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圓
摘要:學術精神是治學的根本所在,立根于此,學術事業(yè)方能碩果累累,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斷。學術界欲蓬勃發(fā)展,還需要一種高貴的精神氣質(zhì),這便是學術的貴族精神。
關鍵詞:學術;貴族精神;創(chuàng)新求真;博觀約??;心懷天下
學術精神是在學術事業(yè)發(fā)展中長久存在、不斷升華的精神動力。其首要的就是堅守學術、追求真理的精神。陳寅恪先生曾言,研究學術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一個人只有把追求真理當做內(nèi)心的需要,主動汲取知識的滋養(yǎng),堅定篤實,方能沉淀自我,取得學術的成就。其次,學術精神是一種開放眼界、博古貫今的廣闊胸懷。除了傳承優(yōu)良的學術成果,更要縱橫古今、包容并蓄;這是學者的基本素養(yǎng)。學術精神還體現(xiàn)在學術氛圍的培養(yǎng)上。良好的學術氛圍,是自由寬松的,也是執(zhí)著追求的。堅守真理、勇于探索;提倡學術爭鳴,尊重知識,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
學術界欲蓬勃發(fā)展,還需要內(nèi)在高雅的精神氣質(zhì),這便是學術的貴族精神。那么何謂學術的貴族精神?竊以為,其精神厥惟三端,試分論說之。
一、為學不做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
學術貴在求真、求新和求深。它的立足之根在于“成一家之言”,不被支配和束縛,而為真相和真理去疾與呼。正如儲安平在其《英國采風錄》中記載的:“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僅是一個有榮譽的,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敝挥性趯W術上擁有貴族精神的人才會始終恪守學術美德與求真精神,堅守內(nèi)心的追求,為時代和社會貢獻出更多的價值。
有時這種高尚的價值取向也會面臨各方壓制的凄風冷雨,需要學人立足于深厚的學術積累之上進而敢于別創(chuàng)新見、堅持自我。在求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抵觸和反對的聲音,學人需要不斷反省、批判自我,與時更新,續(xù)有增置,不斷修正,在艱深的學術道路上矢志不移。
有時甚至要為捍衛(wèi)學術的圣潔而付出生命的代價,這都源于對真理的孜孜以求和超越一切現(xiàn)實困境的治學勇氣。故而,為之身辟牢籠、九轉(zhuǎn)百折,可矣;為之分庭抗禮、呼天搶地,可矣;為之焚身斷首、魂歸天地,亦可矣。正是一代代前仆后繼、舍身為學的學人志守于此,將衣缽傳承有緒,方才有今日輝煌燦爛的美妙圖景,人文與科學相交織的學術圣境。
二、治學須開放眼界,融古通今,兼具“博”與“精”
做學問既要對既往歷史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分析,從古人身上汲引經(jīng)驗教訓;也要廣泛借鑒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不斷激濁揚清、推陳出新,這也是學術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軌轍來看,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的通人氣象與小處著手、細致入微的專門研究愈來愈成為現(xiàn)代學人所必備的兩個方面。而宏闊的學術視野與眼界正與貴族教育中倡導提升各方面素質(zhì)的理念不謀而合。古希臘貴族中學習“七藝”之風的熾盛與先秦貴族間注重“六藝”的培養(yǎng),皆可視為貴族教育中重視提升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博通中外,雅集古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即是多元與和諧的精神文化體系,正因其能夠具有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開放精神和包容力,才使得為中華文明融入世界之機重啟,新陳代謝,生生不息。
同時,面臨如此深廣、浩如煙海的學術文化資源,學人不免惶惶然而無所從,失之詳略、取裁不當。則亟待恰如其分地處理“博”與“精”的關系,貫通地看待研究對象。若是博而不精,則治學如浮萍,漂泊無所依;若精而不博,則治學門徑狹窄,終難成大器。晚近以來習稱大師者,如呂思勉、錢鐘書等個中自眉,皆博、精均備,進可鼓蕩其間、開宗立范,退可人窺堂奧、融舊鑄新。因而,治學須腳踏實地、融會貫通,先立廣博之根基,推拓開來,蔚成大觀,而后揮發(fā)自我,獨辟蹊徑。以通馭專,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如此博與精更相交結(jié),相得益彰,方成寬宏氣象。
三、常懷悲憫,鐵肩擔道義,樂把金針度與人
治學求思,亦如經(jīng)世匡時,憫事病俗、振衰起弊,不容須臾有失,切不可效兩耳不聞窗外事之冬烘學究,泥古頑梗,棄社會責任于不顧。要有寬厚愛心、挑天下之大義、心有眾生的濟世情懷。
古人為學,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無愧而已。宋儒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古至今,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以擔負社會責任為己任,他們始終保留著對社會問題的深刻關懷和超越性的良知。從屈原的“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钡男е抑闹校瑥年懹巍拔槐拔锤彝鼞n國”的人生使命中,從魯迅“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的偉大擔當中……我們都能讀出他們心中流淌的“焦灼與隱痛”,可以說正是這種對祖國、對人民、對人間苦難的大關懷和大悲憫,才成就了知識分子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人生境界。
在國運蹇促、社會歷史發(fā)生重大激蕩和轉(zhuǎn)折之時,學術的貴族精神更是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風雨飄搖,李大釗以筆為槍,奮筆疾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句,他勵行其所知,以文字喚醒國人,開廓近代學人之風氣。
同時,賡續(xù)傳承也是學術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學問乃天下之公器。作為社會精英,知識分子應慷慨解囊,無私地將腹中所學回饋社會,金針度人,使其連根接脈,代有新出,破啟錮閉,臻于至善。蔡元培曾語“弘獎學術啟文明,栽桃種李最多情”,涵育才俊、反本開新,惟有誨人不倦,方能桃李滿園??鬃优c曾子、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康有為與梁啟超、羅素與維特根斯坦……古今中外,學術殿堂之中不乏燦若繁星的師徒組合,他們?yōu)檎麄€人類的學術事業(yè)貢獻了心力、智慧和經(jīng)驗。正是這樣持續(xù)性的學術承襲,不斷促進學術進發(fā)新的活力。此可謂學術貴族精神的傳承。當今大學教育,正應如此。
概而言之,學術的貴族精神由創(chuàng)新求真的學術風骨、博通與專精相融的學術功底和心懷天下的學術擔當三者組成。學術風骨可謂學術之根柢,基礎既牢,可保學術建設“風雨不動安如山”;學術功底可謂學術之軀干,骨節(jié)且挺,可助學術建設星星之火蔚成燎原之勢;學術擔當可謂學術之藤蔓,枝瓞盡展,可興體國經(jīng)野不朽之事業(yè)。三者同氣連枝,塑就精神,凝聚力量,方能使學術事業(yè)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只有在治學中堅守學術的貴族精神,方可為學術的研究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使之具有傲然的風骨和堅貞的氣節(jié),在學術洪流的激蕩中堅守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