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宏濤
高效教學與學習是新課程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目前,許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高耗能”的現(xiàn)象,教學的“效益”,并不是指教師能完成教學內(nèi)容,而是指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什么。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關鍵點就在于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率和學習的高效率,在實踐中,我探索與嘗試這種方式下語文高效教學“三個核心”方案,即教師在教學中的“知曉—導學—評價”與學生在學習中的“預習—探究—運用”?,F(xiàn)闡述如下:
一、教師教學中的“三個核心”:知曉—導學—評價
1.知曉:知曉新課標中語文教學的要求與新編教材的編排與內(nèi)容。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只有能夠明確地知曉我省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我們才能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進行教學,方向錯了,南轅而北轍,我們付出越多,收獲就越少?!逗笔∑胀ǜ咧行抡n程語文實施意見》是指出,語文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探索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指出語文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學生在完成語文學習后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獲得發(fā)展。我們明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明確了語文教學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實現(xiàn)“圖釘效應”(一個手指頭不能將一枚釘子釘在墻上,但可以將一枚圖釘釘在墻上)。從《意見》中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語文教學的改革的重點學習方式方法上的重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突破核心。
新課程下,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也進行了“洗心革面”,作為教師,教材是我們的綱,是我們的領。我們必須對新教材的編排與內(nèi)容有較為全面的知曉,做到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這樣,我們就能夠統(tǒng)籌安排,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某一單元、某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
2.導學:以組織者的身份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運用多種輔助手段指導學生學生進行學習。
這一個核心關鍵是教師的角色擔當。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自己能讀書、自己能作文。”新課程就要求讓過去的”講堂”變?yōu)檎嬲摹睂W堂”,教師注意把握課堂導向、流程,充當組織者的角色,組織學生學會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解決問題,去發(fā)現(xiàn)真理,學會自己找路、走路。當然,“自主”并不等于“無助”,“學堂”不等于教師就不講,講是為了不講。
這一核心的另一個關鍵是教師的教學策略手段手段。新課程的內(nèi)容容量其實比過去的內(nèi)容容量更大了,怎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能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或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課堂效率,就語文學科來說,借助一些現(xiàn)代輔助教學手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F(xiàn)代多媒體手段,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聽感覺,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輔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為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詩情畫意的美學氛圍,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全新的手段,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雙面性,在帶來便利和效率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果,如容量過大或速率過快,都會使之適得其反。
3.評價: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更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方式和方法。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實施意見》中指出,對學生的評價要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重點要研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特別重視以評價手段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淡化甄別與選拔功能”。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一評價手段和功能來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作為評價的手段,它不再是單純的給學生一個考試的成績,除此之外,還要綜合而全面地評價記錄、認證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
二、學生學習中的“三個核心”:認知—探究—運用
1.認知:提前進行新的學習內(nèi)容的預知和對新的學習內(nèi)容的提出疑問。
學生在課前做好學習的準備,了解新的學習內(nèi)容,并能對新的學習內(nèi)容提出疑問是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本保證。如果學生對于課堂上要學的知識在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他們在課堂上就很難與老師交流,很容易使課堂演變成一言堂,影響課堂的效率。反之,學生對新學習內(nèi)容有所了解,就能夠也有勇氣和“底氣”在課堂上主動而積極地發(fā)言,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對教師來說,學生的學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發(fā)展是教學的落點。教師在學生對新知識已有基本了解和核心難點的前提下進行教學,這樣才有更強的針對性,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
2.探究:以真實的參與者身份進行知識的鞏固性討論和釋疑性爭論。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注重合作學習,養(yǎng)成互相切磋的習慣。在閱讀中,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在寫作中,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
在這個核心中強調(diào)學生能實實在在地參與其中,在討論中提升知識,鞏固知識;在討論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預習后,知課文曉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后,對課文的主題、結構、技巧等方面進行探討,對自己存在疑問進行提問和對話,從而在這個交鋒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審讀與批評中切磋,提升。
3.運用:將學習到的新知識轉化成問題的解答工具和學習實踐的生產(chǎn)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fā)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边@也就是強調(diào)我們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能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本潛在的內(nèi)涵,把在教材中所學到的東西轉化成學習實踐的“生產(chǎn)力”,為自己“舉一反三”提供“物質和技術”上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