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禮緣人情:唐代民間的喪祭禮儀
        ——以宋代筆記為核心的考察

        2017-04-11 02:38:49張劍光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17年4期
        關鍵詞:紙錢出版社

        張劍光

        理論探討

        禮緣人情:唐代民間的喪祭禮儀
        ——以宋代筆記為核心的考察

        張劍光

        宋人筆記中記錄了許多唐五代民間喪事的基本資料,能大致反映出唐代喪儀的整個過程。民間喪祭禮儀基本上遵循了古禮,臨喪大哭、告哀、吊喪、子女奔喪、三日大殮等都是人死后的重要喪禮。長輩死了,子女要按規(guī)定守孝服喪,守孝是社會道德和禮法對子女的要求,不可違背。子女一般都要守孝三年,在飯食、妝飾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唐五代民間治喪儀式比較復雜,羼入了很多具有時代特殊性的內(nèi)容,辦喪事與佛教漸漸結(jié)合到一起,喪禮中加入了歌舞的內(nèi)容,大城市里出現(xiàn)專門從事殯葬的人員,要燒死人日常需要的物品,如紙錢、文化用品、衣服和紙上畫的仆人、車馬。 出殯是唐代喪禮中花錢最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死后要念七七齋、一年齋,服喪期滿,喪家要舉辦除喪儀式。從民間喪祭禮儀中,可以看到唐代社會風俗禮儀的大致景象。

        宋人筆記;唐五代;喪祭禮儀;守孝;紙錢;除喪

        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都會迎來生命的終點直至死亡。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币粋€人死了,他的人生走完了全程,活著的時候要講究禮儀,死后喪祭要符合禮法。人的生命的最后歸宿就是入土為安,所以古代對喪祭看得很重。因為尊禮重孝,子孫后代對祖先的喪禮小心謹慎地按照古代禮節(jié)的規(guī)定去做。喪祭禮儀成了一種倫理的要求,要盡顯孝心。唐五代的喪祭,繼續(xù)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禮儀傳統(tǒng),在社會不出現(xiàn)大動亂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依古禮而行的。①從宋代筆記的記錄中可以大體看出唐五代喪葬的整體面貌。

        在目前存世的宋人筆記中,有部分記錄唐五代民間喪事的基本資料。②這些是觀察唐五代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文獻,因為是后代對前代的記錄,有其獨特的一面,可以加深我們對唐五代社會的理解和認識,應該引起學術(shù)界的足夠重視。相對于唐五代的資料而言,宋人的筆記中有些對唐五代的記錄更為具體,有些可以起到增補作用。利用宋人筆記的這些記載,對推進和細化唐五代喪葬文化研究具有比較重要的價值。

        一、初死至大殮的禮儀

        人死了以后,家人要舉辦喪事,即治喪。

        人剛死,要有一套殯殮儀式,這在 《儀禮》有詳盡的規(guī)定。這些禮儀比較繁瑣,有初終、復、設床、浴、襲、含、奠等。后代一般都是能遵守的,尤其是士大夫們更能遵守喪禮的相關規(guī)范。 《大唐開元禮》中對官員始死時的兇禮有詳細的規(guī)定,有初終、復、設床、浴、襲、含、奠等等步驟。③宋人的記錄中不會有很詳細的禮儀內(nèi)容,但大致能反映出唐代整個喪儀的過程。

        人死后,要給他擦身以潔凈身體,再穿上衣服,這是喪禮中的重要內(nèi)容。鎮(zhèn)州普化和尚,咸通初將圓寂,于是入市,對市人說: “乞一領直掇。”市里的人 “或與披襖,或與布裘,皆不受,振鐸而去”。④雖然這里說的是和尚在買衣服,但實際上這個故事里說第二天和尚要死了,前一天是自己在準備死后要穿的那些衣服。

        人死后的哭,遵循一定的規(guī)定。 《顏氏家訓》卷2《風操》根據(jù) 《禮記》和 《孝經(jīng)》,認為 “哭有輕重質(zhì)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即家人死后既可以嚎啕大哭,亦可以邊哭邊說。到了南方, “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⑤,應該說是比較符合禮制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仍被繼承著。工部尚書魏知古年70死于官位, “妻蘇氏不哭。含訖,舉聲一慟而絕”。⑥這條記載其實是說蘇氏按禮應該先哭,再按喪禮儀式一步一步往下,至飯含。沒想到蘇氏前面不哭,這會兒至飯含結(jié)束,大哭一聲悲痛而亡。夫妻一方死了,另一方會十分悲痛傷心。五代時焦生之妻暴亡, “焦生痛悼,追念不已。妻既葬,晝夜號呼,涕泣無暫輟”。⑦焦生因為妻子的突然逝世,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晝夜號呼”。

        家里的直系親屬面對親人死亡,就要號哭,表示自己比一般人有著更加強烈的悲痛。唐金吾大將軍程百獻,與高力士相約稱兄道弟。后來高力士母親麥氏死了, “百獻被發(fā)受吊,擗踴哭泣,過于己親”。⑧亦就是說,子女遇到父母喪事,要被發(fā)受吊,哭的時候要 “擗踴哭泣”,這主要表達父母與子女感情較深,用后人的話說是要拍手拍腳大哭一場。

        臨喪大哭是喪禮時的常態(tài),而臨喪不哭就會使人覺得不可思議。隋朝許善心不肯從宇文化及,被害。其母范氏已經(jīng)93歲了,看到兒子棺木, “臨喪不哭”,撫摸著棺材說: “能死國難,我有兒矣!”五代時廖匡戰(zhàn)死,馬希范遣使者到他家去吊唁。廖匡母親亦是臨喪不哭,對使者說: “廖氏三百口,受王溫飽之賜。舉族效死,未足以報,況一子乎!愿王無以為念?!雹徇@樣的深明大義,能夠理性控制自己喪兒的悲痛感情,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才做得到,因而筆記中作為比較特別的事情加以記錄。反過來說,一般人看到親人死了,都會忍不住用哭來表達哀悼的。

        親人死了,家人要向親朋好友告哀,將親人死亡的信息及時告訴有關人員。武則天殺害了李宗,其時許王素節(jié)到都城,半路上 “聞遭喪哭者”,對左右說: “病死何可得而須哭哉?以前有非命也。”⑩告哀報喪的人邊說邊哭,許王就猜出是死于非命。亦有人借了告哀報喪而殺死政敵的。王審知之子延鈞對兄延稟有看法, “后因詐疾,以死訃于稟。稟復來,遂以兵迎于南臺江,斃之舟中”。延鈞假裝是發(fā)訃告,使延稟信以為真,從泉州到福州奔喪,沒想到被延鈞殺害。?

        聽聞死訊后,親朋好友要前來吊喪: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戏驳跽撸魅酥?,不識者不執(zhí)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于會所而吊,他日修名詣其家?!?可見當時十分看重吊祭之禮,吊喪進門還必須執(zhí)孝子之手。代宗大歷八年,田神功卒于京師, “許百官吊喪”?,以表示哀悼。五代司空蘇禹珪薨,百官前去致祭,侍御史還要念自己撰的版文。?這樣的吊祭,是當時的一種禮儀活動,是人之常情。

        前去吊唁的親朋好友,如果死者是文化之家,還要簽名留言。南唐宋齊丘兒子死了,布衣李匡堯“隨吊客造謁,賓司復卻之,乃就賓次,大署二十八字”。二十八字是這樣的: “安排唐祚挫強吳,盡是先生設廟謨。今日喪雛猶自哭,讓王宮眷合何如?”?實際上是借故嘲諷了他一頓。不過透過嘲諷,我們可以看到,從喪禮來說,賓客來吊謁,有專門簽字留言的安排。

        前來吊喪的親朋好友,與死者感情特別深,是要以哭來表達哀思的。張公謹卒,唐太宗 “出次發(fā)哀”。唐太宗為悼念張公謹,想避開正寢,出郊外暫住,舉行哀悼儀式。因為是帝王,不可能親自到張家去吊唁,但朝廷可以找一個場所專門舉行哀悼,而唐太宗肯定是情發(fā)于中,要大哭一聲。有關部門對唐太宗說 “辰日不可哭”,唐太宗回應說:“君臣之義,同于父子。情發(fā)于中,安避辰日?!备缸又g一方死了,另一方于禮要哭,唐太宗認為君臣等同于父子,于是 “遂哭之”。?他并不管是否辰日,以表達自己的哀思最為重要。

        如果子女生活在別的地方,聽聞父母死的消息,趕著回來參加喪禮和守孝,這叫奔喪。深州博野縣有一女子李氏,安史之亂時 “被虜劫他鄉(xiāng)”,在外地結(jié)婚生子。后來聽說自己父親死了, “欲奔喪,又以有一子,不忍分離,遂割一乳,留別孩子而奔喪。既而號慟擗踴,遂燒一指,以啟告先靈。又以不見靈柩,志欲廬墓”。?等到李氏回到家,其父早已下葬,而對李氏來說,就像父親剛死一樣奔喪而回,大聲號哭。徐溫在金陵死了,其子徐知詢“自淮南奔喪”,乘機掌握了軍隊大權(quán)。后來,徐知誥掌握大權(quán),和徐知詢談到這事,徐知詢還數(shù)落徐知誥說: “先王之喪,兄為人子而不親臨喪,反罪我邪?”?意謂兒子一定要奔喪,不奔喪要為人譴責的。

        人死了,親戚朋友中比較貴重者都會出席喪葬活動,表示哀悼。五代后晉安彥威,是少帝母安氏的近親。他死的時候, “太妃親至彥威汴京舊第,預其喪事,人方知為太妃之親”。?貴重者出席喪禮,是表示對死去人的敬重。如果是兒女親家,同樣要前去致祭,表達悼念之情。代宗獨孤妃薨,贈貞皇后。將葬,作為兒女親家的郭子儀 “欲致祭”,想前去表達哀悼。問了很多人,都說 “古無人臣祭皇后之儀”。不過殿中侍御史柳并說: “禮緣人情。令公勛德,不同常人。且又為姻戚,今自令公始,亦謂得宜?!庇闪?“草祭文,其官銜稱駙馬都尉郭曖父具官某,其文并敘特恩許致祭之意,辭簡禮備,子儀大稱之”。?從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一般人親家死了,都要前去致祭的,而且還要準備好吊詞。問題是獨孤妃是作為皇后的身份,所以郭子儀就不敢輕舉妄動。

        古代一般要死了三日才大殮,將尸體搬入棺材。前引顏子推的話說: “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則絕之。”意謂三日后大殮結(jié)束了,已經(jīng)恩斷義絕。廬山道士劉某將游南岳, “路出宜春,宿一村家。其主至貧,復喪一子,未有以殮”。21雖然沒說清大殮是在幾天以后,但顯然大殮是喪禮中重要的一個儀式。

        二、子女守孝禮儀

        家里長輩死了,按規(guī)定子女要守孝服喪,這是對子女的一種禮儀要求,是社會道德的提倡,同時亦是一種社會倫理的表現(xiàn),因而全社會特別重視。

        宋人云: “三日成服,圣人之制,世有至五日者,非也?!?2按禮一般在大殮之后三天內(nèi)要穿喪服。 《記記》云: “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后行?!比绻改杆懒?,子女不在身邊,要穿了喪服全力奔喪回家。

        皇帝皇后死了,全國百姓要穿喪服。23親人死了,要按親疏關系的遠近程度穿不同的喪服。唐初文德皇后崩, “百官縗絰”,官員們是因為全國的喪禮才穿喪服服喪的。所以當率更令歐陽詢穿上喪服后,因為狀貌丑異,為大家指指點點。中書舍人許敬宗忍不住笑出聲來,被御史所劾,左授洪州司馬。24唐末昭宗皇帝遇害,昭宣帝禪位給朱溫,“時三軍縞素舉哀”25,全部穿上白色喪服。

        一些人與死者關系密切,即使不是死者的子女,亦要穿喪服,表達自己與死者不一般的關系,進而寄托自己的哀思。唐杜審言早年為崔融獎引,后來崔融死了, “審言為融服緦麻”。裴佶與鄭余慶十分友善, “佶破,余慶為行服,士林美之”。26

        父母死了,唐以前兒女要廬墓守喪,但到了唐代一般是不再提倡,不過亦有人為了表達孝思而廬墓的。如廬州巢縣百姓張進昭,母死后,進昭 “廬于墓側(cè)”。27慶州行營押官鄭神佐陣沒,其女兒從老家兗州趕到慶州懷安鎮(zhèn)收亡父骸骨回老家,與母親合葬,自己 “于塋內(nèi)筑廬”。所以社會上有人評論說: “廬墓習于近俗,國不能禁,非也。”28唐代中期,博野縣女子李氏少年時遭遇安史之亂,被虜往他鄉(xiāng),與人結(jié)婚生子。后來她聽說自己父親死了,奔喪回老家,而父親早已下葬。李氏 “又以不見靈柩,志欲廬墓。兄弟不許,遂以刀刺心見其志。竟開埏道,見棺櫬塵土,以舌舐之,又以發(fā)拭棺上塵埃。自是廬舍墓側(cè),往往有異鳥翔集”。后來深州上奏她 “廬墓經(jīng)三十七年”。當然這是作為一個特殊的例子報給朝廷,社會上一般人是不可能這樣的。

        守孝是社會道德和禮法對子女的要求,不可違背。29人死以后,子女在家里要擺一個靈位,供人祭拜吊唁。這個靈位唐代稱幾筵,相當于活人的幾席,是祭祀的席位,亦稱靈座。靈座上主要是安放死者的神志。宋人談到唐孟詵有 《家祭儀》,內(nèi)中說: “士人家四仲祭,當用平面氈條屏風而已,其用桌椅,即是幾筵,乃兇祭也?!?0學者提出,唐代安放神志在家里的位置是很有講究的, “因為死者靈魂依托在神主之上,死者的存在感亦透過神主傳達給生者”。有將幾筵長期設于正寢, “讓死者的靈魂仍舊住在原來的生活空間中,宛如生前”。31唐初杜如晦死后,在家里搞了個靈位。唐太宗吃到一個味道很好的瓜,留下半個,讓人送到杜府 “奠于靈座”。后來他賜房玄齡黃銀帶,對房玄齡說:“昔如晦與卿同心輔政,今日所賜惟獨見公。因泫然流涕。”接著又說: “鬼神畏黃錄?!庇谑亲尫啃g把黃銀帶從家拿回來, “遣玄齡親送于靈所”。32

        守孝的時候,在飯食和妝飾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唐德宗剛即位不久, “諒陰中,召諸王食馬齒羹,不設鹽、酪”。馬齒莧,是一種生長在田野、荒坡和農(nóng)作物之間的野菜,夏秋時多可采集。唐人把吃馬齒莧當作困苦生活的標志,守喪吃這種野菜,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不吃豐贍美食和肉類食品的意思。而且這羹中還不加鹽、酪,淡而無味。這種習俗主要是遵守古禮。 《禮記·雜記下》云:“功衰食菜果,飲水漿,無鹽酪,不能食食,鹽酪可也?!币庵^有父母之喪的人僅食菜果,吃的水漿中不加鹽酪。 《宋書》卷91談到劉宋時劉瑜年52喪母, “三年不進鹽酪,號泣晝夜不絕聲”。33所以唐德宗守孝的行為在飲食上是向前人看齊。其時德宗 “皇姨有寡居者,時節(jié)入宮,妝飾稍過,上見之極不悅”34,應是在穿衣和妝扮上對后代小輩有一定的要求。

        當然,亦有些人的守孝實在太過分了,近似于演戲,他們的做法遠遠超過古代喪禮的規(guī)定。有些人想方設法為父親筑墓,以表達孝思,但實際上超越了社會的要求,明顯有做作的成分。柳公綽的母親崔夫人死了,柳公綽為了表示自己行孝, “三年不沐浴”。35說是三年不沐浴,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還是很難說的。

        家里親人死了,子女一般都要守孝三年。如果父母死了,自己在做官,一般是停職回家守孝,到三年后守孝期滿重新任職叫起復。不過亦有例外情況,如 “自唐末用兵,文臣給、舍以上,武臣刺史以上喪父母者,急于國事,以義斷哀,往往以墨縗從事。既輟哀,則蒞事如故,號曰起復”。因為唐末戰(zhàn)事不斷,高級官員無法回家三年守孝,要為國家服務,所以要穿了墨色的喪服上班。之后脫服停止哀悼后,像原來一樣上班,當時號稱起復。名稱雖然一樣,亦是在守孝,但沒有停職。當然這只限于給事中、中書舍人和刺史以上的高級官員。這種情況到了宋初仍未改變,很多人認為已經(jīng)沒有金革戰(zhàn)事,士大夫應該 “解官終制”36,即回家守孝。

        一些官員退休回家后守孝,仍然保持原有經(jīng)濟待遇。中唐邱為致仕還鄉(xiāng), “特給祿俸之半”。后來他的母親死了,邱為為母守喪,是否要給這祿俸之半,蘇州刺史不知該怎么辦了,所以請示觀察使韓滉。韓滉認為邱為本來已是致仕官,原本就不理政務了,皇帝特令給其半祿,主要是為了表達 “恩養(yǎng)老臣”之意,現(xiàn)在不能因為有喪在身而不再表達恩養(yǎng)的意思, “命仍舊給之。唯春秋二時,羊酒之直則不給”。37不過有喪在身,而汲汲于功名,要遭人看不起,要受到輿論的批評。中唐李林甫聽聞蕭穎士的名聲,打算提拔使用他。其時蕭在廣陵,母親死了,有喪在身。聽到李林甫要提拔他的消息,“縗麻而詣京師,徑謁林甫于政事省”,急著見宰相,最好馬上就能得到一個官職。蕭穎士行為明顯與社會倫理不符,林甫 “大惡之,即令斥去”。38守喪期間,子女是不能有文娛體育活動的。楊行密死,楊渥即位,但他 “居父喪中,掘地為室,以作音樂,夜然燭擊球,燭大者十圍,一燭之費數(shù)萬”。這樣聽音樂和擊球,當然是違反了喪葬禮儀的,要受到人們的批評,認為 “所為不道”39,沒有倫理道德。

        服喪的范圍,中唐以后在發(fā)生變化。比如杖周之禮, 《通典》卷94《兇禮六》談到: “齊縗杖周者:父在始有母之喪,笄纚,徒跣,扱上衽,交手哭踴無數(shù);既襲三稱,白布深衣,十五升素章甫冠,吉白麻屨,無絇。為出母、慈母、繼母、君母,自天子達于士。父卒為繼母嫁,及繼母報繼子。夫為妻,始死,素冠深衣,不笄纚,不徒跣。女子子在室為母,不徒跣,不扱上衽;既襲三稱,素總?!狈戎芏Y是這樣三種情況:父在,兒子為自己的生母;父親為嫡子;丈夫為妻子。這樣的情況到了中唐以后發(fā)生了改變: “自離亂之后,武臣為弟始行周杖之禮,是賓佐不能以禮正之,致其謬誤也。乾寧三年九月,行吊于名士之家,睹其弟為兄杖,門人知舊來,無有言其乖禮者,實慮日久浸以為是?!?0

        三、民間治喪習儀的變化和發(fā)展

        唐五代民間治喪儀式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喪禮中不斷有各種各樣的習俗添加進來。

        隨著佛教傳播越來越深入民間,辦喪事與佛教漸漸結(jié)合到了一起。一些人死了,家里人會請僧人來念經(jīng)做齋會,如代宗大歷八年,田神功死在京師, “上賜屏風、裀褥于靈座,并賜千僧齋以追?!?。41至于一般百姓,當然不可能請千僧來齋會,但用齋會來追福還是可能做到的。焦生之妻葬后,“為之飯僧看經(jīng),造功德備至”42,用佛教的一套為妻子超度到極樂世界。

        喪葬本是嚴肅莊重的活動,但漸漸加入了歌舞的內(nèi)容。喪禮上喪家會請人歌舞,但唱和跳的都是特別悲哀的歌舞。出殯的時候會奏音樂。 《唐語林》卷5談到李太史和張文收坐著閑聊的時候,突然暴風從南向北吹過來。李太史說: “南五里當有哭者?!倍鴱埼氖照J為是在奏音樂。手底下的人快馬加鞭趕過去看, “則遇送葬者,有鼓吹焉”。43說明送葬的時候既有人在大哭,亦有人在演奏音樂。唐懿宗時,伶官李可及 “能轉(zhuǎn)喉為新聲,音詞曲折,聽者忘倦”,應是在演唱的過程中轉(zhuǎn)換成了另外一種聲音。同昌公主死了,到舉行除喪儀式的時候, “帝與淑妃思念不已,可及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珠璣盛飾者數(shù)百人,畫魚龍地,衣用官絁五千匹。曲終樂闋,珠璣覆地。詞語凄惻,聞者流涕”。44除喪儀式,是比較悲哀的,所以李可及和眾舞人的曲目比較沉重,使聽的和看的人跟著一起掉眼淚。

        唐代一些大城市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專門從事殯葬的人員,在葬禮上唱歌,出殯時送葬。山東名族李佐,安史之亂后與他的父親走散。后來李佐中了科舉,當上了京兆少尹,之后就悄悄地找他父親。有人告訴他父親 “往迎于殯葬徒中”,就是專門在從事殯葬,于是李佐去把他接回家。一天,父親對他說:“吾三十年在此黨中,昨從汝歸,未與流輩訣絕。汝可具大豬五頭、白醪數(shù)斛、蒜虀數(shù)甕、薄餅十盤,開設中堂,吾與群黨一醉申訣,無恨矣。”他父親在殯葬行業(yè)中做了三十年,而且還有一幫同伴。之后, “父出召客,俄而市善薤歌者百人至,初則列堂中,久乃雜謳,及暮皆醉。眾扶佐父登榻,而 《薤露》一聲,凡百皆和”。45殯葬從業(yè)者有上百人,大家都是善于唱歌,在喪禮進行時唱悲哀歌曲。南唐張子通當了高官,而他的弟弟子游卻喜歡到辦喪事的人家里去。只要里巷口有喪車出殯路過,子游 “必徑趨群挽中,聲調(diào)清壯,抑遏中節(jié),或至郊外,通夕而歸”。意謂人家出殯時他去挽喪車,還要唱歌,而張子游聲調(diào)清壯,十分符合節(jié)拍。喪家因為看到子游是子通的弟弟, “攝至客位,常享醉飽”, “其兄恥之”。46這種在喪家騙吃騙喝的人應當不少。

        人死了,要燒死人日常需要的物品到天堂,主要是為了他在陰間能夠使用。如有燒紙筆的。唐末墊江縣主簿李矩因事被執(zhí)送江陵,被關在右?guī)O(jiān)獄中。推吏常某為了快點結(jié)束這個案子,鍛煉成獄。李矩被判處死, “臨刑,戒家人多燒紙筆,訟于地下”。47因為含冤成獄,所以要多燒紙筆在地下陰間寫訴狀。亦就是說,人們把地下世界想象成和現(xiàn)實世界一樣的一個空間,有什么需要使用的,就燒什么,死人在地底下就能用上了。

        有燒衣服和紙上畫的仆人、馬匹。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卷1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敘述了唐前期兒子為父親燒衣服的事情。說是唐太宗時蘇揆為吉州泰和縣知縣,而其父已死十數(shù)年了。吉州有位衙將上京押綱,回來時休息在黃梅縣的一個逆旅中。將晚時看到一個老人, “皂衣裹短腳幞頭。策一驢,引一僮”。老人和吉州將相識,談得十分投機。老者對他說蘇揆是自己的兒子,州將一聽是同行的父親,兩人就同行同宿,好酒好飯招待。后來老者讓州將 “報兒子,制新衣,借仆馬來,沿路相接”,于是州將先行,到泰和縣和蘇揆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蘇揆聽后不信,說不會搞錯吧,因為自己的父親早就死了十多年了。不過問 “其年顏身形,無二矣;又問系裹衫衣,無二矣”。蘇揆對州將說:“揆父歿時,年顏系裹衣衫無小異?!蹦昙o長相和穿的衣服,就是當年死的時候的樣子。蘇揆大哭,“遂制新衣,畫仆馬,焚之”。亦就是說,蘇揆的父親借故和州將結(jié)交,并通過州將把自己的要求向兒子說了,兒子就為他燒了衣服和紙上畫的童仆、馬匹,讓其父親在陰間使用。為了說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張齊賢還說自己當時任轉(zhuǎn)運使, “備詳其事而書之,豈語怪之嫌乎”?48今天來看,故事不一定真的,但當時燒衣服等習俗在喪葬過程中是經(jīng)常能見到的。

        唐朝人講究事死如生這一傳統(tǒng),特別想讓死去的人生活條件有保證,要讓他們有足夠的錢,于是出現(xiàn)了燒紙錢的習俗。宋人虛構(gòu)了幾個故事,談到唐代人為死人燒紙錢。唐楊收被貶死嶺外,當時鄭愚鎮(zhèn)南海。某天鄭愚碰到了楊收,說: “欲托尚書宴犒,兼借錢十萬緡?!遍_始鄭愚馬上答應,但后來想想畢竟錢是大事, “唯錢辭以軍府事多,許其半”。楊收說: “非銅錢也。燒時幸勿著地?!庇谑青嵱?“令于北郊具酒饌素錢以祭之”。49宋人又云唐司徒王潛與宰相武元衡關系密切,后來武被刺,“潛常于四時爇紙錢以奉之”。到了王潛鎮(zhèn)守荊南,有一染戶許琛突然暴死,第二天卻活過來了。緩過氣來的許琛來到衙門,見到王潛后說在陰間的府衙里見到一官人,說他是被弄錯了,要讓他回到陽間去。這位官人說他就是武元衡, “大有門生故吏,鮮有念舊于身后者,唯司徒不忘,每歲常以紙錢見遺,深感恩德。然所賜紙錢多穿不得。司徒事多,檢點不至,仰為我詣衙具道此意”。原來是提出紙錢質(zhì)量有點問題。王潛聽后, “悲泣慚訝”, “自此選好紙翦錢以奉之”。時人認為 “紙錢即冥吏所藉”50,是陰間需要的。五代時, “有軍士盜紙錢一幞,主者擒之”,劉知遠的手下官員都認為偷的是紙錢不是真錢,就把他釋放了。劉知遠說: “吾誅其情,不計其直。”意謂我只是治他具體犯的罪,而不是去考慮紙錢值什么價,最后將這個軍士殺頭。51南唐史虛白死,家人 “爇紙緡于靈座,紙皆不化,用意焚之,火則自滅”。52因為史虛白讓家人四時不要享奠,但家人燒了紙錢,所以火自滅,但可以看到燒紙在喪葬和祭禮活動中是常常采用的。

        紙錢的產(chǎn)生時間,宋人認為源自于漢代。 《史記·張湯傳》說: “會有人盜發(fā)孝文園瘞錢?!比绱咀⒃唬?“瘞,埋錢于園陵以送葬。”將錢埋進墳墓,就是給死人在地底下使用。 《新唐書》卷109《王玙傅》談到: “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后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事,至是玙乃用之?!?王璵早年學禮,后來因為玄宗好神仙,所以上言請筑壇東郊祀青帝,得到玄宗重用。 《舊唐書》卷130《王玙傅》談到: “玙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于福佑,近于巫覡,由是過承恩遇?!北緛頋h代是用銅錢,到唐代王玙 “乃以里俗紙寓錢用之,是國家凡有祠祭,皆用紙寓錢也”。宋人認為從銅錢變到紙錢,與王玙信道教祭祀有關。王玙其人,“托鬼神致位將相,當時以左道進者紛紛出焉”,“然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于是燒紙錢就流行起來。他開創(chuàng)的這種燒紙法,不但國家祭祀常用,民間亦用: “玙既以紙寓錢用于祠祭,世俗常情多信鬼神,于是公私沿襲用之,信彌篤矣?!彼稳艘段宕贰匪龝x天福八年 “寒食望祭,焚御衣紙縫”,認為 “上之化下,速于影響,導之失宜,久則難革”53,因而燒紙錢在唐代的祭禮活動中成為必要的一個步驟。

        紙錢的大小樣式,陶谷 《清異錄》卷下有記載。后周顯德六年,世宗柴榮死。出殯的那天,“百司設祭于道”,政府的各個部門在路上祭祀。其時翰林院 “楮泉大若盞口,余令雕印字文文之,黃曰 ‘泉臺上寶’,白曰 ‘冥游亞寶’”。54翰林院的紙錢大如杯口,上面還印著文字,黃式的紙錢上印著“泉臺上寶”四字,白式的紙錢上印著 “冥游亞寶”四字。翰林院的紙錢盡管是為了皇帝而設計的,與民間的紙錢可能有點區(qū)別,但紙錢有黃白兩種,這應該是相同的。再者,紙錢上的字,與實際經(jīng)濟生活中使用的 “開元通寶”之類的銅錢比較接近,一為上寶,一為亞寶,說明分成兩種不同的檔次。紙錢 “大若盞口”,形狀較大,超過現(xiàn)實中的銅錢,但與銅錢一樣呈圓形。因而,喪禮中的紙錢完全是模仿了現(xiàn)實世界的銅錢而來供死者使用的,但比真正的銅錢體形更大,文字有冥界的特色。

        四、出殯下葬和祭奠禮儀

        將棺材從家里運到墓地下葬叫出殯、出喪、發(fā)引。蘇頲下葬日,唐玄宗恰好在游咸宜宮, “將出獵,聞頲喪出”,愴然曰: “蘇頲今日葬,吾寧忍娛游?”于是 “中路還宮”。55從這條資料來看,高官出喪是很隆重的,連皇帝都難過到想避讓三分。而親朋好友一路扶送到葬地,叫送葬。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宰相盧邁喪弟, “請出城臨。近年宰相多拘守,而邁有此行,時人美之”。56因為是宰相,不能自由參加親人的葬禮,而盧邁特地出城送其弟下葬,是要有戰(zhàn)勝社會習俗的勇氣。南唐一營妓死后,盡管是火化,但仍有送葬儀式。江淮間名娼徐月英和寵愛這位營妓的南唐徐氏公子一起送葬。57晉王景遂,是南唐先主李昪的第三子。吳讓皇死于丹陽,先主派景遂前去送葬, “望柩哀慟雨淚,觀者為之出涕”。58前蜀為后唐滅,王衍在押解洛陽途中被殺,嘉王宗壽到洛陽, “表請以公禮葬衍”。后唐莊宗于是追封王衍為順正公, “出葬之日,宗壽步從之”。59謂送葬的人是和棺材一起步行出城到墓地。

        出殯是喪禮中比較奢侈且花錢最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唐玄宗時, “送葬者或當沖設祭,張施幃幕,有假花、假果、粉人、粉帳之屬。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shù)尺,識者猶或非之”。在喪車要經(jīng)過的路中央,人們搭棚張幕,里面放上假花假果假人等。安史之亂后, “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技巧,饌具牲牢,復居其外”。幕越搭越高大,十分華麗,而要貢的祭品,已經(jīng)放到帳蓬的外面了。昭義節(jié)度薛嵩薨,靈柩要歸葬絳州, “諸方并管內(nèi)縣涂陽城南設祭,每半里一祭,至漳河二十余里,連延相次。大者費千余貫,小者三、四百貫,互相窺覘,競為新奇。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蓋自開辟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者”。60當然,這種出殯路上的修祭,只有政府和有錢人才會這樣,普通人出殯距離是不會這么遠的,亦不可能有這么多有錢人來獻物獻錢的,是不會有這么大排場的。

        送葬有的是在下午進行。房光庭 “嘗送親故葬,出定鼎門,際晚且饑,會鬻蒸餅者,與同行數(shù)人食之”。61送到城外,棺材下葬,回來時已是旁晚,所以大家才會饑餓而買蒸餅。送葬的時候要使用紙錢。后周顯德六年,世宗柴榮出殯, “發(fā)引之日,百司設祭于道”,各個部門都要在路上祭祀。其時翰林院 “楮泉大若盞口,余令雕印字文文之,黃曰 ‘泉臺上寶’,白曰 ‘冥游亞寶’”。62翰林院自己制作的紙錢大如碗口,上面還印著文字,有黃白兩種。就是不知這種紙錢是撒向空中的還是直接用火焚燒的。

        那么,從人死到下葬,一般是多少時間呢?《稽神錄》卷4談到天成二年,浙西有典客吏趙某妻死, “未及旬,將葬,忽大叫而活”。63這里說趙某妻從死到葬,不到十天。但從實際史料來看,并不一定。比如宣宗大中年間,徐泗節(jié)度下的定遠縣百姓周裕, “閏七月十二日身死,至二十五日埋葬訖”64,前后有13天。由于這是在皇帝的敕文中提到的,因而從死到下葬的時間是比較可信的。

        按禮節(jié)規(guī)定,祖先死了要及時下葬。但唐末五代一些人死了卻得不到及時下葬,主要是他們家里人認為祖先的遺骸能保佑自己的發(fā)家致富。宋初王洙說: “昔有一士人,病其家數(shù)世未葬,亟出錢買地一方,稍近爽塏者。自祖考及緦麻小功之親,悉以昭穆之次葬之,都無歲月日時陰陽忌諱與塋穴之法。人且譏其易而謂禍福未可知。歲中輒遷官秩,后其家益盛。以此觀之,真達者也。今之人稽留葬禮,動且逾紀,邀求不信之福于祖先遺骸,真罪人也?!?5這種過了一年而不葬祖先的,唐末五代宋初之際越來越流行。但更多的人長期不將其祖先下葬,主要原因是家里沒錢。郭元振在太學時,家里送來錢40萬,碰到有一位衣著 “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喪”。郭元振雖然并不認識此人,亦沒有問其姓名,想想人家連祖先都無法下葬,十分可憐,就沒多加考慮就將錢全部給了此人。66

        從人死開始,佛教要念齋,一般是每七天一齋的七七齋最為多見。 《唐語林》卷8云: “俗間兇疏,本敘時序朔望,以表遠感之懷,此合于情理。至有敘經(jīng)齋七日,此出釋教,不當形于書疏。”67可知七七齋在唐代是十分盛行的,以與傳統(tǒng)的根據(jù)季節(jié)或初一、十五的祭奠有很大的不同。每隔一定時日的佛教齋會和齋儀,在民間很有市場。唐末揚州法云寺僧珉楚嘗與中山賈人章某關系很親熱, “章死,珉楚為設齋誦經(jīng)數(shù)月”。68數(shù)月的齋會,估計是七七齋。一些人會請道士做齋。潤州延陵縣農(nóng)村有人死了老婆,就請靈寶觀道人謝及損前去念齋?!皨D死已半月矣,忽聞摧棺而呼”69,是否有這么長時間的人能活過來,這個是比較難說的,但死了半月還沒有下葬是事實,說明每隔一段時間道人就要去念齋,這種形式和佛教的七七齋可能是大同小異。道、佛在設齋上可能相互都受到了影響。

        人死一周年,亦要做齋會,也即一年齋。 《稽神錄》補遺談到: “高安村人有小兒作田中,為人所殺,不獲其賊。至明年死日,家人為設齋,爾日有里中兒方見其一小兒,謂之曰: ‘我某家死兒也。今日家人設齋,吾與爾同往食乎?’里中兒即隨之至其家,共坐靈床,食至輒餐。”70小孩周年忌日,家人設齋會,有餐飲招待大家。不過從 “靈床”來看,家里仍是設靈位的。再如建陽縣錄事陳勛,性格 “剛狷,不容物”,結(jié)果被縣吏誣陷,竟坐棄市。到了第二年死日, “家為設齋,妻哭畢,獨嘆于靈前曰: ‘君平生以剛直稱,今枉死逾年,精魂何寂然耶!’”71可見周年忌日民間常設齋會祭奠,齋會上妻子還號哭不停,死者仍有靈位放在家里。四時都要祭奠故人。楊收被貶死嶺外后,就請求到南海的鄭愚祭奠他: “欲托尚書宴犒,兼借錢十萬緡?!庇谑青嵱拊诒苯?“具酒饌素錢以祭之”。72這種遙祭要備好酒和食物,還要燒紙錢。南唐史虛白臨死前對兒子說: “四時慎勿享奠,無益勞費,何利死者?吾當不歆矣?!彼运膬鹤釉谒篮?,“頓絕時祀,每因節(jié)序,必修奠訖,爇紙緡于靈座,紙皆不化,用意焚之,火則自滅,遂不復更祭奠矣。”73史虛白四時不讓祭奠是個特例,而社會上一般都是要祭奠的。上述這些齋會祭祀,一般是在家里靈位前或在祠廟里做的,并不是在墓前。

        服喪期滿,喪家要舉辦除喪儀式。除喪亦叫襢祭,意味著三年喪制結(jié)束。襢祭最主要的活動是除服,亦稱釋服、脫服,即脫下喪服。唐代釋服都是在這一天的黃昏,宋人認為是不準確的: “今俗釋服多用昏時,非禮也?!?《大戴禮記》說: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一方面說:“三年之喪,亦已久矣?!绷硪环矫嬗终f: “逾月則其善?!狈势陔m然三年已經(jīng)很長了,早晨釋服是可以的,但如果過了當月的最后一天就更好, “明知月晦之朝,去縞從吉也,明日則逾月矣,故夫子怪其不待明日而歌”。到了唐代,釋服是給晦日假的,在當月的最后一天: “今之免服準式給晦日假者,蓋以朝既從吉,使竟是日吉服,盡與親賓相見,遍示禮終,至明日復參公務,無樂不為之義。”晦日早晨脫服,然后與親朋好友相見,告訴大家服喪期滿,第二天就可以正式進行公務活動。因為,宋人認為: “凡曰釋服,悉宜從朝矣?!北M管當時是這樣規(guī)定的,但 “今在脫服假內(nèi),反不見賓友也”, “今世卒哭之后,朔望時節(jié),辭不見賓客,非也。若尊高居喪,吊者以是日客多,不敢求見,遽自退去,宜矣,非所以辭也”。脫服了以后,按禮是要見賓客的,但唐人一般都不見賓客。如果是地位高的這天脫服,前來參加除喪儀式的人很多,但不敢求見主人,自己退下去就可以了。 《禮》云: “大喪不避涕泣而見人?!比思矣H朋好友來了,主人眼淚鼻涕一大把, “以表至哀無飾”74,這個是正常的,所以唐人不見賓客實際上與傳統(tǒng)的禮儀不相符合。

        總體而言,唐五代期間,無論是社會的上層階級還是民間底層,在喪祭禮儀上基本都遵循古禮。傳統(tǒng)的禮儀規(guī)定大多仍然在執(zhí)行,因此粗略地看在喪祭上與漢魏以來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有一些差別,大多是對某一種禮節(jié)的權(quán)宜變通。不過,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變化發(fā)展,一成不變的禮儀習俗是不可能有的,唐五代的喪祭禮儀中必然是羼入了很多具有時代特殊性的內(nèi)容。比如隨著佛教的發(fā)展,佛教的因素大量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佛教在喪家的齋會就大量地被引入,七七齋等形式就成了喪家的必備儀式。受佛教音樂的影響,歌舞的內(nèi)容被引入喪事。喪祭本身也在不斷發(fā)展,如燒紙錢紙人紙馬之類的儀節(jié),已作為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被人們接受,并被以后歷代的喪祭活動接受了下來。因此,從民間喪祭禮儀的遵循古禮和又有發(fā)展變化的基本面貌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唐代社會風俗禮儀的大致景象。

        注釋:

        ① 關于唐代喪葬禮俗,前人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認為基本上是遵遁古代禮儀,如李斌城等 《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章第二節(jié)、吳玉貴 《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七章、牛志平 《唐代婚喪》 (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下編等關于社會生活和社會風俗的專著中有不少章節(jié)作了專門的闡述。周一良 《敦煌寫本書儀中所見的唐代婚喪禮俗》 (《文物》1985年第7期)、牛志平 《唐代的厚葬之風》 (《文博》1993年第5期)、段塔麗 《從夫妻合葬習俗看唐代喪葬禮俗中的性別差異》(《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等從不同側(cè)面對唐代的喪俗進行了探討。

        ② 本文引用的宋代筆記,主要收錄在由傅璇琮、朱易安、戴建國主編的 《全宋筆記》前六編中,大象出版社分別于2003年出版第一編,2006年出版第二編,2008年出版第三編,2010年出版第四編,2012年出版第五編,2013年出版第六編。

        ③ 蕭嵩等: 《大唐開元禮》卷146《兇禮》,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④⑥?? 27 37 41 45 56 61 64 錢易: 《南部新書》,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80、77、12、121、121、73、12、125、17、74、119頁。

        ⑤? 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101頁。

        ⑦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頁。

        ⑧⑨??24 32 35 38 44 51 55 孔平仲: 《續(xù)世說》,大象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15、147,152、83、56、156、83、11、145、109、32、84頁。

        ⑩ 26 孔平仲: 《珩璜新論》,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280頁。

        ? 59 佚名: 《五國故事》,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244頁。

        ? 陶谷: 《清異錄》,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頁。

        ? 鄭文寶: 《江表志》,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頁。

        ? 39 陳彭年: 《江南別錄》,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198頁。

        ?22 34 40 43 60 67 74 王讜: 《唐語林》,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56、280、11、280、170、279、279、280頁。

        21 63 68 69 70 71 徐鉉: 《稽神錄》,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45、60、41、59、122、123頁。

        23 吳麗娛認為唐代皇帝的喪禮有廣狹之分,廣義的喪禮參加者是全國的官民百姓,狹義的參加者是朝官和皇親國戚等及為喪禮服務的人員和僧道等一些人?;实鬯篮蟾鎲剩?《通典》卷83《復》談到: “集州縣官及僧道、將吏、百姓等于州府門外,并素服,務以其方向京師重行序立。”吳麗娛指出這是一個 “沒有皇帝的皇帝喪禮”,“因此廣義上可以認為全國官民包括僧道都參加了皇帝的喪禮和祭奠,只不過 ‘三日釋服’僅就一般官員百姓而言,不同于朝廷大臣和皇親門的二十七日”。唐代前期皇后和皇太后的喪禮與皇帝喪禮儀節(jié)大同小異, “多數(shù)情況下皇后或太后之死主要是影響朝廷內(nèi)部”。唐后期德宗、憲宗的皇后、太后喪禮, “明顯提高了皇后和皇太后喪事的檔次”,真正具備了 “國恤”的規(guī)格。參氏著 《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2012年版,第226—227、253、265—266頁。

        25 勾延慶: 《錦里耆舊傳》,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28 42 47 49 50 57 72 孫光憲: 《北夢瑣言》,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7、240、107、147、112、107頁。

        29 對孝子服喪,前人已有不少相關成果。廖宜方認為孝子主要的喪儀有持杖、設幾筵、立兇門等。參見廖宜方: 《唐代的母子關系》,稻鄉(xiāng)出版社2009年版,第91—109頁。

        30 吳坰: 《五總志》,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頁。

        31 廖宜方: 《唐代的母子關系》,稻鄉(xiāng)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頁。

        33 《宋書》卷91《劉瑜傳》。

        36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頁。

        46 52 73 鄭文寶: 《南唐近事》,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10、210頁。

        48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頁。

        53 王觀國: 《學林》,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頁。

        54 62 陶谷: 《清異錄》,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1頁。

        58 文瑩: 《玉壺清話》,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頁。

        65 王欽若: 《王氏談錄》,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7頁。

        66 朱翌: 《猗覺寮雜記》,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頁。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

        K242

        A

        (2017)04-0073-09

        張劍光,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34。

        猜你喜歡
        紙錢出版社
        從大廠“逃離”到出版社
        出版人(2024年9期)2024-09-22 00:00:00
        內(nèi)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我等待……
        讀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第一次和父親給先人們燒紙
        草堂(2020年7期)2020-11-17 22:58:32
        父親
        紙錢爐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踩紙錢
        有法子
        故事會(2016年12期)2016-06-17 08:55:52
        當眾炫耀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医院人妻闷声隔着帘子被中出|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综合一本久道|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 亚洲色拍拍噜噜噜最新网站| 新视觉亚洲三区二区一区理伦|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巨大巨粗巨长 黑人长吊| 射死你天天日| 日韩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加勒比东京热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极品 在线 视频 大陆 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夜夜|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无码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a级一级淫片免费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图片| 欧美亚洲另类自拍偷在线拍|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的|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 国产精品白丝久久av网站| 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精| 韩日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