下從垃圾車上滴下來的臭水和難以驅散的臭味。
十多分鐘后,我終于坐進了吹著空調的車里,內心的煩亂漸漸平復,也忘記了剛才的不愉快。不久,我又透過車窗看見那個蹬著垃圾車的老人正扳倒一個垃圾桶,用鐵鍬一鏟一鏟地把垃圾鏟進車里,許多蒼蠅在他周圍亂舞,他卻絲毫不在意。我猛然想起來,他與我同村,他是我們村的垃圾清理員。
那以后,我似乎再沒見過他。直到最近一次我聽見奶奶與人閑聊,聊到了他,原來這些天他的腿骨折了,正在家休養(yǎng),我還從閑聊中知道了他的許多事……
人們都叫他老吳,盡管才五十多歲,卻已是花甲容顏。他家里有他領養(yǎng)的女兒和他的堂哥。他的堂哥因車禍成了殘疾人,不能干重活,以撿廢品維持生計,老吳總勸他不要多勞動,說家里可以靠他。
因為貧窮,老吳一直單身,后來他領養(yǎng)了一個女兒。他傾盡一切供女兒讀書,女兒也挺爭氣,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學,還時常給家里寄自己的獎學金。我想,收到獎學金的老吳一定是無比歡喜的。他一定會笑,盡管會露出不整齊的牙,盡管皺紋深陷,卻依然會露出最激動、最滿意、最會心的微笑。
老吳不僅對家人好,對村民也很熱心。他每天早早地起來去清理垃圾,這樣大家就不會聞到惡臭的垃圾味。一個一個的垃圾桶,一鏟一鏟地清理,不管春夏秋冬,他始終如一。等清理完村子里的垃圾,他再去清理公路邊的幾個垃圾桶,他那破舊的車子一天來往村里好幾趟。農忙時,他總會蹬著垃圾車幫那些兒女在外的老人們運稻谷。他用堅實的肩膀把稻谷扛起,堆放在車中,奮力蹬車,往返于田間和村民家之間。汗水浸濕了他破舊的汗衫,他顧不上擦,只是專注地蹬車。他用他的點滴舉動溫暖著村民的心……聽了這些,我又想起那次老吳的笑顏,再想想我對他的態(tài)度,真是羞愧不已。
別林斯基說:“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這不正是老吳的美么?老吳的情懷讓我敬佩。貧窮不會使人恥辱,它會激發(fā)出人更多的閃光點,老吳雖貧窮,可他卻好好地生活,好好地愛人。
希望老吳能早日康復,我想再見到他,我想對著他笑,也想再看見他笑。
評說
老吳,一個其貌不揚的衛(wèi)生保潔員,小作者卻對他十分敬佩,其中緣由,小作者并沒有一語道破,而是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描述老吳蹬垃圾車經(jīng)過時留下臭味(垃圾的惡臭味)令“我”不滿,描寫老吳邋遢,令“我”厭惡。這是“抑”。然后,從奶奶與別人的聊天中了解到:貧困的老吳還要照顧殘疾的堂哥,撫養(yǎng)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女兒,還熱心地幫助村民,小作者雖沒有親眼所見,但卻花大量筆墨想象其做這些事情時的情景,扛稻谷、奮力蹬車、汗流浹背等,使讀者也如親眼目睹,突出了老吳的“美”。這是“揚”?!耙帧薄皳P”的轉換體現(xiàn)的是小作者感情的變化,自此小作者的感情也得到了升華。
(本版由張智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