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敏++李晨++蕭芷欣++邱蓮
為探討小學生學習心理倦怠的現(xiàn)狀,采用問卷法對580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①小學生學習倦怠在城鄉(xiāng)、是否重點學校上存在顯著差異;②學習倦怠的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③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④在學業(yè)疏離維度上,非班干部顯著高于班干部,在低成就感維度上,班干部顯著高于非班干部;⑤在情感耗竭維度上,五年級、六年級比四年級要耗竭更多的情感。
小學生學習倦怠調查一、問題的提出
學習倦怠是學習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學習狀況的重要指標。學習倦怠是一種消極的學習心理,指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tài)度和行為,這種學習狀況表現(xiàn)為情感耗竭、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三個方面。
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習倦怠”的研究一直呈上升趨勢,其理論和實證也有了新的進展,但是根據(jù)國內文獻計量分析,總體上學習倦怠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和實證研究不協(xié)調,而且當前國內學習倦怠主要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涉及小學生的研究甚少。對于倦怠是單維還是多維的模型結構探討,相比于Pines(1989)的單維結構局限于衰竭維度,胡俏和戴春林的四維度理論重點強調情緒耗竭、生理耗竭、學習的低效能感和師生疏離,一般比較傾向于臺灣學者楊惠貞(1998)的三維結構,這三維度就是情緒耗竭、去個性和降低成就感。盡管各因素的內涵因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在表述上有差異,但其主要內涵是基本一致的,這為開展學習倦怠的實證研究指明了方向。
鑒于小學教育階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學生學習倦怠心理狀況和分析學習倦怠存在的原因,為改善小學生學習倦怠狀況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被試
為了能較好地了解小學生的學習倦怠心理狀況,在選取被試時,我們考慮地域、學校類型、性別、年級等因素。在此基礎上我們隨機抽取630名小學生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去除無效問卷,共得有效問卷580份。其中,男生295人,女生285人;獨生子女168人,非獨生子女412人;普通小學315人,重點小學265人;農村255人,城市325人;班干部165人,非班干部415人;四年級207人,五年級185人,六年級188人。
2.研究工具
采取《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該量表有16個題目,由情緒耗竭、學業(yè)疏離、低成就感這三個維度構成。采用五點記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情緒耗竭、學業(yè)疏離”維度為正向計分,“低成就感”維度為反向記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學習倦怠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在0.689至0.858之間,具有一定的適用性。
3.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法,運用SPSS 15.0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顯著性差異分析。
三、研究結果
考察城鄉(xiāng)、性別、獨生與否、班干與否、重點與否、年級在學習倦怠上的差異,結果見表1。
結果發(fā)現(xiàn),農村學生在情感耗竭和學業(yè)疏離這兩個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城市學生,且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得分均顯著低于城市學生;女生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男生僅在學業(yè)疏離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獨生子女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非班干部在學業(yè)疏離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班干部,而班干部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非班干部;重點學校學生在情感耗竭、學業(yè)疏離兩個維度上得分均顯著低于非重點學校學生,僅在低成就感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非重點學校學生;考察各年級在學習倦怠上的差異,以小四、小五、小六為自變量,以學習倦怠的維度得分為因變量,作單因素方差分析。在情感耗竭維度上,年級比較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其它兩維度沒有差異。對情感耗竭進行多重比較(Scheffe)發(fā)現(xiàn),四年級和五年級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四年級和六年級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表明四年級與五年級、六年級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五年級、六年級比四年級要耗竭更多的情感。
四、討論與分析
1.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討論
從整體上看,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學習倦怠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到學習倦怠的三個維度上看,在情感耗竭和學業(yè)疏離方面農村學生顯著高于城市學生,而在低成就感上農村學生明顯低于城市學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農村學?;A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素質差強人意,教學方法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容易產生厭學的行為。其次,農村學生的父母多為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意味著孩子可能承載著較輕的期望,因而農村學生成就感水平低于城市學生。
2.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討論
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維度上的差異顯著,男生的學業(yè)疏離水平高于女生,而男生在低成就感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女生。以往的研究關于性別的差異尚未有一致定論。分析其原因是,首先,男生性格多為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處理學習問題時不如女生,男生遭受的批評比女生多。因此,男生的學業(yè)疏離水平高于女生。其次,這可能與社會期望和教育有關。在傳統(tǒng)觀念中,對女性要求是溫和謙順、乖巧聽話,相對男生而言,女生尤為敏感,這就會使其在面對學習上的壓力和困難時產生挫敗感。因此,女生在低成就感維度上顯著高于男生。
3.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討論
本研究表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低成就感維度上的差異顯著,且獨生子女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柴江、徐馨等人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給予高度重視,對孩子抱有較高期望,這種由于重要他人的期望會使得學生害怕失敗。因此,獨生子女在低成就感維度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
4.班干部與非班干部的差異討論
本研究表明,班干部與非班干部學生在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維度上的差異顯著,非班干部學生的學業(yè)疏離水平高于班干部,而在低成就感上顯著低于班干部。分析其原因:第一,非班干部多為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學生,遭受的批評比班干部的學生多,使其更容易產生逃避學習等負面現(xiàn)象。因此,非班干部學生的學業(yè)疏離水平更高。第二,非班干部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比班干部少,因而他們承受的期望和壓力相對較輕。同時,由于非班干部學生體驗失敗的機會比班干部多,心理的承受力相對更強。因此,非班干部學生的成就感水平更高。
5.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差異討論
本研究表明,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學生的學習倦怠感存在顯著差異,且非重點學校學生在情感耗竭和學業(yè)疏離維度上顯著高于重點學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非重點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要比重點學校遜色,加上教師不當?shù)慕虒W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促使學生產生失望、悲觀等消極情緒,甚至使學生產生逃避學習等反抗行為。因此,非重點學校學生表現(xiàn)出極其顯著的情感耗竭和學業(yè)疏離。
6.年級比較的差異討論
本研究表明,四、五和六年級之間在情感耗竭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在情感耗竭維度上,五,六年級學生比四年級要耗竭更多的情感。究其原因是雖然小升初已經(jīng)取消了考試這一規(guī)定,但仍然有許多學校采取了各種篩選的面試,故小學生的升學壓力依然存在。同時,五、六年級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比四年級大很多。隨著學習任務的日益繁重,家長過多的督促,五、六年級學生平時的自主娛樂時間大大減少。因此,五六年級學生要比四年級耗竭更多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02):54-58.
\[2\]吳艷,戴曉陽,溫忠麟.青少年學習倦怠總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02):152-154.
\[3\]李啟慧,徐大真.近20年國內學習倦怠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新疆職業(yè)教育研究,2013,(03).
\[4\]胡俏,戴春林.中學生學習倦怠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7,(01):162-164.
\[5\]楊惠貞.影響資管學生學習焦崩及計算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D\].國立中央大學,1998.
\[6\]郭彩琴,肖海雁,馬存根.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人格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09):1062-1064.
\[7\]楊麗嫻.中學生學習倦怠與人格關系\[J\].心理科學,2007,(06):1409-1412.
\[8\]范金剛.學習倦怠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24):4-7.
\[9\]李茂平,陳瑜.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J\].校園心理,2014,(01):21-23.
\[10\]黃鳳.初中生學習倦怠與發(fā)展資源、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1\]柴江,趙志純.西北農村地區(qū)中學生學習倦怠狀況調查\[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07):40-44.
\[12\]徐馨.初中生自尊、成就動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3\]茅育青.學習的倦怠之原因與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7,(03):752-754.
\[14\]趙嵐.天津市小學生數(shù)學學科學習倦怠及教育對策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