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如何科學地利用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科搭建創(chuàng)新平臺,是我們應該一直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教學以它鮮明的特點、豐富的教學資源、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關鍵字: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整合
G623.2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一改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單一呈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互動化、個性化,使課堂教學變的活起來,變得更加生動和高效。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優(yōu)化,提高教學效果,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根據多年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實踐,就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談點做法與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睂W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fā)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這一點,多媒體教學就有它獨特的一面:采用新穎的方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在講授《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首先把地震的發(fā)生過程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的眼前,通過視覺沖擊加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繼而為課文的深入做了良好的鋪墊,真正的使學生愛學、樂學。
二、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 樂于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 課件中優(yōu)美的音樂, 抑揚頓挫的語言環(huán)境, 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 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yōu)勢, 能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因此, 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感知的優(yōu)勢, 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誘發(fā)學生猜想、想象和聯(lián)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 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多媒體的運用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啟發(fā)了學生情感的投入,達到了求知和情感的雙豐收,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我先從網上下載了中國國際維和部隊相關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看。在極其危險的環(huán)境里,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維和隊員們不顧個人安危,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為自己贏得了國際贊譽,為我們的祖國贏得了榮譽。學生被視頻中,學生們被戰(zhàn)士們的勇敢、敬業(yè)、熱愛和平的精神深深感染著。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學生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且振振有詞,有理有據。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效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育需要以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根本目的,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從而提高語文素質。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寬教學時空, 創(chuàng)設探究性教學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問題, 揭示矛盾, 引發(fā)爭論, 打開學生思路, 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學生的定式思維, 有利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的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 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 并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在學生初讀課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推測: 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 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 于是就拉弓振聲, 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 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電教演示, 難點突破了。信息化教學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
四、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多次適時地用網上下載的課文錄音替代教師的范讀, 讓學生邊聽課文錄音,邊觀察課文中描寫的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讀課文做到有感而發(fā),學生的朗讀感情真摯,字正腔圓。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我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再配以精美的課文圖片和課文中的文字,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小興安嶺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學生朗讀的聲情并茂,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學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徹。
五、通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轉換學生和教師的角色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tài)。教師通過黑板、教具模型、幻燈等媒體向學生展示各種信息,在講臺上講解、示范,學生在座位上吸收、記憶,課后抄寫、背誦,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舊式的教學方法,只是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看待,沒有看到人是主體,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出一批照本宣科的“書呆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不僅能學會教師教給的基礎知識,而且懂得怎樣去獲取知識,具有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镀咸褱稀肥且黄v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知道新疆葡萄溝的特色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上課時,教師沒有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講解課文、分析課文,更沒有單調的抄寫、背誦,而學生是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簡單的記憶和儲存。在技術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面對鮮活多變的認知材料,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以前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要怎樣學得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提高了學習效率,優(yōu)化了語文教學。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技術在人類的生活、學習中將擔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做教師的要與時俱進,努力掌握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優(yōu)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論》,李景陽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1。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