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陳 嬌 郝 雪 張 瑩 龔大潔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2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1 3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教師成為研究者”“研究型教師”是課程改革對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與學者、理論研究者的研究不同,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應“融于教學實踐,與教學緊密相聯(lián)并相互促進”[1];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并不沖突,應提倡“以研促教、以教促研”[2]。但實際上,一些教師仍然認為 “教學與教學研究有沖突”[3]。中學生物學教師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認識同樣存在類似的困惑,原因可歸結(jié)為:①教師普遍缺乏教學研究的能力和經(jīng)驗,對待教學研究不能像教學那樣輕車熟路;②教師缺乏對教學與教學研究之間關系的清晰認識,對“基于學科教學的研究”“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研究”還未能理解,不能較好地將二者融為一體;③時間、精力等限制了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教師在尚未完成“本職工作(教學)”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在教學研究上。其實,教師在進行“日?;ぷ鳌薄虒W的同時,也進行著“日?;芯俊薄虒W研究,二者甚至是同步的。“日?;芯俊笔侵?,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且這些問題都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常態(tài)緊密聯(lián)系,例如教材內(nèi)容的組織研究、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研究、教學過程的實施研究、教學評價的研究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可以說也在進行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教學與教學研究是不沖突的。在理清了教學與教學研究之間關系,以及教師“日常化研究”范疇的基礎上,本研究以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例,為生物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研究提供2種“日常化研究”的途徑:一種是側(cè)重于生物學實驗改進和完善的“做實驗”的研究;另一種是側(cè)重于生物學實驗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教實驗”的研究。
“做實驗”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做生物學實驗,是指以中學生物學教材中的相關實驗為切入點,以實驗本身所涉及的“科學性問題”為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對中學生物學實驗中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實驗器具、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實驗過程等做進一步優(yōu)化與改進,以使實驗操作更加簡單,實驗取材更加容易,實驗儀器的選用更加符合教學實際,實驗方法和步驟更加合理等。此類研究的具體開展詳見以下案例。
1.1 研究實驗材料的改進 中學生物學教材中的實驗,雖然給出了相應的實驗材料建議,但由于生物學實驗材料的特殊性,在實施過程中易受季節(jié)、環(huán)境及獲取難易程度的影響,往往會造成實驗材料獲取不易或選取不當、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等問題出現(xiàn)。此外,個別地區(qū)由于存在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限制,也會對實驗材料的獲取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教材中建議的實驗材料為“雞血”,但由于新鮮的雞血細胞不易獲取,存放時間過長會影響最終的實驗結(jié)果,故有研究分別對雞血、豬血、鯉魚的精巢,菠菜、花椰菜、菜花、香蕉、洋蔥鱗片葉等實驗材料進行綜合性的比較,最終認為香蕉、菜花、洋蔥等都能夠較好地替代雞血作為該實驗的實驗材料[4-7]。
1.2 研究實驗器具的改進 進行高中生物學實驗往往需要專門的實驗器具,例如顯微鏡、培養(yǎng)皿、移液器等。但是一些學校受硬件條件的限制,造成實驗器具配置不齊,從而影響實驗的開設。為了保證生物學實驗的順利開設,同時為了突出實驗的操作性、直觀性,教師可對實驗器具進行相應的改進和研究。例如在“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觀察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觀察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等實驗中,顯微鏡均是必不可少的實驗儀器。但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時不能直觀地向?qū)W生展示所看到的細胞結(jié)構,從而影響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為此,有研究利用數(shù)碼相機、手機照相功能等對其進行了相應的改進[8-11]。又如,采用自制實驗器具的方法完善生物學實驗。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學選修1中“果酒的制作”實驗為例,采用輸液器和飲料瓶取代教材中的發(fā)酵瓶,對“如何避免在釋放二氧化碳時空氣中雜菌的污染”進行了探究[12]。將生活中常見的注射器作為實驗藥液的沖洗裝置,“色素的提取與分析實驗”的層析裝置,“探究pH對 H2O2酶活性影響”的實驗裝置[13]等。
1.3 研究實驗方法、步驟的改進 “時間太緊(或課時緊張)”是影響中學生物學實驗未開設的普遍原因??梢姡瑢嶒灧椒ê筒襟E的適切性、簡便性、可操作性是直接影響高中生物學實驗開設的重要因素。就中學生物學教材中的實驗來說,雖然教材給出了實驗方法、步驟建議,但是從生物學實驗的“探究”屬性來看,一個實驗未必只有一種實驗方案,而“哪種實驗方案最優(yōu)”“哪種實驗方案最適合教師自身的教學”勢必成為實驗教學研究領域的關注點。例如分別用改良過的苯酚品紅染液、Schiff試劑、醋酸洋紅染液、Giemsa染料、0.5%呂氏堿性美藍染液、0.5%番紅染液、結(jié)晶紫染液或龍膽紫染液等7種染色劑對植物細胞進行染色,以增強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效果[14];利用三棱鏡制作觀察4種色素吸收可見光譜的觀察裝置[15];用“水浴加熱法”提取綠葉中的色素[16]等。
“教實驗”的研究,即研究實驗如何教,是指以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為出發(fā)點,以實驗教學的設計、組織、實施等“教學性問題”為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目的在于對中學生物學實驗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實施、教學過程等進行詳細探索和研究,以使生物學實驗在教法上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此類研究的具體開展詳見以下案例。
2.1 研究實驗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師備課方式,是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jù)學習論、教學論等相關原理,用系統(tǒng)論觀點和方法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安排,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最優(yōu)化環(huán)境的準備過程。教學設計的研究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比較容易的切入點。教師以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為基礎,按照教學設計所包含的基本格式和步驟(例如: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進行。其中包含了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對教材內(nèi)容的分析,對教學理念(例如“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解和落實等。對教學設計的研究可以“教學設計案例”的形式呈現(xiàn)。例如“‘血紅蛋白的提取與分離’教學設計”[17]“‘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實驗課的教學設計”[18]“‘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一節(jié)的探究性教學”[19]等。
2.2 研究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生物學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其教學的開展和實施離不開教學理論的指導。在實踐研究領域中,基于一門學科課程詳細探討某種教學理論、教學模式的研究也較多。此外,隨著國際、國內(nèi)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諸多的教育教學理論被廣大研究者和教師所熟悉,隨之也產(chǎn)生了多種教學模式,例如“5E”“PBL”“合作—探究式”“問題啟發(fā)式”等。教師可將諸如以上模式、方法等在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應用研究。例如“5E教學模式在‘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中的應用”[20]“PBL 教學模式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21]“高中生物實驗課有效教學模式——‘指導—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22]“生物實驗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23]等。
其實,教師的教學研究就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來源于教學實踐,為教學實踐服務,二者緊密聯(lián)系又相互促進。以上2種有關實驗教學研究的途徑,是中學生物學教師在進行日常實驗教學工作中可以兼顧、便于入手、切實可行的研究途徑。因此,教師要善于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并進行反思,具備進行教學研究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學與教學研究較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面對“教學研究”時從容自如。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潤洲,張良才.論“教師即研究者”.教育研究,2004(12):60.
[2]張愛軍.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及實現(xiàn)路徑.中國教育學刊,2010(3):54.
[3]王慧君.中學物理教師教學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的實證分析.課程·教材·教法,2013,33(8):92.
[4]徐美玉.對“DNA粗提取與鑒定”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改進.中學生物教學,2014(10):50.
[5]馬建興,陳旗建.“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教學的優(yōu)化.中學生物教學,2016(5):50.
[6]蔣寧.以洋蔥為材料對幾個高中生物學實驗的改進.生物學通報,2015,50(4):49.
[7]丁思思,袁華,羅小虎,等.植物DNA粗提取與鑒定的簡便方法.中學生物教學,2016(10):43.
[8]蒲艷敏,姚寶駿.利用微視頻優(yōu)化“顯微鏡的使用”實驗教學.生物學教學,2016,41(4):59.
[9]陳慧謙.數(shù)字教學環(huán)境下開展光合作用探究實驗的嘗試.中學生物教學,2016(10):37.
[10]祁大林.利用手機的拍攝功能玩轉(zhuǎn)顯微攝影.中學生物教學,2016(6):47.
[11]錢洋.淺析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在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中的應用.中學生物教學,2016(7):43.
[12]唐曉明.“以輸液器和飲料瓶進行葡萄酒制作”的實驗探究.生物學通報,2016,50(5):39.
[13]劉孔烽,溫荔.注射器在高中生物必修1實驗中的應用.中學生物教學,2016(10):39.
[14]陳曉蕓,林鴻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七種染色方法的比較.生物學教學,2015,40(10):43.
[15]李維軍.“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的拓展設計.生物學教學,2016,41(8):39.
[16]孟凡龍.水浴加熱法提取綠葉中色素實驗的初步探索.生物學教學,2015,40(7):46.
[17]喻娜.“血紅蛋白的提取與分離”教學設計.生物學通報,2015,50(4):30.
[18]陳云,張小春,朱玉芳.“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實驗課的教學設計.生物學通報,2015,50(9):30.
[19]閆立.“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一節(jié)的探究性教學.生物學教學,2016,41(7):36.
[20]劉欣.5E教學模式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生物學教學,2016,41(3):37.
[21]楊桂蘭,陳雙慧,劉瑞,等.PBL教學模式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4):109.
[22]田非.高中生物實驗課有效教學模式:“指導—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國校外教育,2014(12):463.
[23]林國棟,錢曉薇.生物實驗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中國成人教育,2007(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