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亞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候名叫靜,是晉朝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人,漢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孫。他是著名醫(y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皇甫謐跟著叔父母長大成人。他家原本是富貴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輩家境漸漸沒落。他從小養(yǎng)成了懶散習慣,既不愿勞動,又不肯讀書,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閑的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人們都說,皇甫家出了個敗家子。
盡管皇甫謐不爭氣,但他的叔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對叔母也算孝敬,有時從外面弄到一些瓜果,總要拿回家,請叔母嘗鮮。
叔母覺得侄子越長越大,這樣下去,很難成器,決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謐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你以為拿點瓜果回來就算是孝敬嗎?《孝經(jīng)》上說:‘三性之養(yǎng),猶為不孝。就是說每天早晚都能給長輩送上牛、羊、豬肉,也不算孝。你都二十歲了,還是不務正業(yè)、不認真學習、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邊嘆氣,一邊流著眼淚說:“過去孟子的母親三遷以成仁,曾子的父親殺豬以孝教?,F(xiàn)在你這樣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是我教育得不好嗎,我已經(jīng)費盡了苦心。其實,學問、道德都是你自己的東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養(yǎng)你這么大,不過是白辛苦罷了!”說完,便不理皇甫謐,回房織布去了。
皇甫謐聽了這番話,心中十分不安。他聽著織布機的聲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自己原來已經(jīng)虛度了二十年的光陰,實在羞愧難當!于是,他便立志悔改,努力學習。
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蕩,并和那些游手好閑的子弟斷絕了來往。他拜了附近的學者席坦做老師,經(jīng)常向他討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師的指教引導下,皇甫謐日漸長進。每天早上起來,他扛著鋤頭,帶著書下地勞動,休息的時候,就拿出書來讀。浪子回頭,眾人刮目相看,都說皇甫謐是個有志向的人。
從此,他對百家之說盡數(shù)閱覽,學識淵博而沉靜少欲,并著有《孔樂》《圣真》等書,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40歲時,他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但是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睍x武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曾征召他入朝為官,他婉言辭絕,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他抱病自讀了大量的醫(y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fā)現(xiàn)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于學習和閱讀。于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并結合《靈樞》《素問》和《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鉆研,著述了《針灸甲乙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