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個體苦難與社會政策
        ——基于對“打工文學”的考察

        2017-04-11 16:04:14
        社會政策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打工者底層農民工

        劉 暢

        ★劉暢: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打工文學”①圍繞“打工文學”、“打工詩歌”、“打工作家”、“打工詩人”以及“農民工”等稱呼方式有諸多爭議,本文為行文上的方便易懂起見,仍舊沿用這些一般稱謂,但對其中可能產生的歧視性含義抱有充分的認識和批判。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農民工大規(guī)模涌入的珠三角地區(qū)興起,一般意義上指外出農民工自身進行的文學寫作,被視為底層打工者自身的一種話語表達。沉默的大多數(shù)缺乏自我表述的能力(馬克思,2001;斯皮瓦克,2007),打工文學因而在農民工群體話語權的提高和群體生活的呈現(xiàn)方面受到關注。打工文學很多作品中呈現(xiàn)了打工者生活中的種種苦難,本文探討這一苦難敘事的社會政策意義。著重分析以下問題:底層的“訴苦”如何成立、如何被傾聽?在這兩個過程中政府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打工文學中的苦難敘事是否實現(xiàn)以及如何能夠實現(xiàn)其社會政策方面的可能價值?

        一、個體苦難的政策意義

        “苦難是經驗匯總發(fā)生的殞亡喪失、孤獨無助,以及個體性異化……由沮喪、焦慮、內疚、恥辱、厭倦以及悲痛等情感組成”(Wilkinson,2005:16-17;孫飛宇,2007)。社會學視角將個體苦難視為社會問題的表征。米爾斯(2001:1-24)指出了個體苦難的社會性,認為個人生活世界中無法解決的苦惱,是由他們無法控制的社會結構變遷所造成的。布迪厄(Bourdieu,1999)進一步探討了個人苦難的原因,將其分為社會不平等結構帶來的位置性痛苦和社會關系紐帶弱化導致的解體性痛苦,并指出苦難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義背景下國家的運作方式。凱博文(2008:168-171)揭示了社會結構變遷影響個體生活的方式,是以地方性場景中權力結構的變化為中介,帶來個體在其中結構位置和生活機遇的變化,其風險和壓力造成了個體痛苦。這些研究指出個體苦難的社會根源,提示我們認識、理解以及消除個體苦難具有公共意義和政策意義。

        在中國的社會學研究中,表述苦難的目的和作用更受到關注?!霸V苦”曾是中國革命中重塑普通民眾國家觀念的一種重要機制(郭于華,2008a),也是實現(xiàn)國家建設和鄉(xiāng)村治理目標的一種群眾動員技術(李里峰,2007)。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訴苦是其生存遭遇某種苦難或陷入某種困境時進行利益表達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抗爭技術(劉氚、何紹輝,2014)。底層苦難的表述與記錄本身也在口述史等研究領域被賦予了政治意義與倫理意義,成為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構建歷史的重要方式(郭于華,2008b)。由此來看,苦難的表述具有豐富的政治涵義和社會意義,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以后,苦難的表述意味著弱勢群體主體性的形成。

        苦難研究也是農民工群體研究的主旋律,講述他們的苦難被視為社會學學者的倫理關懷與學科使命(江立華、谷玉良,2016)。研究者對進城務工群體進行田野調查時經常遭遇打工者對“苦”的訴說,許多打工者以“能吃苦”建立積極的社會認同,以苦的訴說強調個人責任和自我依賴(朱敏、何瀟,2015);女性打工者的訴苦有情緒發(fā)泄功能,給予訴說者賦權意識,但也表達出她們對于改善自己處境的無能為力(杰華,2006);女性打工者還通過訴苦試圖將她們破碎的經驗縫合成一個關于自我發(fā)展的連貫話語,苦難經歷被認為是個體自我轉化的基礎和條件(Yan Hairong,2008)。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與農民工接觸過程中獲得的來自底層自身的口頭苦難表述,關于農民工群體訴苦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對于打工者個體的作用和意義,對它們的公共價值和社會意義挖掘較少。

        本文認為,在農民工缺少參與公共生活的制度化途徑,也缺少話語權的現(xiàn)狀之下,打工者“訴苦”的意義不應僅僅局限于個人的心理釋放和自我建構,其對于社會政策的意義潛能應受到更多關注。為此,在重視個人苦難的社會根源的前提之上,除了“何以講述苦難”之外,還需要考察和探討“誰來傾聽以及如何傾聽苦難?”很多學者提出重視傾聽,但多集中于知識分子對底層的理解與把握,如探討或倡導社會學、口述史在田野調查、訪談調查中對苦難講述的捕捉方法(郭于華,2008b;江立華、谷玉良,2016)。作為造成個體苦難的重要根源以及能夠對解決苦難提出重要政策方案的主體,國家與政府作為傾聽者的角色沒有被充分重視。對于社會政策來說,政府是否傾聽以及如何傾聽底層的聲音是實現(xiàn)具有前瞻性、“托底性”社會政策的重要方面。

        “訴苦”也被認為是打工文學的主要特點,本文以打工文學尤其是打工詩歌中的苦難講述為主要考察對象①本文的考察基于2014年至今對珠三角地區(qū)打工文學的資料收集、訪談調查以及作品內容分析。。農民工的日常社會交往多具有封閉性,主要集中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網絡之中,因此研究者們收集到的口頭訴苦難以為更廣泛的群體接觸到。而作為相對固定的文字文本,打工文學具有將打工者的苦難表述進行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此外,近年來有關進城打工者的社會政策主要致力于農民工物質生活的改善與保障,對此一些研究指出應該更加重視農民工的精神健康(王思斌,2003;何雪松等,2010;張宏如等,2015)。文學話語擅長表達個體內心情感與體驗,其中往往有田野調查、訪談調查的口述資料中難以捕捉到的內容。因此打工文學中的“文字訴苦”可以與口頭訴苦的研究形成補充和對照,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農民工群體的內心世界,進而推動社會政策的發(fā)展。

        二、底層何以能夠講述自己?——打工文學的發(fā)展與政府的作用

        在一般意義上,打工文學主要指由下層打工者自己創(chuàng)作的以打工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珠三角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了眾多以底層打工者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刊物,主要發(fā)表打工者自身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在網絡興起以前這些刊物一度以極高的發(fā)行量盛況空前,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作者群與讀者群,促成了“打工文學”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興起。

        打工文學自90年代初進入繁榮發(fā)展的時期,產生了第一代打工作家和一批引起強烈反響的代表性作品,某些打工文學刊物在1995年發(fā)行量達到每期50萬份。90年代中后期,打工詩歌成為打工文學中的亮點,一批“打工詩人”在廣東省形成了“活躍崛起的打工詩群”。其詩歌以描寫打工現(xiàn)場、鮮活、感情真摯為特點,表現(xiàn)農民工艱辛的生存狀態(tài)。21世紀以來,2005年國家設立了面向打工群體文學愛好者的“鯤鵬文學獎”,以其獲獎者為代表的第二代打工作家及其作品知名度提升,其中數(shù)人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權威獎項。此外,2008年“打工文學論壇”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舉行,這些被視作打工文學走向全國、獲得主流文壇認可的標志性事件。目前,受到網絡的沖擊,很多打工文學刊物已經???,但打工詩歌在各類文學期刊都有發(fā)表機會,與打工文學相關的網絡文學論壇、文學活動、評獎活動十分活躍,并持續(xù)受到媒體的報道,打工文學群體的創(chuàng)作活動在繼續(xù)發(fā)展。2015年,紀錄片《我的詩篇》介紹了包括底層打工者詩歌創(chuàng)作在內的“新工人詩歌現(xiàn)象”,該片以獨特的制作方式、具有沖擊力的內容、廣泛的網絡宣傳以及電影節(jié)獲獎記錄,再次引起社會對打工詩歌的關注。

        福柯認為,無名者的面目得以呈現(xiàn)只有在被權力之光照亮的時刻(福柯,2001)。這個觀點未必準確,但他與其他學者都指出了底層在公共領域發(fā)出聲音、表達自身的困難。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變遷中,農民和農民工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被迅速邊緣化并缺少話語權。那么打工文學這一底層話語是如何得以呈現(xiàn)的?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看,其中政府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打工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過程顯示,除打工者群體自身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之外,政府部門的扶持、市場的文化生產機制、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報道以及民間社會組織的資助是推動與建構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要力量。以下在概述市場、學術等因素的基礎上,著重考察政府的作用。

        (一)市場、文學權威與打工文學

        市場是打工文學的培育者、推動者,為底層話語的表達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打工文學的繁榮是在市場化的文化生產機制之下產生的?!斗鹕轿乃嚒?、《江門文藝》等打工文學刊物大部分以市場化運作為主,把讀者定位于中下層打工者。它們在市場空間萎縮以前,均采用“自下而上”的平民立場和生產方式,努力把握打工群體的閱讀需求,欄目風格與作品內容緊貼打工生活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打工群體中的創(chuàng)作者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注重獲得打工群體的信賴和認同,不斷吸引和擴大讀者群(賀芒,2009;郁勤,2015)。也由于這樣的市場意識和生產機制,打工文學刊物內容品味和審美層次多元駁雜,既包括民間性、娛樂性較強的通俗文學作品,也刊登具有現(xiàn)實性、審美性、技巧性的純文學作品。這些市場化運作的文學刊物雖然此后相繼??鼈?yōu)榈讓哟蚬ふ邉?chuàng)造了一定的話語權和公共空間,提供了經濟支持以及相互聯(lián)系的渠道,推動打工群體形成歸屬感與文化認同。

        打工文學發(fā)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支持者是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由政府文化部門以及打工文學刊物主辦的與打工文學相關的研討會和文學獎項評選活動中,在不斷增加的關于打工文學的學術研究中,在各種媒體對打工文學的報道和討論中,知識分子作為評判者、闡釋者和引導者參與了打工文學文化現(xiàn)象的建構。作為文化生產過程中的守門人,專家、學者、評論家是打工文學獲得主流社會認可進而獲得關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他們的參與主要出于倫理關懷與文學理念。

        此外,民間組織也給予打工文學不同程度的支持。如一些優(yōu)秀打工詩人的評選活動來自于民間資金的資助,年度優(yōu)秀打工詩歌精選的選編與出版也是在公益組織的資金支持下得以進行。這些組織對打工文學的資助有的偏重社會關懷,有的偏重推動文學,但通常兩種宗旨同時存在。

        (二)政府與打工文學

        政府是打工文學的扶持者、組織者、宣傳者。研究界一般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最初對打工文學進行發(fā)現(xiàn)與命名的是楊宏海,他當時是深圳市文化局的一名干部兼文化研究者,試圖為被稱為“文化沙漠”的深圳找到自己的文化品牌,并在深圳大量打工者中發(fā)現(xiàn)了打工文學的發(fā)展?jié)摿ΑK趫蠹埳咸岢隽恕按蚬の膶W”這個詞語,陸續(xù)發(fā)表和主編了一系列關于打工文學發(fā)展的文章、著作,召集文學界的專家、學者組織打工文學論壇、研討會、座談會。以楊宏海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文化部門對打工文學進行的這些定義、闡釋、宣傳工作,將打工文學創(chuàng)作者組織在一起,并擴大了其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是建構“打工文學”這一話語范疇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支持和組織主要出于建設文化政績的需要,但也包含著對打工群體的倫理關懷。打工文學的成立與發(fā)展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但這一幫助并非單向的,它們成為深圳市的文化亮點,以及廣東省作為打工大省的文化特色,對打工文學的宣傳同時成為珠三角地區(qū)在全國范圍內擴大文化影響力的一種形式(吳繼磊等,2013)。

        廣東省許多地方都實行了打工文學的扶持政策。如被視為打工文學的搖籃與重鎮(zhèn)的東莞、佛山及深圳市寶安區(qū)等地,政府每年提供資金資助打工文學作品的出版,舉辦各種類型的打工文學大獎賽,對于成果優(yōu)秀的打工作家給予城市落戶等優(yōu)惠政策。廣東省成立了青年產業(yè)工人作家協(xié)會吸收與組織打工作家,設立了面向打工文學的“全國青年產業(yè)工人文學獎”。共青團廣東省委主辦的《黃金時代》雜志也曾大量刊發(fā)打工文學作品。在訪談調查中,很多打工作家都提及并肯定這一官方雜志對打工文學發(fā)揮了重要的支持和宣傳作用。在近年來打工者群體性事件增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這些扶持政策主要是出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打工作者是進城務工者中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思想活躍、有能力進行公共表達的群體,政府部門認為有必要對他們進行了解和組織;政府也希望打工文學對農民工群體以及社會讀者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力圖通過各類組織活動對打工文學的表達內容起到引導的作用。在客觀效果上,各種創(chuàng)作與出版資助、作家身份和城市戶口的給予、作品發(fā)表與獲獎為打工作家提供了“靠文學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只要打工群體普遍的社會處境和生活狀態(tài)沒有改變,這些政策對打工文學內容與風格的影響就是有限的。

        此外,在打工文學發(fā)展早期,有代表性的打工文學刊物原本多由政府文化部門設立。如被譽為中國第一打工文學大刊的《佛山文藝》是由佛山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學期刊,同樣著名的打工文學暢銷刊物《江門文藝》由廣東省江門市文聯(lián)主辦,“很多打工者枕頭邊、身邊放的”《大鵬灣》雜志(施澤會,2016)是由深圳市寶安區(qū)文化藝術館主辦的。在改革開放以后不久形成的官方主導的文學體制對于打工文學市場的形成和繁榮是極其重要的基礎。

        由上述內容來看,打工文學這一底層聲音的公共表達得以實現(xiàn),在于市場機制、政府運作、文學理念、社會倫理共同支撐而形成了一定的話語空間。政府機構對打工文學的推動政策主要出于文化政績、社會穩(wěn)定及一定的市場營利的需要,前兩者是主導性、持續(xù)性的出發(fā)點。

        三、底層話語被如何傾聽?——打工文學的社會反響與政府作用

        打工文學這一在政治需要、市場機制、社會倫理與文學審美支持下形成的話語傳播,是否使其中的苦難敘事得到充分的傾聽?從底層話語的公共價值與政策意義來看,其社會反響有何特點?作為政策制定主體的政府是否成為傾聽者?

        (一)打工群體的“社會支持式傾聽”

        打工文學話語的主要傾聽者是打工群體自身,其受眾主要是在珠三角工業(yè)區(qū)地帶的打工群體內部,即打工者寫、打工者讀。關于打工群體內部讀者的數(shù)量,沒有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打工詩人群體的重要代表人物、十分了解打工文學發(fā)展情況的XQ認為,一百個農民工中至少有一個文學愛好者,全國近三億農民工便會有近三百萬文學人口。著名打工詩人ZXQ,通過自己的調查認為,雖然文學期刊式微,但通過手機、電腦在網上進行文學閱讀的打工者大有人在。但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普通打工者對打工文學沒有太強的閱讀興趣,尤其對于純文學色彩較濃的打工詩歌知之甚少甚至抱有反感(Wanning Sun,2014:185-216)。因此,打工文學以打工群體為主要受眾,但這些讀者占整個打工群體多大比重很難進行準確的統(tǒng)計或估算,更為嚴謹?shù)恼f法應該是,打工群體中的文學愛好者是打工文學話語的首要傾聽者。

        打工群體內部對打工文學是一種旨在獲得社會支持的傾聽。從閱讀感受來看,主要是引起了對共同的經歷與感受尤其是生活苦難的共鳴,在此基礎上還經常促成讀者與作者之間建立友情而形成新的社會交往。很多打工群體的讀者在看到打工詩歌后,感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能夠被理解,感受到了群體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能夠對自己的生活重新賦予意義進而獲得自我確認和價值充實感。很多讀者會根據(jù)文學期刊上刊登的作者聯(lián)系方式或網絡上的溝通方式與作者直接見面交流,把自己的經歷、故事甚至是情感糾葛向作者傾訴,還有一些讀者希望在介紹工作、解決勞動糾紛方面獲得幫助等??梢钥闯?,底層之間苦難敘事的相互傾聽以及伴隨而來的互動基于對深層的精神與情感交流的渴望以及對社會資本的尋求,是一種建立以情感支持為核心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嘗試。其中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中下層打工者在面對新的環(huán)境與新的生活問題時,在傳統(tǒng)的血緣、地緣關系之外的社會交往需求。

        (二)知識分子的“文學式傾聽”

        打工文學第二個重要的傾聽者是主流文學界的評論者和研究者。從整體來看,對打工文學進行細致與深入的閱讀,公開表達感受、進行闡釋、給予評論的主要是作家、文藝評論家、文學編輯、文學研究者。他們的閱讀經常進而發(fā)展為推介、引薦、擴大傳播范圍、提高知名度的過程。典型的個案如打工詩人群體的代表人物ZXQ,外出打工后同幾位著名詩人的書信往來對于其文學理念、閱讀積累、詩歌風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ZXQ的一些知名作品也是由于與他們進行傾心相談而產生的。另一位著名打工詩人GJN在參與網上文學論壇時,得到一位擁有國際威望的詩人YL的關注,在YL的推薦和幫助下,GJN的詩歌作品獲得重要文學獎項,詩歌作品集得以出版,并有機會赴歐洲參加了國際性的大型詩歌活動。由此可見,在打工群體的整體發(fā)展中,文學界的專業(yè)人士的閱讀和評價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無論這些專家學者對于打工文學的立場是推崇還是批判,圍繞著打工文學的討論和爭議都擴大了打工文學的社會知名度和讀者范圍,使其超越中下層打工者群體的內部共鳴而引起更廣泛的關注和反響??傊?,在文學領域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理念、風格與文學聲譽,也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和社會資源的人士,成為打工詩歌的重要傾聽者,進而作為文學先輩甚至精神導師給予打工詩人鼓勵、批評以及發(fā)展的指導和建議,幫助打工詩人擴大了文學視野、社會資本以及生活機遇。

        但是作為傾聽者,關注打工文學的文化精英集中于文學領域而非社會科學領域,因此打工文學更多是作為文學現(xiàn)象引起討論和爭議而非社會現(xiàn)象。在文學界關于底層話語的理論關懷之下,打工文學受到關注,爭論的焦點在于其文學品質的高低。認可打工文學的立場普遍從人文精神、寫作倫理的角度,強調其現(xiàn)實主義風格和社會關懷打破了90年代以后中國文學日益脫離社會生活的趨勢,促進了“非虛構寫作”、“生存寫作”等新的寫作觀念的興起,是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有益補充,可以被視為一種獨具一格的文學流派。批判打工文學的觀點則基于藝術標準認為其文學審美性較弱,同時也從題材、思想方面批評打工詩歌表現(xiàn)主題較為單一、風格雷同、視野局限、鋪陳苦難而沒有超越苦難等。無論承認還是批評,無論偏重社會意義還是文學意義,學者們對于打工文學的傾聽方式均較為集中于其文學價值。即使對其社會意義的涉及也是視為包括在文學品質判斷標準之內的一項要素,爭論的是從文學角度來看應該如何描述苦難而并無意對苦難的社會根源及其解決方式進行深入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知識分子的缺席,進一步促進了來自文化精英的“文學式傾聽”特點的凸顯,這一傾聽方式協(xié)助擴大了打工文學話語的社會影響力,但是無法充分實現(xiàn)它們的公共意義和對于社會政策的參考價值。

        (三)社會政策制定者應該傾聽苦難

        政府部門的扶持和組織是打工文學得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作為社會政策的制定主體,政府部門的主動傾聽顯得不足。一是因為對打工文學的社會政策意義意識薄弱。社會政策的宗旨之一是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如前所述,政府對打工文學的各種促進性政策出發(fā)點主要在于文化政績和社會穩(wěn)定,對于通過打工文學理解農民工群體的基本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缺乏充分的關注。而理解基本需求并把握相應的問題所在,是社會政策制定的第一步——“議程設置”的關鍵。近年來出臺了多種社會政策用以加強對農民工生活的物質保障以及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融合,但與此同時許多研究指出社會政策缺乏對農民工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支持。打工文學群體雖然在打工群體整體中所占的比例難以把握,但打工詩歌表達了打工者由鄉(xiāng)到城、由傳統(tǒng)人際關系網絡到面對現(xiàn)代城市匿名社會以及工廠管理的規(guī)訓等過程中,他們共同的經歷、體驗、情感,呈現(xiàn)的是經歷巨大生活轉型時具有共性的精神歷程。這些內心價值、感受、心理,并非一般的社會調查便可以輕易捕捉到的,但在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卻可以獲得細膩而豐富的表述,正是政策制定者了解打工群體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關注政績與社會穩(wěn)定而對農民工社會需求的把握與重視不足,這一點并非僅限于政府對打工文學的態(tài)度。我國要向積極型、托底型社會政策轉變(關信平,2016),首先社會政策制定者應該具備積極了解社會需求的意識,傾聽弱勢群體和來自底層的話語并通過進一步的實際調查將其反映在社會政策的議程設置之中。

        綜上所述,不論打工詩人主觀上的期待還是客觀上打工詩歌的社會反響,傾聽者主要來自于打工群體的文學愛好者和文學專業(yè)人士,即使打工詩歌通過媒體擴大社會影響以后,對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倫理關懷和作為文學現(xiàn)象的探討并未提升或導向其公共涵義和政策價值。因為社會科學領域知識分子和政府在這一底層話語的傾聽中是缺位的,未能通過這一話語表達把握社會需求。

        四、打工文學中的個體苦難與社會政策

        (一)打工文學中苦難敘事的真實與虛幻

        要探討打工文學的政策意義,首先需要厘清應該如何看待打工文學。很多研究指出打工作家是打工群體社會經歷的見證者和書寫者,他們?yōu)榻洕咚侔l(fā)展中被忽視、被遮蔽的失語者發(fā)出了聲音,打工文學是底層的自我表述。同時也有反對觀點認為,打工作家是介于普通打工者和知識分子之間的群體,而且打工文學受到政府扶持、市場生產、精英文化等各種機制的影響,這些導致打工文學并不能真正表達底層的聲音(李新、劉雨,2009;施瑞婷,2014)。那么,打工文學是否能代表底層的自我表述呢?

        首先,很多打工詩人在工作和生活境遇改變以后仍舊保持著對農民工群體的身份認同并具有較強的群體代言意識。對于打工詩人來說,既有通過文學增加文化資本改變命運的目的,也有較為明確的記錄底層現(xiàn)實、喚起社會關注、爭取群體境遇獲得改善的意識。如湯普森(2001)、裴宜理(2001)所分析的,工人階級的形成并不意味著群體內部完全同質化,技術工人與非技術工人之間的分化是明顯的,但并不影響他們共同群體認同的形成和共同利益的表達。其次,任何社會群體要表達自我、爭取權益,都必然通過獲得社會主流話語認可的方式。打工文學的確受到來自政府、市場、文化精英的影響,但它們同樣是表達機會得以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而且受到來自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撐與影響,是所有進入公共領域的話語文本的共性。忽略話語表達的“互文性”本質而追求純粹的“底層話語”,從社會政策的層面來看,是徒勞無益的,對于推動社會公正并無建設性。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包括打工詩歌在內的打工文學有過度夸大、渲染底層苦難之嫌,是否如此?首先,筆者對同一題材的三部文本中的苦難描述進行了比較。流水線出身的打工詩人ZXQ、勞工社會學研究者PY、美國著名媒體的華裔記者ZTH,均基于自身的長期實地調查對廣東省的工廠女工進行了記述。美國記者的紀實作品呈現(xiàn)了由于打工收入而使家庭地位有所上升,并且利用各種機會不斷學習和向上流動的打工妹形象;打工詩人的詩集描述了女工生活各個側面的苦難,不僅有流水線的異化勞動和工傷,還有家庭生活、婚姻戀愛、社會交往、生活機會等各方面的“疼與痛”,但這位以偏重苦難敘事而聞名的打工詩人對打工妹的描寫側重于白描手法而呈現(xiàn)出“記錄、見證”的立場和較為冷靜、抑制的情感表達;學者學術作品集中于考察和分析工廠勞作為女工帶來的身體損害和精神摧殘,在三部作品中,學者PY的研究對苦難的描述篇幅最長、最細致入微,呈現(xiàn)的痛苦程度和所用詞語的情感強度也是最高的,也正因其社會批判力度之深,這部學術作品引起廣泛的學術反響和社會反響。這一比較雖然簡單粗糙,結論不能輕易普遍化,但可以看出打工詩歌會過度渲染苦難的說法也是輕率而難以一概而論的。

        另一方面,苦難如果在打工文學中被夸大和渲染,除了是寫作上的某種策略這一解釋之外,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來看也有可能是精神痛苦甚至心理創(chuàng)傷的表征。國內對農民工精神健康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成為參考。大多數(shù)研究都指出,農民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癥狀較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常見問題有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zhí)、敵意等,其精神健康狀況需要得到更多關注(何雪松等,2010:124;胡蓉、陳斯詩,2012:137)。因此,無論打工文學出于何種原因以及是否對生活苦難過度渲染,重要的是對苦難的感受在這一群體中是真實存在的,它們表明某些問題的存在,在社會政策的議題設置中值得進一步調查和探討。

        (二)傾聽底層苦難的政策意義

        打工文學作為底層話語能夠進入公共空間得以表達并獲得傾聽,體現(xiàn)出中國社會市場化轉型以及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以后,對于“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仍舊存在著一定的政治的、倫理的保護空間。但社會群體平等權益的獲取不應僅靠外力的保護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擁有表達自身訴求的渠道。目前農民工群體尚難以通過制度規(guī)定的渠道參與政治、維護自身利益(徐志達、莊錫福,2011;左珂、何紹輝,2011),他們在傳媒表達方面也缺少話語權,處于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在這樣背景之下,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政策制定者更應該重視和傾聽打工文學這一代表弱勢群體話語的文化表達形式,以把握這一群體的社會需求。

        打工文學中既描述了打工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底層位置帶來的痛苦,也呈現(xiàn)了社會紐帶解體帶來的解體性痛苦。從話語文本中表述的內容來看,打工群體的需求包括社會政策所重視的物質生活的提高、勞動與生活權益的保障以及免遭歧視而受到尊重,除此之外,精神上的孤獨、空虛和價值取向的迷茫也是深刻而難以獲得解脫的痛苦。從寫作實踐來看,打工文學體現(xiàn)出打工群體自我表達與精神交流的需求,從作品的寫作、發(fā)表到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往來,都是在血緣、地緣等傳統(tǒng)社會關系紐帶之外,渴望實現(xiàn)情感與價值領域的社會支持。很多研究呼吁社會政策重視農民工群體的精神層面,打工文學中的確豐富地呈現(xiàn)了他們巨大而饑渴的精神需求,其中既有對社會交往的需求,也有對生活意義的尋求和自我價值感的需要。

        社會政策要滿足社會需求,其制定不僅以社會理念為基礎,還以對人的需求的認識方式為基礎。關于個體需求的認識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但打工文學的表達內容和表達實踐都提示,打工群體的拮據(jù)和失語并不意味著精神需求的遲鈍,即便收入較低,他們對自身的處境也有著豐富而敏銳的感受,并且十分重視精神生活的充實。他們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滿足的條件下,也同時具有強烈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如果完全依照馬斯洛的理論看待個體,便容易產生打工群體缺乏精神追求的偏見,也容易導致社會政策集中于這一群體的物質性權益保障。

        此外,繼續(xù)推動和傾聽打工文學這一底層話語的表達渠道,不僅有助于社會政策的議程設置,還有助于推動農民工群體的精神健康和城市融合。對于打工群體的寫作愛好者來說,通過文學書寫,他們的苦難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精神上獲得自我調整。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寫作相當于一種精神創(chuàng)傷的自助療法。而文學作品的閱讀也可以促進對陌生群體的理解與同情,這是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情感基礎(努斯鮑姆,2009)。打工文學能夠增加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群體的了解,有助于消除偏見和歧視,進而促進社會的整合與穩(wěn)定。因此,“訴苦”、“抱怨”不是負能量,它們敦促理解與解決,而偏見、冷漠、隔絕、敵視才是真正的負能量,它們阻礙相互的理解和互動。政府不應為了“正能量”限制苦難的公共表達,苦難的真實呈現(xiàn)有助于社會政策制定者在弱勢群體缺乏制度性表達渠道的條件下把握社會問題,也有助于提高農民工群體的適應能力、消除城鄉(xiāng)隔膜與對立。

        猜你喜歡
        打工者底層農民工
        “無主”打工者受傷誰擔責
        公民與法治(2022年6期)2022-07-26 06:16:20
        航天企業(yè)提升采購能力的底層邏輯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一群農民工的除夕夜
        2015年打工愿景調查
        回到現(xiàn)實底層與悲憫情懷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47
        略論“底層”
        雜文選刊(2013年7期)2013-02-11 10:41:11
        秋后算賬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久久aⅴ无码av高潮AV喷| 男女打扑克视频在线看|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 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岛国高清|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视频| 国产农村三片免费网站|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人人人妻人人人妻人人人| 国产精品黑丝美腿美臀| 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拍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无av高清一区不卡|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香蕉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极品美女调教喷水网站| 久久国产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熟妇色ⅹxxx欧美妇|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国产一级一厂片内射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精品亚洲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高跟丝袜在线诱惑|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大屁股xxxxhd黑色| 最新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漂亮人妻出轨中文字幕| 曰欧一片内射vα在线影院| 亚洲 国产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