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惜·姣》預告片以當時非常先進的4K高清格式播放,引起了美國演出商的青睞
生于1996年的陳璐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生,作為戲迷的她曾與大她兩歲的師姐賈如寫過一篇網絡爆款文章《戲曲也走國際范兒?先把翻譯關過了吧!》。因為這篇文章,陳璐被北京京劇院青年導演李卓群邀請加入自己的團隊,主要負責戲曲宣傳。
京劇是一個鮮有人包裝、推廣、宣傳的行當,但李卓群覺得這個工作非常有價值。在陳璐眼中,這個“85后”導演“很有想法”,不僅用新技術包裝古老的藝術,用電影的節(jié)奏重新編排京劇并在舞臺上呈現,還曾為自己的京劇作品做過商業(yè)預告片,投放于地鐵、商場及互聯網,成為行業(yè)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多人如此評價《惜·姣》:與老戲相比,有一種看電影的感覺。圖為京劇《惜·姣》劇照
“而且這個預告片非常美,完全是電影水平,每句戲詞都有精美的英文翻譯。”陳璐對《瞭望東方周刊》形容她看完京劇預告片的感受。
在李卓群的鼓勵下,陳璐開始將對京劇與傳統(tǒng)戲曲的觀察與理解形成更多的文字和觀點,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fā)聲,逐漸形成吸引京劇愛好者的磁場。
李卓群喜歡用“高級”這個詞形容京劇,陳璐則總愛說“洋氣”。在由李卓群、陳璐等年輕人組成的團隊里,對于京劇的新想法不斷在碰撞中產生。無論在創(chuàng)作上還是傳播上,對新技術、新語言的運用都可視為對京劇的一種“包裝”,讓傳統(tǒng)藝術以更鮮活的面貌抵達普通觀眾。
京劇商業(yè)預告片,4K的
2013年,北京京劇院開始嘗試“制作人中心制”,這是北京京劇院面對市場的一次改革。集編劇、導演和制作人于一身的李卓群覺得機會來了,“我很明白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么,要用能打動年輕人的手法去包裝傳統(tǒng)藝術?!崩钭咳焊嬖V《瞭望東方周刊》。
李卓群有一個原則:不能隨意去嫁接話劇,刻意搞笑,以及采用無厘頭的元素,“最高級的還是老祖宗的玩意兒,沉淀兩百年了,這些都是精華?!?/p>
但是,這么好的東西怎么跟現代接軌?她發(fā)現,現在的年輕觀眾排斥京劇,主要是因為“慢”,聽唱腔會昏昏欲睡,覺得時空都慢下來了,“他們現在可能還沒到沉淀下來慢慢品的年齡?!?/p>
在“人鬼戀三部曲”《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中,李卓群做了試驗:加快了故事節(jié)奏,加強了故事張力,豐滿了人物表演。
這三部小劇場京劇基本上以愛情為主線,同時貫穿了因果善惡、家國情懷。很多人如此評價《惜·姣》:與老戲相比,有一種看電影的感覺。
因為這三部作品,李卓群在京劇市場上樹立了口碑。她感嘆:“京劇其實生來就是非常高級的一門藝術。它并不過時,只是被人了解和認可的方式可能過時了?!?/p>
在李卓群看來,面對新觀眾,先有好戲才能談推廣。首先,必須保證戲的品質過關,同時,要讓觀眾看到賞心悅目的宣傳片、賞心悅目的扮相、賞心悅目的包裝。之后,他們才有可能愿意走進劇場,享受短暫的時光。
但“賞心悅目的宣傳片”似乎更多屬于影視作品。長期以來,京劇行業(yè)里并沒有專門的戲曲宣傳職位,一些院團近幾年才建立起市場開發(fā)部。出于工作之需,李卓群曾經找過話劇和影視劇的宣傳團隊。
這一次,曾有過傳媒界和時尚界工作經驗的李卓群決定拉朋友幫忙,拍攝“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商業(yè)預告片”——雖然她并不確定效果會怎樣。
2013年,《惜·姣》預告片以當時非常先進的4K高清格式在公交、地鐵、商場等公共空間播放,并引起了美國演出商的青睞。
美國演出商告訴李卓群,《惜·姣》預告片給了他們很大的驚喜,“很先鋒,鏡頭語言張力很足,但其實走進劇場之后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戲曲,是另外一種風格?!?/p>
預告片在國外受到了較廣泛的關注,在日韓等國家舉行的推介會也很圓滿。李卓群意識到,“藝術其實是沒有國界的,完全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現代觀眾了解我們?!?/p>
對外傳播,翻譯也是一種包裝
安徽姑娘陳璐初到北京就學時曾有點迷茫,“不知道將來干什么”。后來她學會了聽戲,先是主要在視頻網站上聽,后來開始買票去劇場聽戲,一大部分生活費都貢獻給了戲票。
為了找到更多趣味相投的伙伴,陳璐加入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戲曲協會,還成為了會長,她寫文案、組織活動、邀請戲曲演員和導演到學校進行互動。
那一次,她邀請到了李卓群做講座主講人,兩人第一次有了近距離接觸。在溝通中,李卓群發(fā)現“這孩子很懂戲”。
此前,陳璐曾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花影重門”上發(fā)布過一篇文章,《戲曲也走國際范兒?先把翻譯關過了吧!》。這篇文章批評了戲曲在對外傳播時翻譯得不到位,并因此成功圈粉,帶來了2000多人的微信公眾號流量。
李卓群對這篇文章的觀點十分認同。她回想起自己曾找到夏威夷大學的漢學教授為京劇作品做翻譯。當時,《碾玉觀音》的劇名被翻譯為“A Love Beyond”,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許多人覺得名字非常浪漫,她有很多外國朋友“看到劇名就想走進劇場”。
由此,李卓群意識到,在對外傳播上,翻譯也是對戲曲的一種包裝。事實上,戲曲翻譯確實存在很多不規(guī)范的現象,對提升劇種的文化形象是有害的。在她看來,需要有平臺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并且她覺得陳璐的文字既犀利又有專業(yè)功底,適合做傳播工作。
年輕人做給年輕人看的京劇
在那個講座上,坐在第一排的陳璐有點困惑:面對這樣的“面臨消亡的小眾藝術”,“為什么下面坐的全是與我一樣大的年輕人?”
對此,李卓群卻不覺得奇怪,她告訴本刊記者,“我們就是年輕人做給年輕人看的京劇呀!”
那一天,許多“90后”“95后”在講座上認真地表達了他們對京劇的觀點,讓李卓群感觸頗深:“國家在推行高雅藝術進校園,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京劇課。真的不能低估年輕一代對京劇的了解?!?/p>
李卓群發(fā)現,這是與市場最近的一撥年輕人,“很多人說京劇要滅亡了,說京劇是西洋藝術,在一線工作者來看真的不是這樣的,京劇觀眾群真的在擴大,在年輕化?!?/p>
后來,跟各種戲迷打交道多了之后,陳璐逐漸意識到,“其實戲曲的受眾斷層還真不是在我們這一代,應該是我的父輩那一代人,大概是‘60后‘ 70后,可能還有早期的‘80后。這幾代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可能弱了一點。我們小時候就有‘京劇進課堂了。我們不會覺得這是‘四舊,相反會覺得這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p>
加入李卓群的團隊后,陳璐感覺自己從一個“愛好者”變成了“從業(yè)者”。她感到興奮的是,可以讓自己對京劇的思考更多地派上用武之地,形成影響他人的磁場。
“重門”映“花影”
對于如何做好戲曲宣傳,陳璐一開始還是有點困惑的。有一天晚上她對李卓群說,“我想做一個戲曲的文案,但是沒有特別好的案例,我只能看影視界的案例?!?/p>
李卓群分享了她的經驗——曾通過微博、微信以及B站(bilibili彈幕視頻網)等互聯網平臺推廣京劇。她會為標題設置關鍵詞,比如《北京京劇院花旦王夢婷的京劇戲妝過程》這條帖子,獲得了3萬多的點擊量。王夢婷被認為是京劇界的“范冰冰”,很多人發(fā)彈幕表示,原來京劇連化妝都這么美。
李卓群給陳璐的建議是,好好經營“花影重門”這個微信公眾號。
陳璐豁然開朗。如今,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人們新的閱讀來源,“但是很少有人去做戲曲的公眾號。即使有幾個相關的公眾號,它們下面的廣告都是與養(yǎng)生相關的,一看受眾就是中老年人?!?/p>
陳璐對“花影重門”的定位是,“一個有態(tài)度的京劇主題平臺,游于戲,而不囿于戲。”同時,還開設了同名微博和豆瓣賬號等。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陳璐覺得,她不會因為做傳統(tǒng)文化就束手束腳,“只要是吸引人的元素,我就把它們放進我的推送里?!?/p>
她認為,雖然許多年輕人對戲曲不排斥,但古樸的戲曲和普通年輕人的生活還是隔著一層“次元壁”。她的目標是打破“次元壁”。
真正做了微信公眾號以后,陳璐注意選擇年輕人比較能接受的語匯,以此拉近距離。做戲曲文案的時候,她參考的并不是別的院團的文案,而是偶像劇的文案。
陳璐還經常研究流行明星的宣傳文案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好的元素用到戲曲的文案里。她用熟稔的網絡語言描述著京劇《大宅門》劇組排練時的日常,并配上活潑的現場圖片?!笆聦嵶C明這個效果比較好。”
陳璐說,她一開始只是把自己的專業(yè)和戲曲結合,現在則練習把膽子放得更大,會把美妝、美容醫(yī)學等熱門博主的內容與戲曲結合起來。
她會去看熱門的國產劇,關注勒東、鐘漢良、章子怡、范冰冰這樣的明星,找到戲曲與更多人連接的點。
比如,她會給文章起這樣的標題:《講真,再沒有比戲曲更看臉的行業(yè)了》。文章里貼上了當紅男女演員的臉,從戲曲行當的角度討論他們的“上庭、中庭、下庭”,有濃厚的科普性,傳播了流行文化中被忽略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
李卓群評價,陳璐的語言方式非?!?5后”,很可愛。與很多像她這樣的“95后”接觸后,李卓群覺得“我們又打開了一扇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