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蓮
G633.3
新課標的頒布,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以及有些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學中仍存在著較多認識誤區(qū)和行為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以小組討論代閱讀,華而不實
小組討論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合作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運用恰當,將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教師拋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嘰嘰喳喳”的討論聲響成一片,煞是熱鬧。幾分鐘后,教師又是一聲令下,討論聲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討論結(jié)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數(shù)幾個優(yōu)等生,大部分同學則作“看客”或“聽客”。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其耗去的時間是否值得,討論的效果到底怎樣。
我們質(zhì)疑這種華而不實的小組討論,而真正有價值的小組討論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差異,合理搭配,明確分工,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思路剛剛打開,情緒剛剛活躍,就草草收場。布置的討論題要緊扣課堂教學目標,講究討論的價值,反對難易失度、大小失當?shù)臐M堂飛式的討論。討論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時,對準確的、有創(chuàng)見的發(fā)言要及時表揚激勵,對有明顯偏差的觀點應及時點撥糾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也要防止無原則的肯定。
二、以講代閱讀,喧賓奪主
缺乏課外閱讀積累、缺乏自讀的感悟、探究、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文課怎樣上?把自讀放在課內(nèi),時間不允許,對于較長或較難的課文更不允許。這樣自讀的效果必然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教師苦心經(jīng)營,吃力不討好,學生積習難返,啟而不發(fā),于是很多教師重蹈舊轍,采用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甚至不分講讀與自讀課的區(qū)別,苦心設(shè)計合作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亦步亦趨。淺層次的問題尚可以啟發(fā)解決,較難的問題就只 能是 老師越俎代皰了。主體作用發(fā)揮不了,就只能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喧賓奪主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被剝奪了。教學的目的演變?yōu)橥瓿杉榷ǖ慕虒W任務,學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鴨子,成了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有時還美其名曰“精講”。
三、以練代閱讀,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體感悟、探究、發(fā)現(xiàn)的以教師越俎代皰講授的背景下,精講和多練就成了孿生兄弟。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夾生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chǔ)與細節(jié)的知識,不足以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篇目、單元測試題,成了老師的法寶。
閱讀題本來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診斷和測試的手段,現(xiàn)在卻演變成了提高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舍棄對文本的閱讀,舍棄了學生的廣泛閱讀與積累感悟,閱讀訓練純粹成了技術(shù)性的訓練,閱讀就是為了答題,答題就是閱讀訓練,這種訓練完全剝奪了學生閱讀原本的趣味與快樂,使本來充滿魅力與情味的閱讀變得枯燥無味、面目可憎。以這種訓練代替自然的閱讀,以技法訓練代替了作為根本的文本閱讀訓練,繞過閱讀量的積累而沉入題海,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違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乃至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
走出閱讀的誤區(qū),掌握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
我們對閱讀往往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gòu)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nèi)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課外閱讀只是課內(nèi)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1.整體感知文章
應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內(nèi)容,即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大體的思路與布局,獲得總的初步印象;例如: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文章時,較快的通讀全文,只求大體了解而不做細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內(nèi)容而不作精確的歸納,然后以這個總的印象為出發(fā)點和依據(jù)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個局部、片斷,直至詞句關(guān)系、意義,以及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個局部、片斷聯(lián)接起來。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高屋建瓴的分析閱讀材料,思維上由粗到細,視野上由大到小,從而快速而準確的把握住要點。先從整體去感知文章是為精讀詳析做準備,對進一步深入閱讀,透徹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確定方向的作用,從而使對文章的理解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2.掌握各種文體不同閱讀要素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閱讀規(guī)律外,還要懂得各種體裁作品各自的閱讀規(guī)律,在閱讀時能恰當?shù)膽靡欢ǖ拈喿x方法,比如:記敘文是寫人記事的文體,閱讀時應抓住其“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還要辯明記敘的順序、尋找文章的線索。然后明確材料是通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從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與記敘文相類似的散文應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來閱讀,還有小說應從其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這三要素來閱讀。應用各種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直接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以及環(huán)境描寫在文章中的表達效果是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不可忽視的兩個重點。而說明文在于說明事物的特點和闡明事理的文體,閱讀時應先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說明的順序,重點在于分析說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說明的語言這一方法來閱讀。
3.以說帶讀,提高閱讀水平。
在閱讀時,恰當?shù)?、充分的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并用。即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老師可以借助錄音磁帶,范讀,齊讀等形式,特別是借助一些經(jīng)典古詩詞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劉禹錫的《陋室銘》等)來帶動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尤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獲取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通過閱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規(guī)范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fā)現(xiàn)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jié)都是一個優(yōu)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的閱讀,向他人借鑒語言素材,對提高我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對于我們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關(guān)重要,因此,學好語文必須能閱讀、多閱讀、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