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晨 白瑩瑩(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CO變換工段溫度控制系統(tǒng)的優(yōu)化研究
申晨晨 白瑩瑩(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CO變換工段是一個復雜的時變動態(tài)反應過程,傳統(tǒng)的PID控制算法很難使之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為了進一步有效地控制變換工段的運行,提出了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溫度控制方法與改進策略,保證CO含量和變換爐溫度在允許范圍內,通過建立模型仿真,對比分析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方法和傳功PID控制方法在CO變換工段的優(yōu)勢,提出一氧化碳變換工段溫度控制的可行性優(yōu)化方案。
CO變換;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流程;仿真分析
煤質合成天然氣中CO變換過程既可以有效的降低CO濃度,同時也可以提高H2的含量,調節(jié)生產(chǎn)過程中的CO與H2比,使CO變成更易于除去的CO2。近年來,CO變換過程主要向節(jié)能和高效的方向發(fā)展[1]。低投資、低能耗、節(jié)省動力、降低蒸汽消耗、“余熱”能合理利用等,都是需要努力的目標,并且還要求在蒸汽消耗不增加的前提下提高變換率,降低運行費用[2]。根據(jù)煤質SNG中CO變換流程的特點,這是一個可逆、放熱、反應前后體積不變的化學反應,筆者通過將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方法應用于CO變換過程,通過控制變換爐的溫度,來保證濕洗后的粗合成氣充分反應。
一氧化碳變換是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溫度(高于催化劑的起始活性溫度)條件下,CO和水蒸汽發(fā)生反應,將CO轉化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其化學反應式為:
假定在反應器中只發(fā)生該反應,其他副反應不考慮。壓力對反應平衡沒有影響,降低溫度和增大水/氣比(水/氣比是指進口氣體水蒸汽的分子數(shù)與總干氣分子數(shù)之比)會有利于反應平衡向右移動。所以在不改變水/氣比的前提下,溫度的控制對CO轉化的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第一變換爐進口溫度由煤氣換熱器副線調節(jié)閥調節(jié);第二變換爐進口溫度由調節(jié)進入1#淬冷過濾器鍋爐給水水量來控制;第三變換爐進口溫度由調節(jié)進入2#淬冷過濾器鍋爐給水水量來控制。
變換爐發(fā)生的變換反應是放熱反應,隨反應進行,溫度不斷升高。大體上,CO濃度每降低1%(干基),溫度要升高9/(1+ W)~10/(1+W)℃。(W為水比氣)。對于可逆放熱反應而言,存在著最佳反應溫度。溫度升高,反應速度常數(shù)增大,對反應速度有利;但同時CO平衡含量增大,反應推動力變小,對反應速度又不利。對一定的觸媒及氣相組成,必將出現(xiàn)最大的反應速度值,其對應的溫度即為最佳反應溫度。隨著反應在床層上的不斷進行,最佳反應溫度與平衡溫度一樣是逐漸降低的,根據(jù)最佳反應溫度與CO濃度的變化關系繪制成的曲線,稱為最佳反應溫度線。如果反應能按最佳反應溫度線進行,催化劑用量最少、變換效率最高。實際上由于絕熱操作線正好相反,因此,很難完全按最佳溫度線進行。
2.1 無模型自適應溫度控制策略
無模型溫度控制器是應用到CO變換工段的數(shù)學建模與控制思想即“建模與控制一體化的”產(chǎn)物。MFAC(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是通過在閉環(huán)受控的動態(tài)工作點附近用一系列的動態(tài)線性時變模型來等價替代一般離散時間非線性系統(tǒng),并僅用被控對象的I/O數(shù)據(jù)來在線估計偽偏導數(shù),進而實現(xiàn)無模型自適應控制。帶非線性約束的MFAC對受控對象R9101變換爐運行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其控制流程如下圖2.1所示:
2.1 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流程
無模型自適應控制的基本算法就是基于特征參量φ(k)的辨識算法和基本控制算法在線交互進行而組成的。當經(jīng)過辨識到φ(k)后,可以應用控制算法把溫度系統(tǒng)進行反饋控制,控制的結果將得到一組新的觀測數(shù)據(jù),在已存在的數(shù)據(jù)中添加這一組新的數(shù)據(jù)在對φ(k+1)繼續(xù)辨識下去,如此進行下去,就可以實現(xiàn)無模型自適應控制與反應爐的溫度控制系統(tǒng)一體化。
2.2 變換爐溫度控制系統(tǒng)設計
本次研究的溫度控制的對象是1#變換爐R9101。該溫度控制系統(tǒng)是一個特殊的化學反應設備,考慮到在工段運行過程中變換爐內的水量調節(jié)、化學反應放熱,物料的填充,催化劑的添加等,都會導致變換爐內空氣溫度的變化,所以在系統(tǒng)開始時先進行初始溫度調整,從輸入加熱控制信號到變換爐內的空氣溫度升高。中間通過加熱器和空氣流通的通道,形成兩個大的儲熱環(huán)節(jié),從而構成一個二階系統(tǒng)。由于隨著加熱時間的變化,變換爐加熱器溫度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加熱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個具有滯后的二階系統(tǒng),當爐內的溫度達到催化劑所需的最佳反應溫度,并且輸入輸出變量穩(wěn)定后,此時溫度控制器開始記錄整個催化反應的過程,該系統(tǒng)動態(tài)過程可以用式(1)表示:
其中T2是當前被加熱物體附近的氣體的實測溫度;T1是加熱器附近空氣的溫度;T0是加熱器的溫度;α1、α0是各自溫度的傳遞系數(shù);u是輸入變量;b1是輸入信號轉化為溫度的系數(shù);τ是滯后時間;n(t)是電壓、電流波動和其他不可測的干擾信號。
在變換爐實際加熱過程中,系統(tǒng)反饋溫度的信息在傳送過程是否滯后,測量到的溫度信息對控制系統(tǒng)的性能會有很大的影響,媒質溫度信息不能及時得到反饋的問題,這在分析溫度對變換爐加熱過程時要考慮滯后這個重要的因素。
本次仿真以IGCC電廠粉煤氣化裝置的經(jīng)過濕洗后的粗合成氣為原料氣。使用ASPEN PLUS軟件模擬CO變換工段的反應流程,通過控制溫度的變化分析整個工作流程的物料消耗,對比兩種溫度控制方案策略,對CO變換工段進行優(yōu)化。下圖3.1是對整個CO變換工段的反應流程的模擬:
3.1 CO變換工段反應流程
變換爐是變換工段的關鍵設備。第一變換爐內裝耐硫催化劑,變換氣體中的CO和H2O(氣態(tài))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化為CO2和H2。第一變換爐R9101操作壓力2.8MPa,操作溫度為460℃。
裝置完成48h滿負荷連續(xù)運行測試,記錄位于CO變換工段的R9101變換爐在添加催化劑反應前后溫度的變化。
對比分析PID溫度和無模型自適應溫度控制的仿真,對變換爐的穩(wěn)定運行和安全性能設計可行性方案。
根據(jù)要求,設置仿真參數(shù),對兩種輸出數(shù)據(jù)進行模型仿真比較。
(1)跟蹤性能的比較
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構造離散時間非線性大時滯對象參考模型:
仿真調制好較好狀態(tài)時,跟蹤時間200秒,在相同的輸出時間內觀察兩種控制方法的溫度變化輸出u(k):
圖溫度控制輸出u(k)
仿真結果表明,與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方法相比,PID控制方法的超調量大,跟蹤性能差。PID控制復雜,參數(shù)調整需要試湊,而MFAC控制方案簡單,適應能力較強參數(shù)整定相對容易。
(2)克服大時滯的能力比較
參考輸入保持不變,時滯增大,跟蹤時間為200秒,調整MFAC控制方法和PID控制方法的參數(shù),使得兩種控制方法一致,觀察控制輸出。
圖溫度控制輸出u(k)
仿真結果表明MFAC控制方法比PID控制方法在克服大時滯的能力上較好,在輸出數(shù)據(jù)的性能上更能穩(wěn)定,反映出系統(tǒng)運行的穩(wěn)定程度更高。
本文針對CO變換工段的R9101變換爐溫度系統(tǒng)的設計,首先,對變換爐的溫度系統(tǒng)設計的合理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其次,提出無模型自適應溫度控制流程,結合傳統(tǒng)的PID控制方法,無模型自適應控制系統(tǒng)更適用于無需建模的非線性系統(tǒng),最后模擬出整個變換工段的反應流程,將無模型自適應控制方案應用到變換爐R9101,并進行了溫度控制輸出仿真對比試驗,仿真結果表明無模型控制方法在CO變換工段的溫度控制、數(shù)據(jù)跟蹤、適應能力和克服大時滯能力幾個方面都明顯優(yōu)于PID控制方法,所以無模型控制方法更有利于變換爐的可靠運行和穩(wěn)定傳輸。
[1]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arbon monoxide conversion and 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J].Wei-Hsin Chen,Tai-Ching Hsieh,Tsung Leo Jiang.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10).
[2]錢衛(wèi),黃于益,張慶偉等.煤制天然氣(SNG)技術現(xiàn)狀.潔凈煤技術,2011,7(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