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磊
一、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育部公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有基礎性作用。
那么,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解成四個維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核心之核心。
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又將開始,要解決當前初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就必須緊緊抓住“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個牛鼻子。我認為,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體現于語用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上。
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實踐
(一)語用能力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樣的表述凸顯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語言文字能力的運用就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單就讀、寫一篇文章而言,用一個字、用一個詞、寫一個句子、打一個標點符號以及全篇的結構組織、全篇的加工修改等,都是語文素養(yǎng)的體現,非要下大功夫養(yǎng)成好習慣不可。具體來說,我覺得“語用能力”的內涵就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所著重強調的四種能力:聽、說、讀、寫。
1.讀。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把讀看作一種享受,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這種享受的態(tài)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大聲念誦是讀,不出聲默讀是讀,古人所謂的“目治”是讀,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角色讀、表演讀都是讀。余映潮老師推崇的是“有味地讀”。比如,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中,余老師讓學生這樣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這樣“讀”的指導,學生不僅能了解作者說了什么,還能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自然收獲頗豐。
“學而不思則罔”,讀還需要細細琢磨。讀過一節(jié),停一停,回頭去想一想這一節(jié)說的是什么,這是一種好辦法。一邊讀,一邊自己多多設問: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用什么技巧才能寫出——這更是一種好方法。讀一遍不行,再讀兩遍三遍,在不明白或有疑惑處做標記,在警句處做批注——這很值得采納。
憑著課內“讀想”的能力,再閱讀其他的書,這才能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強。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能引導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我想,“讀”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必需方法。
2.寫。寫作好比說話,但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有了需要才動手?!熬毩曌魑闹螅┰诶碚媲榍卸膺_?!睂懸屓俗x了明白,讀了喜歡,讀了有滋有味。因此,選擇一些作文教學點,找到一些作文訓練的分解動作,讓學生習得一些作文訓練簡單有效的定式,增強作文學習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學會自我修改,是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
以袁源老師的作文課《我有一支棒棒糖》為例。袁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第一步,請大家隔著包裝袋摸一摸它,然后用一句話寫出摸上去的感覺。第二步,寫下它的形狀、顏色,然后用一個比喻句表達你的感受。第三步,用鼻子聞一聞,寫下它的氣味。第四步,好好嘗嘗,再用一個比喻句寫下舌尖上的感覺。第五步,將糖咬碎,用耳朵聽一聽糖在你嘴里發(fā)出的聲音,寫下來。最后閉上眼睛,深深感覺這顆糖,寫下它讓你想到什么。
這一思路就是作文的過程化教學。通過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以及對教學主體學生的認知分析,將教學設計操作化、教師教學指導過程化、學生訓練步驟化,形成“比較具體的,有相對固定步驟的,可以重新操作”的作文教學流程。
另外,將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也是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需要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作文教學開展路徑。
3.聽。聽的能力訓練在一線教學中常常被淡化甚至忽視。其實聽和說都是閱讀,而且在生活中是更為重要和廣泛的閱讀。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聽力、口語練習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固然有英語是表音文字的緣故,但更多的原因則是基于對聽說作用的高度重視。在這方面,我們的語文教學有很大欠缺。
聽一則故事,能夠轉述,能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是魯迅、莫言等文學大家少年時練就的童子功。聽清楚不誤會是第一要務,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以衡量人家的話正確與否、有無疏漏也是必要的,至于用詞的選擇、語調的特點、表現方法的優(yōu)劣,也須加以考慮。這些都得到解決,對于閱讀極有用處。另外,記錄課堂筆記也是訓練自己聽力的重要手段。
北京四中曾經把文言文聽寫引入考試。要求聽《屈原列傳》三遍:第一遍為正常語速,第二遍是較慢語速,第三遍恢復正常語速。聽完后要求學生按要求寫出原文內容。這樣的聽力訓練,學生既要對文本有宏觀的把握,又要對微觀的細節(jié)有一定的觀照;訓練符合閱讀規(guī)律,并對培養(yǎng)讀文言文的語感大有幫助。
在聽童自榮朗誦的《岳陽樓記》后,王君老師設計了這樣的“聽”的環(huán)節(jié):聽了童老師的朗誦,你的心情怎樣?童老師在朗誦的處理上有哪些地方給了你啟示?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有的從朗讀的語氣來說,有的從某段的語速語調來說,有的從重音停連角度來說,還有的孩子甚至指出了童老師處理不夠好的地方并自己做了示范。這樣的“聽—說—讀”的訓練,將“讀”推向前臺,把“分析”推向后臺;讓學生在聽中模仿,在聽中思考,這無疑是高效的閱讀訓練方法。
4.說。說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技能,讓學生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利于思維的發(fā)展。課前演講是說,課上回答是說,課后交流同樣也是說。說的訓練正是為“寫”打基礎,說與寫能力強正是語言能力強的外顯表現。
比如,余映潮老師在《我很重要》一課中設計了“說話”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語句來演講,篇幅100字左右,結尾的一句話是“我很重要”。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擷取課文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反復說出課文內容,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當然靈動多彩。
再比如,王君老師的“每日八點鐘新聞播報”活動:每晚8點,由3名孩子在微信中各進行1分鐘微播報,全面總結介紹班級情況,邀請家長定時聆聽,鼓勵家長評論。孩子們在校園生活中任意選材、自由創(chuàng)作、快樂言說,由開始的膽怯到后來的“欲罷不能”。這既是口語訓練,又是微作文訓練;既是思維訓練,又是情感訓練。這真正將聽說讀寫融為了一體。
(二)人文修養(yǎng)
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里的“道”,我覺得很大一方面指的就是文化,還有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理解并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就成了一項關鍵的核心素養(yǎng)。
基于這樣的認識,語文教師就要有大眼界: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要有經典詩詞的底蘊,要有文學名著的積淀,要有文史哲知識的積累,還要能接地氣——有大眾閱讀和孩童閱讀的體驗和感悟。因為,教師的視野影響決定著學生的視野,在這點上語文教師要當仁不讓。
以董一菲老師的《世說新語兩則——詠雪》教學為例,教學設計體現了董老師教學的高度:一問,謝道韞為什么“大笑樂”?猜猜什么是“詠絮才”?你能看出謝道韞家庭氛圍怎樣?這個環(huán)節(jié)補充林黛玉判詞和王謝家族逸事。二問,這樣一個才女,你想知道她后來的結局嗎?通過這段文字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謝道韞?環(huán)節(jié)補充《晉書》中相關文字。三問,謝道韞小時有文采,長大后風度如何?補充《世說新語》中王夫人有“林下之風”的相關文字。這節(jié)課還有《世說新語》小故事閱讀、成語查找,學生交流“魏晉名士風度”等活動,從而將學知識上升到學文化的層面上去。只有這樣的詩意語文,才能讓學生在貼近文化的同時對抗功利,用詩意去觀照人生。
筆者開設了“學語文,知文化”的校本課程,通過“節(jié)文化展示”“民俗展演”“南京的衣食住行演講”“班級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拓寬語文課的外延。比如,結合中國節(jié)日文化的內容,我設計了“清明、端午、中秋、春節(jié)”四大專題的語文活動,通過一張張有趣的圖片,豐富多彩的詩詞朗誦,以及學生準備的一些實物展示,抓住節(jié)文化中的有趣因子,和學生在過節(jié)的氣氛中學習語文。再比如,從吃這一學生最感興趣的要素入手,和學生聊聊清明節(jié)的糕團,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吃的月餅和南京特產桂花鴨,春節(jié)的團圓飯包括節(jié)前的臘八粥等等,學生有了視覺和味覺上的雙重沖擊,從而“欲罷不能”。再比如和學生聊聊神話傳說,介子推和寒食節(jié)的由來,三閭大夫的自沉汨羅江,牛郎織女纏綿悱惻的故事,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等。然后再配以教師精心挑選或學生推薦的“節(jié)日美文(詩)”,以美的文字感染熏陶。最后教師和學生同題作文,師生在探索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中結束了語文課堂,卻也將文化的種子融入到血液中延續(xù)下去。
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是朝夕之功,不能要求速成;還是要老老實實練“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認真不認真,是學得好不好的關鍵”(葉圣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