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美,楊 文
(山東英才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處境不利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述評
宋占美,楊 文
(山東英才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文章論述與評價了當前處境不利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兒童問題行為是兒童特征(例如語言功能、社會技能、依附狀態(tài)、認知能力,性別等)、父母特征(懲罰、母親焦慮、抑郁等)以及(與貧困有關的)社會人口風險因素(種族、家庭不穩(wěn)定、家庭沖突等)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處境不利兒童的行為問題主要是由貧困引起的,對這些問題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倡導對不同文化語言背景家庭的兒童的問題行為的研究,并對這些兒童綜合而實際的預防與干預。
處境不利兒童;兒童特征;父母特征;風險因素
處境不利兒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是指處于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相對困難。處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中的兒童。目前,約有3%-6%的幼兒存在著普遍的行為問題(Achenbach&Edelbrock,1981)[1],而出現(xiàn)行為問題的學前兒童很可能導致未來出現(xiàn)更嚴重的行為問題、社會技能缺陷以及學習困難。實驗研究表明兒童期的同伴拒絕與童年早期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有關,并會在青少年期導致更加嚴重的問題。Qi&Kaiser(2003)根據(jù)對教育學與心理學數(shù)據(jù)庫的系統(tǒng)搜索發(fā)現(xiàn)與行為問題有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兒童特征、父母特征以及社會經(jīng)濟特征,當這些特征一起出現(xiàn)時便會導致處境不利兒童的行為問題高發(fā)。[2]Sameroff&Chandler(1975)關于發(fā)展的相互作用模型認為,兒童發(fā)展是兒童特征、父母特征以及環(huán)境影響之間動態(tài)相互作用的結果[3]。Qi&Kaiser進一步擴展了這一模型,認為兒童問題行為是兒童特征、父母特征以及社會人口風險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兒童特征包括依附、氣質性格、認知發(fā)展、語言能力、社會技能以及性別。
一般地講,在高風險樣本中嬰兒缺乏依附安全與后來的外化問題行為有關。Shaw et al(1996)的研究表明嬰兒在12個月時無組織依附分類可以預測5歲時的攻擊行為。[4]另外,12個月的嬰兒具有無組織的依附狀態(tài),他們的母親很難在第二年發(fā)現(xiàn)這些狀態(tài),這些嬰兒與只有一種風險因素的嬰兒相比表現(xiàn)出更高的攻擊問題。
Keenan et al(1998)的一項縱向氣質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女孩,12個月和18個月的壞脾氣差異地相關于其36個月時存在的內化問題行為;對于男孩,18個月和24個月的壞脾氣差異地相關于其36個月時存在的內化問題行為。[5]對于外化問題行為,24個月的女嬰的不依從預測了其36個月時的外化問題行為,24個月的男嬰的早期攻擊性預測了其后來的外化問題行為。Harden et al(2000)研究了155名開端學校兒童,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氣質的一些具體方面(情緒、注意、鎮(zhèn)定、不良調節(jié))相關于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也就是兒童外化問題行為與負面情緒存在著顯著正相關,外化問題行為與注意以及鎮(zhèn)定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情緒不良調節(jié)與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以及內化問題行為存在著顯著相關。[6]
始于嬰兒期的一些預測研究探討了一些生理風險因素,這些研究將早產出生與較高的學前問題行為聯(lián)系起來。Rose et al(1992)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50%的早產學前兒童在3歲時具有顯著的問題行為,在6歲時繼續(xù)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問題行為。[7]Duncan et al(1994)使用縱向研究數(shù)據(jù)探討了經(jīng)濟剝奪與兒童發(fā)展之間關系,結果表明早產(出生的體重小)可以顯著地預測滯后的IQ但是不能預測問題行為。[8]
研究者探討了處境不利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認知相關因素,結果表明這些兒童常常具有較低的IQ。Lavigne et al.(199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較低的IQ顯著地相關于較高水平的行為問題。[9]Owens et al研究處于風險的18-72個月的男孩,發(fā)現(xiàn)較高水平的兒童智力可以最好地預測入學后較低水平的外化問題行為。[10]IQ解釋了兒童行為的顯著變異與風險類型或者行為問題形式無關。半年以后教師們發(fā)現(xiàn)當控制了SES以及其他社會家庭風險時,5歲半兒童的較高智力分數(shù)預測了更好的課堂行為以及較少的心理病理癥狀。
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也探討了語言能力。語言困難是兒童外化問題行為的共同特征,語言滯后導致學前兒童產生行為問題的風險的增多(Beitchman et al.,2001)。[11]根據(jù)教師的報告,F(xiàn)agan&Iglesias探討了65名父親與其開端學校孩子的交際交互作用,也探討了在上學早期與晚期父親與孩子的交際技能與孩子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在入學之初具有較好語言技能的兒童會在學年最后具有較少的行為問題。[12]Kaiser et al(2000)發(fā)現(xiàn)與沒有問題行為的男孩相比,具有問題行為的男孩更可能具有更低的語言分數(shù)。[13]對于女孩,這個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高水平問題行為與低語言能力之間存在著差異。
研究表明,行為問題與缺乏社會技能有關,Bain&Pelletier(1999)通過對96名開端學校兒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具有良好的社會技能、沒有明顯的搗亂行為以及能夠主動幫助他人。[14]Harden et al(2000)的縱向研究探討了具有高水平外化問題行為的一組兒童,結果發(fā)現(xiàn)在教師評定社會能力與教師評定三種行為問題(敵意-攻擊,焦慮-恐懼,活動亢進-注意分散)之間出現(xiàn)了顯著關系。[6]Kaiser et al(2000)的研究表明具有較高CBCL得分的兒童具有較低的社會技能。對于男孩與女孩,社會技能與內化問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而外化問題行為與社會技能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13]
Olson(1992)在開端學校觀察了60名4-5歲兒童,探討了成人評定問題行為和兒童與同伴相互作用之間的關系。[15]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學前始末,目標兒童的負面挑釁行為相關于同伴與教師度量的拒絕行為問題。不適應同伴的兒童比其他兒童更容易發(fā)起攻擊性的社會交流包括以身體和語言攻擊他人、搶東西以及撕碎玩具或者猛擲玩具。
Kazdin(1995)和Campbell(1995)的研究都表明男孩比女孩具有較高水平的問題行為,也就是說男孩比女孩具有更多的外化問題行為,具有更多的問題行為以及更多的攻擊性破壞行為。[16][17]但是Duncan et al(1994),Lavigne et al(1996)和Kaiser et al(2000)的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內化問題行為男孩和女孩沒有顯著性別差異。而Spieker et al(1999)的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破壞行為。[18]Eiden(1999)在高風險低收入的61名少數(shù)民族兒童的研究中,從父母CBCL報告中發(fā)現(xiàn),女孩比男孩具有較高的行為問題得分。[19]
這些結果表明在學前時期兒童特征與行為問題之間存在著預測關系。行為問題與語言滯后之間關系以及行為問題與性別之間關系的一些研究結果都是不一致,低語言能力是否會一致地預測行為問題以及早期行為問題是否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
Stormont(1998)的研究表明父母特征(父母緊張、母親抑郁、嚴厲)與兒童行為問題有關。[20]與沒有問題行為的兒童父母相比,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父母更可能由于日?,嵤吕_而抑郁緊張以及更可能使用嚴厲的策略。緊張的家庭生活事件,如離婚與母親抑郁、母親較高評定幼兒的行為問題有關(Fergusson et al,1984)。[21]
具有行為問題的兒童的母親體驗了更多的焦慮生活事件(Beautrais et al,1982),母親焦慮顯著地相關于較高水平的兒童行為問題(Gross et al,1999)。[22]Leadbeater et al.(1994)和(Shaw et al,1998)的研究表明,父母焦慮可以預測幼兒的行為問題。但Lequerica&Hermosa(1995)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處境不利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內化問題行為以及行為總分并沒有顯著地相關于焦慮的家庭生活事件,這是小概率事件但是非常重要??傊箲]的生活事件常常與貧困有關,會影響孩子的父母也會間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
Black et a(l 2002)和Harden et a(l2000)的研究表明,體驗了虐待以及母親具有抑郁癥狀的兒童,在CBCL外化子量表上獲得了最高分,沒有體驗風險的兒童獲得了最低分。負面感知自己搭檔關系特征的母親更可能出現(xiàn)抑郁癥狀,更多地提出自己孩子的外化問題行為與內化問題行為。這些研究者在另一項縱向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外化問題行為最多的兒童生活在三代同堂(奶奶-媽媽-孩子)的家庭里。與此相反的研究結論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兒童,外化問題行為、內化問題行為以及全部問題行為的分數(shù)并不顯著地相關于母親抑郁(Lequerica&Hermosa,1995)。
一般地講,與中等社會經(jīng)濟狀態(tài)背景的兒童相比,低社會經(jīng)濟狀態(tài)背景的兒童的母親具有較低的教育水平。Duncan et al(1994)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較多的學校教育非常顯著地正相關于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與內化問題行為。[8]
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與兒童的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以及共現(xiàn)的外化與內化問題行為呈現(xiàn)負相關。Leadbeater et al(1994)發(fā)現(xiàn)與母親一起生活以及接受了較高水平情緒支持的青少年具有較少的兒童行為問題。Shaw et al(1998)發(fā)現(xiàn),1.5歲兒童的社會支持負面地相關于其3.5歲時的外化與內化問題行為;2歲兒童的社會支持負面地相關于其3.5歲時的內化問題行為。
除了探討兒童行為問題與父母心理病理問題之間相關之外,許多研究者還將母親的懲罰風格作為相關因素進行研究。許多證據(jù)表明,學前時期父母的嚴厲懲罰顯著地預測了隨后幾年的兒童攻擊行為,而且母親使用一些負面控制策略的兒童具有更多的破壞性行為問題?;谏贁?shù)民族母親報告的CBCL分數(shù)表明,外化問題行為分數(shù)顯著地相關于使用訓斥以及打耳光(Spieker et al,1999)。與歐美兒童的母親相比,非裔美國兒童的母親更加顯著地相關于過度反應的懲罰策略或至少相關于放縱的懲罰(Gross et al,1999)。[23]
總之,這些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處境不利兒童在學前時期具有更多的行為問題。由于家庭支持可以改善兒童的問題行為,所以在少數(shù)民族小樣本中呈現(xiàn)支持系統(tǒng)會解釋焦慮家庭事件、母親抑郁以及行為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母親抑郁也相關于感知與評定兒童行為的負面偏向,與獨立于兒童的觀察者相比,抑郁的母親趨向于報告較高水平的兒童問題行為。
社會家庭環(huán)境也影響兒童的發(fā)展,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傾向于表現(xiàn)更多的行為問題。少數(shù)民族地位、國內暴力、家庭不穩(wěn)定以及其他風險因素一起負面地影響著家庭中以及學校中的兒童(Duncan et al,1994)。
研究者發(fā)現(xiàn)行為問題與種族顯著相關。Leadbeater et al(1994)根據(jù)父母報告發(fā)現(xiàn),與歐美母親的男孩相比,非裔美國母親的男孩具有更多的行為問題;與非裔美國母親的女孩相比,歐美母親的女孩具有更多的行為問題。Gross et al(1999)發(fā)現(xiàn)拉丁美洲的父母比非裔美國父母更容易將自己及其孩子評定為更麻煩、更笨拙、更認真以及具有更多的行為問題,而且日?,嵤陆箲]、抑郁程度更深,更可能使用氣憤與強制的懲罰策略,具有較低的父母教養(yǎng)自我功效。
家庭不穩(wěn)定因素包括居住遷移、親密保姆關系的變化以及最近負面生活事件。Ackerman et al(1999)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不穩(wěn)定與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之間、在兒童6歲時家庭不穩(wěn)定與內化問題行為之間存在直接的共現(xiàn)關系。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當前家庭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Dawkins et al(1995)發(fā)現(xiàn)與單身的未結婚的兒童相比,父母離婚的兒童獲得較高行為問題分數(shù)。
家庭環(huán)境也相關于兒童行為問題。Dawkins et al(1995)發(fā)現(xiàn)家庭沖突負面地影響了兒童的行為。Harden et al(2000)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兒童外化問題行為與家庭沖突正相關。
Linares et al(2001)和Harden et al(2000)發(fā)現(xiàn)社區(qū)暴力、母親焦慮以及早期兒童行為問題具有顯著相關,尤其是較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母親和接受公眾救助的母親。Randolph et al(2000)探討了性別在社區(qū)暴力與行為問題之間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在居住于暴力社區(qū)的兒童中男孩比女孩具有嚴重的內化問題行為,而女孩比男孩具有嚴重的外化問題行為。
總之,處境不利兒童行為問題與高水平的家庭焦慮和社會家庭風險因素有關,也就是說家庭沖突、婚姻失調、家庭不穩(wěn)定、負面的父母教養(yǎng)風格以及社區(qū)暴力都可以預測未來兒童的問題行為。與經(jīng)濟不利相關的許多風險在早期的行為問題中已經(jīng)表明,這很有可能是貫穿一生的情況。因此,在學前時期早期甄別與發(fā)現(xiàn)兒童的問題行為非常重要,當兒童進入學校之后早期的干預會防止問題出現(xiàn)。[24]
處于貧困的學前兒童比處于較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學前兒童具有更大的風險產生行為問題。雖然報告的普及率存在著差異,但是與總體上會出現(xiàn)行為問題的3%-6%兒童相比,處于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大約30%兒童出現(xiàn)了行為問題。這強烈地表明了需要甄別與干擾計劃以及需要加強早期干預對高風險兒童影響的研究。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父母以及社會經(jīng)濟特征會讓處境不利學前兒童產生與承受行為問題,但是沒有研究直接探討它們的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許多研究使用了評估、多位信息者評價、詳細描述人口信息以及年齡范圍比較狹窄的被試者的明確標準。所有的研究包括了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行為評定量表,有些研究包括的信息源于許多方法(行為評定,觀察)、許多來源(父母、教師、研究者)以及許多背景(家庭,學校)評估兒童行為以便產生可靠的診斷,有些研究使用了觀察法發(fā)現(xiàn)了可以接受的觀察者一致度與效度。上述許多研究完全依賴于行為評定量表以及信息提供者的會談來評估行為,將評估兒童行為依賴于單一度量指標的一些研究更可能嵌入了偏向,而且信息提供者的特征非常相關于估計普及的兒童行為問題。使用獨立的觀察者與可靠的觀察方法可以提供高風險幼兒行為的客觀和精確程度。
使用觀察法作為唯一度量指標存在的問題是用于表明行為狀態(tài)的一些標準,特別是當用于增加標準化評定量表的信度時,這些研究一開始都沒有形成次數(shù)和時間的標準來說明問題行為,但是研究者都利用行為觀察比率和報告度量指標的分數(shù)來說明不同信息提供者的一致性。
在行為觀察與行為報告之間形成對應關系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為評定量表僅僅提供了問題行為呈現(xiàn)的信息,例如許多行為評定量表計分時使用了“很少”“有時”或者“通?!钡脑~匯,這些“錨點”的功能定義留給了信息提供者來解釋。在行為評定量表上計分為“通?!钡膬和苍S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次數(shù)與類型,在結果度量指標上就會獲得相同的分數(shù)。另外,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對于相當不同的一些“錨點”使用了不同的行為評定量表,各種不同的評定量表度量相當不同的行為概念,每個概念又包括了許多不同的項目。
在這個領域方法學影響了具體的結果。首先,比較不同研究的行為問題發(fā)生率就是一個難題,因為行為問題的比率隨著用于研究的方法不同而變化。其次,許多研究用于表明問題行為水平的標準不一樣,有的研究使用1SD或者2SD,有的研究則使用用于臨床水平的或者子臨床水平的問題。第三,父母和教師報告兒童行為問題的一致度很低(Cai et al,2003)。母親比教師報告了更多的行為問題。第四,目前還沒有評估體現(xiàn)在標準化行為報告中的文化偏向與文化合適性。第五,在信息提供者報告或者觀察研究中還沒有分析背景效應。目前需要在家庭與學校進行更多的觀察研究來直接評估與行為觀察共現(xiàn)的背景以便補充教師與父母的報告,增加這些觀察的可靠程度。
期望研究者與特殊教育專家編制有效用的處境不利兒童的甄別工具,特別是編制適用于少數(shù)民族兒童的一些工具,這些工具必須是無文化偏向的、可以合適甄別與診斷行為的觀察系統(tǒng)。已有的工具必須重新檢驗,新編制的工具與標準必須再精煉,因為兒童源于不同的文化與語言背景(Lopez et al,2000)??v向研究檢驗兒童出現(xiàn)行為問題的長時間過程,應該包括兒童、家庭、以及社會人口因素,這些因素與兒童行為結果有關。性別、兒童脾氣、父母教養(yǎng)技能應該作為風險因素與保護因素來進行研究??v向研究也應提供機會來探討共現(xiàn)的語言問題、行為問題以及社會技能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兒童的不良發(fā)展結果。
未來研究除了使用行為評定量表之外還要使用觀察方法來探討處于高風險的、處境不利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以便描述具體的行為從而進行干預以及評估干預的效果,需要獲得家庭與學校的正常范圍問題行為的數(shù)據(jù),還應該提出符合信息提供者的度量指標的觀察策略。另外,將觀察的問題行為與環(huán)境的顯著特征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也有助于嚴格的兒童行為觀察。
對于因為貧困導致行為問題風險增加的學前兒童必須進行預防工作。在學前時期發(fā)現(xiàn)存在高風險兒童時,應該進行有效而合適的干預以便防止以后進一步出現(xiàn)行為問題與學業(yè)問題,這樣的干預應包括提供更加有趣的支持性的家庭與學校環(huán)境以及增加兒童的語言發(fā)展與社會技能。干預要增加父母與兒童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包括改變父母的嚴厲懲罰方式、增加孩子與其父親的交流時間。對兒童的其他支持需要公眾政策的改變以及更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干預。
[1]ACHENBACH,T.M.,Edelbrock,C.S.Behavioral problems and competencies reported by parents of normal and disturbed children age four through sixteen[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81(46):1–82.
[2] QI,C.H.,KAISER,A.P.Behavior problems of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3,23(4),188-216.
[3]SAMEROFF,A.J.,CHANDLER,M.J.Reproductive risk and the continuum of caretaking causality[A].F.D.Horowitz,E.M.Hetherington,S.Scarr-Salapatek.Reviewofchilddevelopmentresearch[C].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5,(4):187–244.
[4]SHAW,D.S.,OWENS,E.B.,VONDRA,J.I.,KEENAN,D.,WINSLOW,E.B.Early risk factors and pathw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6(8):679–699.
[5]KEENAN,K.,SHAW,D.,DELLIQUADRI,E.,GIOVANNELLI,J.,WALSH,B.Evidence for the continuity of early problem behaviors:Application of a developmental model[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8(26):441–454.
[6]HARDEN,B.J.,WINSLOW,M.B.,KENDZIORA,K.T.,SHAHINFAR,A.,RUBIN,K.H.,F(xiàn)OX,N.A.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Head Start children:An ecological exploration[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11):357–385.
[7]ROSE,S.A.,F(xiàn)ELDMAN,J.F.,ROSE,S.L.,WALLACE,I.F.,MCCARTON,C.Problem behaviors at 3 and 6 years:Prevalence and continuity in full-terms and preterm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2(4):361–374.
[8]DUNCAN,G.J.,BROOKS-GUNN,J.,KLEBANOV,P.K.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4(65):296–318.
[9]LAVIGNE,J.V.,GIBBONS,R.D.,CHRISTOFFEL,K.K.,AREND,R.,ROSENBAYUM,D.,BINNS,H.Prevalence rates and correlat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6(35):204–214.
[10]OWENS,E.B.,SHAW,D.S.,GIOVANNELLI,J.,GARCIA,M.M.,YAGGI,K.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competence at school among young boys from multi-problem low-income famil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10):135–162.
[11]BEITCHMAN,J.H.,WILSON,B.,JOHNSON,C.J.,ATKINSON,L.,YOUNG,A.,ADLAF,E.Fourteen-year follow-up ofspeech/languageimpaired and control children:Psychiatric outcom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1,40(1):75–82.
[12]FAGAN,J.,IGLESIAS,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and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A study of Head Start children[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11):307–319.
[13]KAISER,A.P.,HANCOCK,B.T.,CAI,X.,F(xiàn)OSTER,E.M.,HESTER,P.P.Parent-reported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language delays in boys and girls enrolled in Head Start classrooms[J].Behavioral Disorders,2000(26):26–41.
[14]BAIN,S.K.,PELLETIER,K.A.Social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mong a predominantly African American preschool sampl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9(36):249–259.
[15]OLSON,S.L.Development of conduct problems and peer rejec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A social system analysi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2(20):327–351.
[16]KAZDIN,A.Conduct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17]CAMPBELL,S.B.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5(36):113–150.
[18]SPIEKER,S.J.,LARSON,N.C.,LEWIS,S.M.,KELLER,T.E.,GILCHRIST,L.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of adolescent mothers[J].Child Development,1999(70):443–458.
[19]EIDEN,R.D.Exposure to violence and behavior problems during early childhood[J].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999(14):1299–1344.
[20]STORMONT,M.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in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1998(21):323–251.
[21]FERGUSSON,D.M.,HORWOOD,L.J.,SHANNON,F(xiàn).T.Relationship of family life events,maternal depression,and childrearing problems[J].Pediatrics,1984(73):773–776.
[22]BEAUTRAIS,A.L.,F(xiàn)ERGUSSON,D.M.,SHANNON,F(xiàn).T.Family life event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J].Pediatrics,1982(70):774–779.
[23]GROSS,D.,SAMBROOK,A.,F(xiàn)OGG,L.Behavior problem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low-income urban day care centers[J].Research in Nursing&Health,1999,22(1):15–25.
[24]ZHANMEI SONG,JIAXIONG ZHU,ZHUYUN XIA and XIN WU.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disadantage children in China [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4(3):355-356.
[責任編校:黃曉偉]
G61
A
1002-3240(2017)05-0129-06
2017-03-1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基于多模態(tài)信息技術的留守兒童發(fā)展評估和教育促進研究”(課題批準號:BHA16008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占美(1976-),山東東營人,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楊文(1960-),山東濟南人,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