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麗
馬師曾(1900-1964),字伯魯,號景參,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被稱為“粵劇泰斗”“一代伶王”。他獨創(chuàng)的“乞兒喉”及“馬腔”半唱半白、頓挫分明,有時還加入方言俚語,活潑滑稽,被粵曲界評價為“史無前例,后乏來者”。
過去一直都有賀縣(今賀州市)人在媒體上只言片語自豪地稱當年(抗戰(zhàn)后期)馬師曾、紅線女也在縣城八步唱過戲,筆者小時候跟著保姆在街坊串門聊天時。也曾聽大人們小聲談論當年看戲的回味和馬師曾在八步的磨難歲月;因工作的原因,筆者曾經(jīng)常下戶下市場做走訪工作,在走街串巷與調(diào)查戶家人和調(diào)查點人員特別是一些老街坊聊天時也聽過很多類似的回憶。馬師曾不屈日本侵略者、不當亡國奴、不畏貧窮,顛沛流離輾轉(zhuǎn)廣西到八步,受盡磨難還堅持宣傳抗日的不屈愛國精神,在當?shù)亓粝铝撕芏嗉言挕>瓦@一史源,近年來筆者又走訪了一些街坊、老者,結(jié)合原來聽到的星星點點,歸集出這一史稿,以饗讀者。
馬師曾早年在廣州將西方電影《賊王子》《璇宮艷史》改編為粵劇,自編自演的劇目主要有《龍城飛將》《斗氣姑爺》《刁蠻公主戇駙馬》《野花香》《審死官》《漢奸的結(jié)果》等;在1950年代改編的《搜書院》和《關漢卿》,以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迎合社會大眾的唱詞,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及夏衍、曹禺等文學大師的高度贊揚:他致力于粵劇的推廣與改革,是第一個率先在粵劇中使用方言俚語并引用西洋樂伴奏的人,還開創(chuàng)了在粵劇劇團中使用女花旦、男女合班的先例。1956年3月。周恩來總理自己買戲票到前門大眾劇場觀看了馬師曾和紅線女進京演出的《搜書院》,演出結(jié)束后,周總理特意到后臺看望了演員,肯定了馬師曾對粵劇改革的成績和馬師曾、紅線女對粵劇的貢獻,并稱粵劇是“南國紅豆”。與馬師曾有過10年婚姻的粵劇大師紅線女曾深情地說:“我最欣賞他兩點——是愛國之心,二是對粵劇的堅持?!?/p>
紅線女(1924-2013),原名鄺健廉,原籍廣東開平單水口泮村,出生于廣州黃沙。6歲就跟舅父靚少佳到戲院,躲在側(cè)幕看戲,邊看邊模仿。8歲時會跟著留聲機學唱粵曲。12歲那年,隨舅母何芙蓮學習粵劇。不到19歲因救場顯能得到馬師曾提拔當正印花旦。從此跟隨馬師曾顛沛流離演戲謀生,宣傳抗日。兩人合作演出的劇目有《刁蠻公主戇駙馬》《苦鳳鶯憐》《昭君出塞》等。
廣州雖然是粵劇活動的中心,但從1929年起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因廣州警察局借故勒令馬師曾主持的“國風劇團”停演6個月等原因無法在廣州的舞臺登臺演出。他被迫舉家遷往香港,另行組織劇團。至1930年代初,馬師曾已經(jīng)紅遍東南亞。據(jù)馬師曾與紅線女的小兒子馬鼎盛的紀實作品里提到:(馬師曾)在廣州、香港演出,名氣越來越大,收入頗豐,我的二嬸做大家庭的管家。每年“家用”已是10萬大洋。10萬大洋在1930年代算是一筆可觀數(shù)目了。
1941年12月26日,香港淪陷后第二天,日本侵略者為了粉飾太平,特派人上門要留馬師曾在香港工作并請他登臺演出,許以重酬。此前,日軍迫近香港時,日本侵略者就曾派特務漢奸多次迫令馬師曾組織劇團慰勞日軍,馬師曾稱病都拒絕了。這次,馬師曾佯裝承諾,點頭答應,然后連夜化裝帶領全家大小11人乘漁船冒險逃離香港潛入澳門。這一舉動,可謂是全然不顧他在香港那相當可觀的家產(chǎn)了。日本侵略者大肆搜捕仍抓不到他,就沒收了他所有的家產(chǎn)。
1942年春夏之交,匿居數(shù)月的馬師曾為了謀生,只好偷偷離開澳門,來到了當時還屬法國租借地的廣州灣(今湛江,1899年被法國“租借”時叫“廣州灣”。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回歸后定名“湛江”),組建了太平劇團。此時,全國已掀起了全民抗戰(zhàn)的熱潮。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當時省港的粵劇界藝人們不愿留在淪陷區(qū)為日本侵略者粉飾太平登臺演出,紛紛逃離香港、廣州,南下廣州灣駐足。他們有的原班人馬齊來,有的結(jié)伴而來組班,有的單身前來搭臺,當中著名的藝人有薛覺先、梁醒波、譚蘭卿、郎筠玉等。在演出之余,他們還組織抗日劇團,編演抗戰(zhàn)節(jié)目,進行救國宣傳。其中,馬師曾組成的太平劇團,就編演了《衛(wèi)國棄家仇》《秦檜游地獄》《洪承疇》《救國憐香兩情深》等宣傳抗日救國、痛斥漢奸為內(nèi)容的劇目,廣受觀眾歡迎。也就在此時,17歲的紅線女跟隨何芙蓮加盟太平劇團。
那時,駐足廣州灣的戲團大多都創(chuàng)作抗日的戲目,馬師曾也將太平劇團改名為“抗戰(zhàn)粵劇團”。日本侵略者聞訊后,指派日本文化特務禾田久追蹤到廣州灣,威迫并利誘馬師曾返回香港,馬師曾臨危不懼,嚴詞拒絕。隨即,他率領全團60多人。連同眷屬共百余人逃過寸金橋(原叫赤坎橋,是法國租借地地界),后又逃到遂溪縣。
恰在此時。一位廣西戲院商人來找馬師曾洽談商業(yè)演出業(yè)務,馬師曾提出四六分賬,對方同意了,馬師曾決定帶領抗戰(zhàn)粵劇團共百余人轉(zhuǎn)移到廣西玉林演出謀生。這百余人從廣東遂溪出發(fā),經(jīng)廉江石角進入廣西陸川到達玉林,他們不顧勞苦,一路步行,沿途仍然演出,繼續(xù)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用義演義唱募捐得來的錢財和衣物。支援前線抗日戰(zhàn)士,救助后方苦難同胞。
在途經(jīng)容縣時,劇團里一些容貌姣好的女演員在演出時頻遭當?shù)貝荷?、軍閥滋擾。有一次,被人稱“黃二少”的當?shù)剀婇y子弟強迫將3個女演員送到府上陪酒,馬師曾冒險多方斡旋,化解危機。
1942年秋,到達梧州的抗戰(zhàn)粵劇團在梧州大南戲院演出《刁蠻公主》《寶鼎明珠》《野花香》等劇目。在梧州,馬師曾看到忍辱從香港逃離流落到梧州的張瑛、梅綺夫婦等名演員也逃難到此。便收留他們一起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
1942年11月27日,馬師曾帶領的抗戰(zhàn)粵劇團抵達了桂林。這時的桂林,已成為我國大后方重要的抗日救亡文化中心。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募捐活動蓬勃開展。馬師曾的抗戰(zhàn)粵劇團一到桂林。就得到了知名的文化人郭沫若、田漢、夏衍、陽翰生的熱情鼓勵。那時,郭沫若任國防部二廳廳長,掌管全國的抗日演劇隊,見到這個劇團來,就與田漢商議把這個粵劇團納入張發(fā)奎的第四戰(zhàn)區(qū),發(fā)一張委任狀,任命馬師曾為中校團長,劇團每人發(fā)一套軍裝,有符號、襟章。自此,抗戰(zhàn)粵劇團便躬逢其盛,積極投身到桂林文化界勞軍義演、抗日救亡募捐義演中去了。他們主演了《烽火奇緣》《四進士》等粵劇,并熱心參加其他的抗日救亡活動。
在向廣西玉林轉(zhuǎn)移時,因何芙蓮不愿前往,其擔任的第二花旦便由紅線女充當。一天,劇場正排練新戲,突然,陸小仙(藍茵)腹中絞痛,患了急性腸胃炎,被送到戰(zhàn)時醫(yī)療站救治。但是這晚的戲票已經(jīng)全部售出,且時間快到了。急得直冒冷汗的馬師曾就讓勤學苦練了一年的紅線女頂替出場。他知道,當晚待演出的劇目《軟皮蛇招駙馬》的大部分詞曲紅線女早已記熟。開場前,馬師曾召開全團大會來個總動員,叮囑大家通力合作:馬師曾一再囑咐叮嚀紅線女,萬一出錯要隨機應變,隨時“執(zhí)生”;馬師曾夫人梁婉貞幫紅線女換衣服,讀曲。有著極好天賦的紅線女一展身手救場成功,臺下觀眾的反應特別好。連演了3天后,紅線女就直接與馬師曾配戲成為了正旦,那年她18歲。在演戲中,馬師曾獨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及紅線女特有的“女腔”,風靡一時,給撤離家鄉(xiāng)到桂林避難的觀眾留下深刻雋永的印象。尤其是逃難到此的廣東難民,更倍感親切。
桂林觀眾對馬師曾的抗戰(zhàn)粵劇團如此熱心關注,更激起馬師曾、紅線女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熱情,馬師曾自編、自導、自演,夜以繼日地演出一批新編的抗戰(zhàn)粵劇,宣傳抗日救國,深受群眾的青睞。1944年2月至5月,在歐陽予倩、田漢、李文釗等知名文化人士的積極奔走下。盛況空前的“西南劇展”活動在桂林舉辦。西南8省近1000名戲劇工作者參與。共演出60多個劇目近180場,馬師曾率團參加了這一匯演,獲得一致好評。6月的一天,夏衍興奮地對馬師曾說:“日軍節(jié)節(jié)敗退,抗戰(zhàn)勝利在望,你那個‘抗戰(zhàn)粵劇團不如改名為‘勝利粵劇團?”時任新中國劇社理事長的瞿白音笑起來,告訴夏衍,馬師曾已經(jīng)在幾天前就改了。馬師曾唱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碧餄h也和上氣勢激昂:“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倭寇誓不還?!?/p>
1944年夏,日軍在攻陷長沙、衡陽后鋒芒直指廣西,桂林告急。日軍飛機對桂林的轟炸越來越頻繁。7月5日桂林警備司令部首次下達疏散命令,后又于9月8日再次發(fā)出緊急疏散命令。那時候逃到桂林的難民很多,人口已超過50萬,戰(zhàn)局的發(fā)展變化之快出乎人們的預料。要在短時間內(nèi)疏散這么多人,真是難上加難。桂林火車站人頭涌動、水泄不通、缺水少食景況混亂,公路、水路交通工具嚴重匱乏。本地人多往郊區(qū)縣鄉(xiāng)投親靠友疏散,外鄉(xiāng)人只有向西、向南繼續(xù)逃亡。
在極度慌亂急迫之中,馬師曾帶著勝利粵劇團不得不隨逃亡人流向廣西的東部疏散。沒有船車等交通工具,他就帶領劇團人員,背著三寸金蓮的母親經(jīng)陽朔徒步到了平樂縣。平樂縣城講的是桂林話,聽不懂粵劇且難民大多只是途經(jīng)此地暫時歇息,缺乏粵劇演出條件,勝利粵劇團無以為生只好宣布解散。為求生計,馬師曾帶領愿意繼續(xù)合作的勝利粵劇團余下人員,翻山越嶺輾轉(zhuǎn)到達桂東的賀縣八步鎮(zhèn)(今賀州市八步區(qū))。
當時的八步鎮(zhèn)是平樂專署所在地,桂東地區(qū)政治文化中心,是聞名于世的“八步響錫”流轉(zhuǎn)地和生活物品的集散地。偏安一隅,是一個沒有遭受到日軍蹂躪過的安全區(qū)。小小的八步忽然聚集了大量拖家?guī)Э谔与y而來的人們,一時人滿為患。但在八步,仍然經(jīng)常要躲避日機的轟炸。馬師曾們到八步后租住在當時著名的工礦企業(yè)家伍展明等人家(俗稱伍家大院)的后院。這時,稍先他們一步的相繼從桂林、昭平也疏散到了這里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已經(jīng)在這里繼續(xù)開展著各種抗日救亡的愛國宣傳活動了,從桂林方向逃難而來的各地難民又聚居此地,還是適合粵劇演出的。馬師曾決心重整旗鼓,開展粵劇演出宣傳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撤到八步的文化界人士很多是得到中共地下黨組織的護送和接應的,有的還有國民政府的工資保障,而馬師曾一行顛沛流離輾轉(zhuǎn)逃難到此,一切事務完全要靠自己去張羅,所以境況非常窘迫。
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使馬師曾積勞成疾。未等勝利粵劇團開始演出,馬師曾就吐血病倒了。勝利粵劇團頓時群龍無首,只好再次解散。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夫人再也經(jīng)不起貧窮艱困的煎熬而離去。馬師曾頓時墜人到痛苦的深淵里。
平日里最欽佩馬師曾的超群技藝和高尚人格的紅線女,在他最需要慰藉之時,及時伸出了溫暖之手。在舞臺搭檔紅線女的精心護理下,馬師曾很快康復了身體,倆人在八步開始了他們的登臺獻藝求生計生涯。
當時的八步雖然貿(mào)易繁榮,但人滿為患,兵荒馬亂,百姓的生活也不寬裕,但馬師曾的演出還是得到以廣東籍商人為主的八步商會的支持,由八步商會出錢出力還有一聶姓商人捐贈木材搭建了一個簡易戲臺(即八步粵劇院,今賀州市八步區(qū)人民路4號)給馬師曾作為演出戲棚。一開始,去欣賞粵劇的觀眾不多,且戲棚的上座率很不理想,只有商會的一些商賈去看,加上天黑后一般不能點燈(防給日機當目標),所以時演時歇。演出收入十分微薄,難以維持生活,有時還得向人借米下鍋。83歲的秦姓老人回憶說,他就曾經(jīng)見過劇團在演出后收到觀眾帶來的紅薯。馬上就在戲臺后面架起鍋頭煮紅薯吃。生活頗為落魄。
馬師曾后來除了在八步粵劇院、八步桂劇院(今八步區(qū)體育路11號)演出外。白天還經(jīng)常到有人聚集的諸如一景茶樓、趣樂茶樓甚至還到過較遠的鄉(xiāng)下和礦區(qū)表演。以增加收入。如1944年末,蓮塘立琴廟廟會打蘸。馬師曾在馬尾河河畔的沙灘搭棚唱了3天:房東伍家也介紹馬師曾到他們的礦點去唱戲。但是,如果八步公園有集會宣傳抗日的時候。他也會到公園里的靈峰戲臺去唱戲,配合抗日宣傳,參加募捐籌款活動支援前線。當?shù)乩先俗T婆婆回憶說,那時街坊們也窮,也難拿出看戲的錢。但是看到馬師曾當時在八步確實窘迫,還要孝敬三寸金蓮的老母親,街坊們就有的帶著米,有的帶著一點肉,有的帶些青菜、紅薯等甚至還有帶鹽油醬醋的去看他唱戲,幫助他渡難關。
筆者小時候聽街坊老人講故事時回味說道:馬師曾表演時的72個“氣兒喉”。是他演戲中的最精彩一幕。他的“氣兒喉”獨特的唱腔?!皻?、呀”二字。一口氣能連續(xù)108個,然后即按唱曲詞,此時會贏得觀眾不絕的掌聲??箲?zhàn)勝利后的演出,湘、粵、桂邊境各縣的群眾也有聞訊遠道(有的還是挑著谷子)而來,觀賞他的演藝。
后來,日本侵略軍侵擾到了賀縣邊境。八步也不安寧了,馬師曾和紅線女就往縱深山區(qū)轉(zhuǎn)移,到了離八步較遠的一個礦場避難(今黃田鎮(zhèn)新路礦區(qū)),求得一個伍姓錫礦礦場老板的允諾,借居在礦場的工人宿舍里。這個礦場。坐落在群山環(huán)繞的半山坳里,四周很少農(nóng)戶,生活條件頗為惡劣,十足的窮山溝。就在這如此荒僻艱難的礦區(qū)里,馬師曾和紅線女仍然毅然背起服裝箱籠,沐雨櫛風,穿山進洞為礦工們唱戲。
1945年七八月間,馬師曾和紅線女的第一個女兒就降生在這荒僻艱難的窮山溝里。在這次生產(chǎn)中,紅線女疼痛、發(fā)高燒、發(fā)惡性瘧疾,在馬師曾的精心、艱難護理和好心人的幫助下,紅線女終于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并慢慢地恢復了元氣。
1945年8月16日傍晚,整個八步因歡慶抗戰(zhàn)勝利的爆竹聲、鑼鼓聲沸騰起來,人們涌上街頭歡慶勝利的呼聲響徹天空。難民們相繼離開八步返回家鄉(xiāng)。由于缺少盤纏和紅線女身體狀況欠佳等因素。馬師曾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一家家一戶戶先后離去。曾經(jīng)喧鬧熙攘的八步也逐步恢復原來的清靜。唱戲收入自然也更少了。直到這年初冬,馬師曾和紅線女得到了廣州一位班主的邀請回廣州演出,這才得以離開八步,踏上回程。
由于種種原因,當年隨馬師曾輾轉(zhuǎn)到八步的部分抗日粵劇團的一些小角色演員、跑龍?zhí)籽輪T、雜工等的部分人員沒有跟著馬師曾一起回廣州,留在了八步。后來他們自己組建了一個叫“八步粵劇團”的劇團。新中國成立不久,因當?shù)赜^眾太少,這個劇團整體調(diào)到了陸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