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節(jié)林
有效的課堂提問需要精心設計,而非隨心所欲,隨意提問,應針對課堂內容和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直問與曲問
直問就是直接地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怎么樣等,在于訓練思維的敏捷性。例如教學《田忌賽馬》,我先讓學生找出課題的關鍵字,學生找到“賽”后,我讓學生針對“賽”字提問,學生提出了“田忌和誰賽馬?”“他們?yōu)槭裁促愸R?”“他們是怎么賽馬的?”“賽馬的結果怎樣?”“這次賽馬給我們什么啟發(fā)?”我一一板書出來——這些就是本課要求掌握的基本問題。
曲問就是不直接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而精心設計出與該問題相關的其他問題,由此及彼,拐個彎解決問題。例如學習《威尼斯的小艇》,為了讓學生理解“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我是這樣設計的:“你騎自行車在很窄小的路騎并要拐彎時有什么感受?”在學生談完感受后,再讓學生讀課文:“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wěn)地穿過,而且速度非???,還能作急轉彎?!边@時,學生便會情不自禁地贊嘆船夫駕駛技術高超。此時,學生才真正的“進入”了文本。先理解騎自行車,再理解船夫,拐了個彎,學生理解容易多了。
二、正問與反問
正問就是教師從正面提出問題,自然地把思維引向深入,促進學生發(fā)展。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是由淺入深,由因到果,由易到難。
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是由深入淺、由果到因、由難到易的叫反問。
第一種,正話反說。例如《可愛的草塘》:“題目說可愛,為什么第一自然段卻說‘時間一長,覺得沒意思?”這種提問能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種,對學習內容的反問。例如學習《再見了,親人》,課文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一一話別,表達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學完課文后,讓學生反過來想一想:在告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說些什么?這樣經過正反對比,既能反饋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情況,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真正地感悟到中朝兩國軍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起到了想象拓展、鞏固強化的作用。
三、單問與連問
單問是就學習內容、思維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提問。這種提問直截了當,適合細致的具體問題,面也窄,難度相對較小。例如提問讓學生朗讀課文,認讀生字,理解字詞等。
連問,即連環(huán)提問,又叫追問。是就思維活動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提問。提問的面寬,深度、難度相對較大,一般適合寬泛、宏觀的問題,但一些具體的問題,也可進行連問,它能引起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例如著名教師于永正對《翠鳥》一課課題的教學。請看課堂實錄片段:
師:今天我們要上的是哪一課???
生:《翠鳥》。
師:這篇課文你讀了幾遍?
生:5遍。
生:10遍。
師:都很自覺地學習呢!下面就看于老師寫課題。咦?這個“翠”字怎么寫???
提筆忘字了,誰能提醒一下于老師?“翠”字怎么寫呢?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生:“翠”上面是個“羽毛”的“羽”字。
生:不帶鉤的。
師:噢,明白了,謝謝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帶鉤的。請同學們抬起頭來,看于老師寫,并且一邊舉起手來跟著于老師把課題寫一寫。
師:同學們既然已經預習了,老師問一個問題:“翠鳥”的“翠”是什么顏色呢?拿起書,默讀第一自然段,看看從哪兒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顏色。
生:是綠色的。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請你讀讀句子。
生:“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橄欖是綠色的,所以“翠”就是綠色的。
師:噢,有道理,還能從哪兒看出來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
師:既然“翠”是綠色的,那為什么不叫“綠鳥”,而要叫“翠鳥”呢?
生:因為叫綠鳥聲音不好聽,叫翠鳥好聽。
師:叫翠鳥聲音好聽,叫綠鳥聲音就不好聽?這可不一定。
生:因為翠鳥外形美,聲音動人。
師:是啊,同學們在學課文時,一定注意過有個詞叫“青山綠水”,那顏色就可以叫“重巒疊翠”。有一種竹子叫翠竹,為什么要用上這個“翠”字呢?你聽了有什么感覺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師:這個“翠”字不僅表示綠色,顏色亮一點,而且還表示很可愛,好聽。這就是漢字的一個特點,它不光表明一種意思,還是一種心情的表達。叫翠鳥多可愛啊,讓我們把課題再讀一遍。(生齊讀課題)
通過于老師的連問,學生不僅僅只是會認、會寫、會記這個“翠”字,而且還學會了辨析字的感情色彩,受到美了的熏陶。學生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暴露出其思路的一些不夠深入或不夠全面,老師就抓住這地方發(fā)問,“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引導學生思考得深入和全面。否則,學生的思考學習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層上。
四、跳躍性提問與發(fā)散性提問
跳躍性提問:學習內容或思維的出發(fā)點與問題之間思路有斷裂層。這種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例如《田忌賽馬》:在總結田忌第二次賽馬取勝時,老師問:“如果田忌不用孫臏這個辦法,他能不能贏?你們還有什么辦法?”由于孫臏的辦法——其他辦法之間有跳躍性,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提出了其他的解決辦法,但是經過比較和成員之間的評判,最后得出結論,孫臏的辦法還是最好的辦法。
發(fā)散性提問:由一點向多點多面擴散。如學習《稱象》一課,在講到曹沖稱象的辦法時,有位學生提出:“石頭笨重不易搬動又容易傷人,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稱象呢?”老師及時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能提發(fā)散性問題,同時“順水推舟”,引導大家討論:“誰還有更好的辦法?”學生們通過思考、交流、判斷、比較后,想象十分獨特、新穎,辦法一個比一個強。有的說用沙子好,有的說用水好,就地取材;有的說用人最方便,文武百官是現(xiàn)存的……在教學時,教師應抓準契機,適時選取一些發(fā)散性問題,多問一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讓學生打開思路,去嘗試多種解決方法,學會多方面、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也讓學生分享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