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芳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作文教學方面的幾點認識,作者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興趣;過程;真情;寫評
G623.24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事情,雖說教無定法,但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夠?qū)⒆魑慕虒W系統(tǒng)化的很少。我知道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是這樣的:教師沒有目的性的讓學生寫作,每一個單元后的綜合實踐上完后,便讓學生寫一篇與之相關的作文,也不作寫作指導,這算是比較正規(guī)的寫作訓練了,學生至少一學期下來掌握了整冊書的幾個模塊,家校類的,情感類的,自然生命類的等都加以了訓練;還有的老師,只是單純的讓學生寫日記,七年級每天一篇,一日一閱,八年級一周一閱,九年級,趕課在即,作文不正常化了,在寫法上也不作指導,這就是我們的孩子為什么拿到作文就頭疼,不知道如何下筆,不知道有什么可寫的,所以作文教學不能大而化之,它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在作文教學中我逐漸摸索了一點方法,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作文教學重在興趣的培養(yǎng),關注于學生寫作時的靈光閃現(xiàn)。
七年級是學生帶著美好的憧憬與好奇踏上又一學段的開始,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尤為重要。這時候語文教師應該把他們當做一張白紙,如何雕琢全在我們的手上。所以在這個階段,學生寫的東西,我總會積極表揚,不就全篇文章,而是來源于他作文中的標題的靈動、句子的形象、對稱、結構的整齊,甚至于一個詞語的恰當,我都會將他們大大的表揚,得到鼓勵的同學會知道他成功在何處,在下次的寫作中就會揚長避短了。我班的張曉輝同學語文基礎薄弱,作文更是空洞無物,為了提高他的興趣,我總是關注于他的寫作,甚至于小到一個標點符號,上周我們習作了一篇作文《生命中有你,真好》,他寫了他的媽媽,一組排比句寫的非常好,“媽媽,我知道你是愛我的,因為你的手機屏保是我;你是愛我的,因為每早餐廳桌上的一杯熱牛奶是我的,你是愛我的,因為當我學習結束時你房間的燈光總會與我的同時熄滅”。能關注于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是這個孩子作文水平提高的一個表現(xiàn),我很欣慰,在班里大大表揚了他,當聯(lián)考語文分數(shù)考到110分時,忘不了他上來拿卷子時的笑臉,以及全班同學給予的掌聲,他從七年級一個考試不及格、對語文特別無耐的孩子變成了九年級時的一個對語文學習有信心有激情的孩子,我想這些作文教學的點滴也是對他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吧。像這樣的學生我班有很多。
二、作文教學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必須遵循這一過程。
作文教學它不是教師想到哪就干到哪的,它是比較繁瑣比較細致的一項事情。
我認為七年級時,我們不要求學生作文如何立意高深、語句表達如何凝練生動,我們只需做到讓學生能夠?qū)⒀壑兴?,心中所想書寫下來,我常說的是“我手寫我心”。我們要關注的是語句表達通順,作文要有最其本的結構,眼見心想的東西是否敘述表達出來了。至于技法,立意,文采不是我們七年級要求達到的。只要教師能夠這樣去加以要求與訓練,在七年級階段,學生基本能夠把握住作文的基本結構,能夠?qū)?nèi)容表達清楚。
八年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的加強,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將一些寫作技巧漸滲給學生,可以通過周幾的形式一周一個要求,比如,閃亮的題目、首尾呼應在文章中表現(xiàn)、景物描寫適當穿插、倒敘插敘在文章中的運用、首位運用修辭、議論點旨等的要求,可以一一完成,讓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將作文寫得靈動起來。
九年級,大多數(shù)同學在這一階段已經(jīng)有了自己固有的寫作風格,作文基本已經(jīng)成型,這一階段重點是作文立意、謀篇布局的訓練,讓學生能夠熟練地駕馭各種文體,借助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等手法寫出不一樣的文章。所以我覺得有計劃地安排初中作文的訓練意義很大,作文教學不該是隨意性的一種行為,教師都不知道該怎么教,學生更不會學了。
三、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
葉圣陶:“現(xiàn)在我要告訴讀者,文章不是吃飽了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認作書呆子,不得不找?guī)拙湓拋碚f說,然后勉強動筆的。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葉圣陶的話告訴我們,好的文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宣言,它是最能打動人的。因此面對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可玩的東西少了,學習之余網(wǎng)絡占據(jù)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書因此讀的少了,作文寫什么,怎么寫,對于這些孩子而言,真的是很難,這也是我們老師感到疲憊的。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善于觀察,從生活,學習,家庭中去找靈感呢?這就要我們教師去引導,讓他們從七年級就開始養(yǎng)成習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久的培養(yǎng),久之,習慣就被慢慢培養(yǎng)了。他們不再是熟視無睹,一件小事都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這樣的文章往往都是抒真情極感人的。我這有篇我班學生的文章足以證明:(選自《上派初中八年級學生作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