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有
春秋時期,“不朽”已被作為口頭和書面用語,時時點亮人們的激情和自豪。打開《左傳》就會發(fā)現(xiàn),那時的志士仁人大都愛說“死且不朽”,而且真誠踐行,他們已把“不朽”作為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甘愿拿生命換取。
公元前627年,秦晉“觳之戰(zhàn)”,秦軍慘敗。主帥孟明視等被晉軍俘虜,經(jīng)晉襄公的母親——秦穆公之女求情,晉襄公釋放了孟明視。孟明視等剛走不久,晉襄公即派人去追,追到秦晉兩國交界的黃河邊,孟明視等已坐著船向秦國一方劃去。晉國追者解下一匹駕車的戰(zhàn)馬。假裝是奉了晉襄公之命,趕來將戰(zhàn)馬送給孟明視,要他上岸受賜。以便趁機(jī)抓捕。孟明視朝岸上磕頭表示謝意說:“君之惠,不以累臣爨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3年將拜君賜。”(多謝晉君的恩惠,沒把我等當(dāng)俘虜殺了祭鼓。而放我們回秦國受戮。倘若能被我們國君親自治罪,那可是死而不朽??!倘若我們國君因了貴國國君的恩惠赦免了我們,3年后我們將會拜謝他的恩賜)孟明視的回答,既是對晉國追者陰謀的委婉揭露。更是表達(dá)他為了國家的尊嚴(yán)。為了不朽的追求,不惜以死求之。正是在這崇高人生目標(biāo)鼓舞下,孟明視“增修國政。重施于民”,3年后,終于佐秦穆公率兵威震晉國,雪了觳之戰(zhàn)的恥辱?!蹲髠鳌纷髡哒J(rèn)為,秦能“霸西戎,用孟明也”。孟明視作為秦穆公稱霸的第一功臣而被青史留名,他那種敗而不餒敗而再戰(zhàn)的精神,更被后世作為楷模而敬之效之,確乎“死且不朽”矣。
魯國自僖公以后。季孫氏世掌國政,逐漸推行改革。與以魯公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矛盾日深,到季平子執(zhí)政的時候,斗爭白熱化,魯昭公被迫逃到國外。諸侯盟主晉國將季平子召去問逐君之罪,季平子穿著喪服,伏身于地。恭敬有禮地答道:如果國君認(rèn)為我有罪,請調(diào)查處置;如果國君賜我死,“君之惠也,死且不朽。”季平子貌若服罪,答詞卻棉里藏針。季平子的言行無懈可擊,頗受晉國執(zhí)政上卿范獻(xiàn)子的欣賞。在范獻(xiàn)子的幫助下。季平子照舊回魯國執(zhí)政。而魯昭公則被迫繼續(xù)流亡國外,一年后在絕望中死去。季平子在魯國繼續(xù)推行改革。受到百姓擁護(hù)。終以改革家的形象入載史冊,確乎“死且不朽”矣。
晉國名將知警在晉楚“鄴之戰(zhàn)”中被楚軍所俘,在楚國當(dāng)了12年俘虜。公元前588年,晉楚兩國交換俘虜,知警方得回國。臨行前,楚王硬要知警說說將來怎樣報答他,知警答日:蒙您的福佑,讓我這個被囚的臣子得以把骨頭帶回晉國,我們的國君如果殺了我,以警戒后人莫作俘虜,我將“死且不朽”:如果我們的國君將我交給我的父親在宗廟里治罪,以警戒族人,我“亦死且不朽”;如果得不到國君和父親賜死的命令,而讓我承擔(dān)率軍守邊。雖遇君王您,我也要為國而戰(zhàn),“竭力致死,無有二心”。楚王原本想逼知警說些軟骨話,好羞辱晉國,結(jié)果卻被知警正義凌然的回答,特別是那連說兩次的“死且不朽”感動了。嘆道“晉未可與爭”,對知警遂由無禮取笑,一變而為禮敬有加。知警回到晉國后。歷任要職。最后任至?xí)x國的最高職位——中軍帥,執(zhí)掌國事,后成為一代名臣,確乎“死且不朽”矣。
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爆發(fā)。子反任楚軍中軍帥,隨楚共王參戰(zhàn)。決戰(zhàn)前夕,子反周密部署,嚴(yán)肅軍紀(jì),下令全軍“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軍患之,用計將晉軍早已嚴(yán)陣以待的假信息傳給楚共王。楚共王急召子反商議,子反卻因誤將仆人遞上的酒當(dāng)水喝下。醉得無法去見楚共王。楚共王驚得六神無主,乘夜色率軍逃之天天,拱手將勝利送給晉軍。子反作為楚軍實際上的最高統(tǒng)帥,臨陣醉酒,對軍心士氣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但并不至于影響全局;楚共王作為楚軍的靈魂和旗幟。聞假情報而帶頭率軍逃跑,才是楚軍慘敗的主要原因。楚共王為逃避責(zé)任,將罪責(zé)一股腦兒碼在子反頭上,命令子反自裁。子反聞命,不作任何辯解,一股腦兒將罪責(zé)扛起,“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彼炜犊员M。
子反雖死得冤枉,他那種血性男兒敢于承擔(dān),勇于自責(zé)的精神卻永彪史冊,確乎“死且不朽”矣。
春秋時期。社會劇烈動蕩,制度急劇變異,政爭日益殘酷,人事不斷更新。記事極簡的《春秋》記人僅及天子、諸侯、卿,但此類事變卻已占去不少簡策。記下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左傳》記事翔實,視野開闊,各個階級階層均有涉及,弒君、亡國、喪家、滅族、失姓的慘劇更是連篇累牘。一場戰(zhàn)爭,一次事變,轉(zhuǎn)眼間就可改寫一切。于是一些僥幸延續(xù)下來。且時逢興盛的貴族大姓,便以此為“不朽”,自傲于時。
公元前549年春天,魯國副卿叔孫豹(公元前616-前538)到晉國出使。晉國的范宣子到京城近郊迎接,歡迎儀式結(jié)束后,范宣子以請教的口氣問叔孫豹:古話說的“死而不朽”。究竟指的啥?叔孫豹還沒來得及回答。范宣子就頗為得意地自己解釋道:我們范氏一族。早在古帝舜的時候就興起了,那時稱陶唐氏,到了夏代稱御龍氏,商代稱豕韋氏。周代稱唐杜氏,晉國取代周王室做諸侯盟主以來稱范氏,源遠(yuǎn)流長,從未中斷,這或許就是“不朽”吧?范宣子講的倒也都是事實,他家這個族姓。自晉文公時開始,就日漸興旺。其祖父、父親包括范宣子本人,三代相繼為卿,范宣子這時正任職中軍帥、上卿,主持晉國政務(wù)軍務(wù)。而且。就在前年秋天,剛剛徹底擊敗政敵欒氏。一邊是政敵的家毀族敗,一邊是自己家族的如日中天,心花怒放的范宣子,就以為自己“不朽”了。
叔孫豹卻不買賬。兜頭就是一瓢冷水:據(jù)我所知。您說的這叫“世祿”,世世代代吃官祿,“非不朽也?!蔽覀凈攪形魂拔闹俅蠓?,死了以后,“其言立”,他的言論世代流傳,或許這才叫“不朽”呢?!氨勚骸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保ㄎ衣犝f,最高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yè),再次是樹立言論。這樣,人死了,所樹立的德行、功業(yè)、言論卻會長久傳世,永不磨滅,這才叫“不朽”)
叔孫豹的這番言論,就是影響深遠(yuǎn)、極為有名的“三不朽”。
“不朽”一詞,在叔孫豹之前便已被人們廣泛使用,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追求的“三立”說,叔孫豹也是聽人說的。叔孫豹的貢獻(xiàn)在于:他把“不朽”和“三立”珠連璧合地合而為一,從而賦予“不朽”以神圣而光輝的內(nèi)涵——立德、立功、立言,賦予“三立”以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不朽,并以之對盛行于時的庸俗“不朽”觀進(jìn)行了猛烈抨擊,既給了志士仁人的艱難跋涉以無比崇高的精神褒獎,又給了懵懂世俗的兩難抉擇以清晰易辨的價值導(dǎo)向。當(dāng)今《辭源》和《辭?!方忉尅安恍唷焙汀叭恍唷痹~義時,都不約而同地援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的叔孫豹這段名言。
以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不朽,不僅是求得自身生命最高價值的唯一途徑,也是長葆家國興盛的唯一途徑。
范宣子的家族之所以能香火久傳,之所以能在當(dāng)代日益興盛。并沒有別的奧秘,就是靠了一代一代相繼不懈的立德、立功和立言。《國語·晉語》在記述了叔孫豹與范宣子關(guān)于“不朽”的對話后。緊接著又記了范宣子與一位姓和的貴族爭奪田地的事,范宣子甚至想發(fā)兵攻打和氏。他的一個家臣向他回顧了范氏先人以道德和事功立家的事跡,并提醒道:您是依賴父祖幾代“之功而享其祿位”,卻與人爭奪財產(chǎn),有失德之行,怎么治國?范宣子于是再次清醒,“乃與和田而與之和”,不僅不跟和氏爭田,還送給和氏一些田地,以與和氏和好。
可惜范宣子的后人逐漸淡忘了叔孫豹對其家族敲響的警鐘,繼續(xù)沿著范宣子當(dāng)初的庸俗“不朽”論滑行。終于在這次著名對話91年后,家毀族滅。
叔孫豹為魯桓公玄孫。自魯僖公時代起,季孫、叔孫、孟孫世代相繼執(zhí)掌魯國朝政,季孫氏世襲正卿,叔孫氏、孟孫氏世襲副卿。叔孫豹出生時,他的父親叔孫得臣任職副卿。其正妻生有兩兒子:老大叔孫僑如。老二叫叔孫豹。叔孫得臣死后,按周代嫡長子繼承制,叔孫僑如繼承魯國副卿和叔孫家族宗子(族長)之位。叔孫豹很早就預(yù)感到品行不端的叔孫僑如會給魯國和叔孫家族惹禍,自己又無力阻止,遂長期出使齊國,借以避禍,靜待時變。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十月,叔孫僑如不軌圖謀敗露,被趕出魯國,逃到齊國。這年十二月,魯國朝廷把叔孫豹從齊國召回,讓他取代叔孫僑如,做了叔孫家族的宗子和魯國副卿。
叔孫豹一生卓然有成,他不僅準(zhǔn)確地闡述了“三不朽”,自身也努力踐行著“三不朽”。
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秋,諸侯盟主晉厲公率諸侯聯(lián)軍伐鄭國,魯成公奉命率魯軍參與。聯(lián)軍駐扎在鄭國西部,魯成公因受其母和叔孫僑如等人的干擾。魯軍晚到一步,駐扎在鄭國東部。不敢穿越鄭國去和聯(lián)軍會合。叔孫豹為躲避叔孫僑如而長住齊國,此時正隨齊軍出征,魯軍主帥遂派人找到叔孫豹。讓他出面請齊國幫忙。勸說晉軍來迎魯軍。叔孫豹圓滿地完成了任務(wù)。晉軍橫穿鄭國來迎,使魯軍擺脫了尷尬的處境。
叔孫豹任魯國副卿后,主要負(fù)責(zé)外事。兼及軍事,公元前568年正卿季文子死后,繼任的季武子年少。叔孫豹還曾主持一段國政,所以自魯襄公二年起,到魯昭公四年叔孫豹去世。公元前571至公元前538年的30多年里,諸侯間聘問、盟會、征伐,多有叔孫豹的身影。筆者粗略統(tǒng)計,《春秋》和《左傳》記叔孫豹的外事活動、軍事活動多達(dá)20多次。
叔孫豹登上政治舞臺的時候。魯國已由西周時期的大諸侯國逐漸沒落成中小國。既常遭強(qiáng)鄰齊國的威懾侵略,更頻受兩個諸侯霸主晉和楚的勒索侮辱,加之魯國國內(nèi)陰謀篡權(quán)勢力與強(qiáng)國大國的暗中勾結(jié),叔孫豹在這種惡劣環(huán)境中主持外事,真可謂舉步維艱。叔孫豹卻以其堅定的愛國信念、正直的人品、淵博的學(xué)識、靈活的策略,卓有成效地維護(hù)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yán)。
公元前545年,叔孫豹隨魯襄公前往楚國拜訪。走到半路,傳來楚康王死訊。魯襄公預(yù)感此時去楚國,必多麻煩,就想取消這次拜訪,打道回國。叔孫豹等深知,這樣做會惹惱強(qiáng)大的楚國。于是鼓勵魯襄公以國家利益為重,繼續(xù)前往。公元前544年,魯國使團(tuán)到了楚國,楚人竟然要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的尸體穿衣。這本是臣子干的事,魯國再小,也是一個獨立的公國,魯襄公若干了臣子干的事,豈非自認(rèn)魯國是楚國的附庸?可不干吧,大禍臨頭。魯襄公好不為難。叔孫豹提示魯襄公:先掃除棺材中的兇邪之氣,然后再給尸體穿衣。魯襄公照之而行,讓巫師用桃木棒和掃帚先在棺材上做掃除兇邪的儀式,然后自己再給楚康王的尸體穿衣。這樣做??雌饋硎峭耆爮牧顺说囊?。而且遵照了楚國風(fēng)俗,而實際上卻是用了周禮中君臨臣的禮儀。在這儀式進(jìn)行中,魯襄公事實上是居高臨下,“君臨”了一次楚王。揀了個大便宜。楚人一時沒反應(yīng)過來,還以為魯襄公既馴服又得體呢。待過后醒悟了,卻發(fā)作不得。
叔孫豹不為眼前一時小利迷惑,看長遠(yuǎn)。抓根本,靈活機(jī)智,處處維護(hù)國家利益。
公元前546年,各諸侯國舉行弭兵大會,叔孫豹代表魯國參加。會上共尊晉國和楚國為盟主,要求凡是獨立的中小諸侯國家,都得同時向晉國和楚國進(jìn)獻(xiàn)貢賦。同時向兩個盟主進(jìn)貢,負(fù)擔(dān)頓然加重一倍。魯國執(zhí)政的季武子派人以魯襄公的名義指示叔孫豹,要他在會上請求兩個盟主,將魯國的貢賦標(biāo)準(zhǔn)同邾、滕兩國定成一樣。因為魯國是中等國家。而邾和滕是小國。這樣就可減輕魯國貢賦。叔孫豹還沒來得及執(zhí)行該指示,就見齊國借口邾國是其附庸,宋國借口滕國是其附庸。要求邾和滕兩國不直接向兩個盟主納貢。大會同意了這個要求。叔孫豹說:邾和滕是別國的附庸國,我們魯國乃堂堂正正獨立的列國。怎能和它們同列?我們應(yīng)該和宋國衛(wèi)國的地位等列啊。于是就按中等國家的標(biāo)準(zhǔn)向大會申報了魯國的貢賦。
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和國家尊嚴(yán),孰輕孰重?季武子為減輕經(jīng)濟(jì)負(fù)擔(dān)而自損國家尊嚴(yán),因小失大。身為正卿,政治眼光卻較副卿叔孫豹差之遠(yuǎn)矣。
叔孫豹富于學(xué)養(yǎng),善于辭令,精于禮,神于詩,外事活動中舉止文雅。征引得體,氣象華貴。
齊晉爭霸,魯國是晉國的盟國,齊晉交戰(zhàn),魯則隨晉,與齊為敵國,而魯與齊又是鄰國,動輒遭受強(qiáng)齊侵凌,迫切需要晉國的有力保護(hù)。公元前554年,齊晉講和,這對魯國看起來似乎是件好事,可因此減輕齊國對魯國的敵視。但叔孫豹發(fā)現(xiàn)齊國爭霸野心未死,連忙去拜會晉軍將領(lǐng)叔向,但晉與齊剛剛盟好。這時不便把將會出現(xiàn)的沖突直接挑明。因為叔向是當(dāng)時著名的學(xué)者,叔孫豹便巧妙地來了個“以詩會友”:見了叔向啥話不說,就吟誦起《詩經(jīng)·廊風(fēng)》里的《載馳》第四章,特別在“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兩句上加重感情。這是一首有名的“救亡詩”,是100年前許穆夫人呼吁諸侯援救其祖國而作,叔孫豹在這時誦讀這首詩,又特寄深情于“大邦”,博學(xué)多智的叔向豈能不悟其意?于是動情地答道:我怎敢不答應(yīng)您的要求。就這樣,一個急迫而又無法正常表達(dá)的國情訴求,叔孫豹用一首古詩就風(fēng)流儒雅地讓“大邦”心領(lǐng)神會了。而且,叔孫豹還從叔向的回答中印證了自己的擔(dān)心?;氐紧攪?,他告訴國人:齊國并未真心和好,不可放松警惕。
公元前569年夏天,叔孫豹到晉國拜訪,晉君設(shè)宴招待他。席間伴以音樂,鐘镩合奏,擊鼓為節(jié)。樂器先演奏古樂《肆夏》三章,接著是唱歌加伴奏《文王》三曲,《鹿鳴》三闋。按禮,主人向客人獻(xiàn)樂歌,每一曲終了,客人都要施禮致謝。叔孫豹卻怪,《肆夏》奏罷,沒表示;《文王》唱了,依舊無反應(yīng)。及至《鹿鳴》,每闋剛終,都要拜謝,一連拜謝了3次。叔孫豹博學(xué)知禮。在諸侯國間是出了名的,如今卻這般舉止,晉方深感不解,問叔孫豹:我們按照傳統(tǒng)禮儀,獻(xiàn)上樂歌,以表示對您的敬重,您對規(guī)格高的樂歌沒什么表示,對規(guī)格相對低一些的卻連連拜謝,請問這是什么禮儀?叔孫豹解釋道:前兩首規(guī)格的確很高,但我不過一介使臣,沒有資格受用?!度摹窐非?,是天子盛宴招待諸侯國家領(lǐng)袖時用的,使臣是不敢聽的?!段耐酢窐犯?,是兩國國君相見時的音樂,使臣是不敢與聞的?!堵锅Q》三闋,其中第一闋《鹿鳴》是主人詠贊賓客的樂歌,表示貴國國君對敝國國君的友好情誼,使臣豈敢不代敝國國君表示謝忱?第二闋《四牡》是君王用以慰勞使臣的樂歌,使臣豈敢不再次拜謝?第三闋《皇皇者華》,歌詞中飽蘊(yùn)著君王對使臣的教導(dǎo),使臣豈敢不虔誠拜謝?
一席話,說得晉國君臣對叔孫豹佩服至極。既佩服叔孫豹淵博精深的學(xué)識,更佩服叔孫豹高尚的人品。晉國是當(dāng)時頭號大國,常常對中小國家使臣甚至君主傲慢無禮。不按禮儀行事。叔孫豹一個中等國家的使臣,晉國君臣不對其喚來叱去已經(jīng)不錯了。如今卻出于對其特別敬重,加之一時糊涂,用高出幾個等級的規(guī)格來接待,要是一般使臣,很可能來個順?biāo)浦?,來啥接啥。然而叔孫豹卻不,固守自己使臣的本分和外事交往的規(guī)則,不該揀的便宜拱手白送也不要。
公元前541年春,諸侯虢地會盟期間,正當(dāng)叔孫豹在會上與晉楚兩個盟主艱難周旋,國內(nèi)的季武子卻為了擴(kuò)大自家的采邑,舉兵占領(lǐng)了莒國的鄆地。莒國將魯國告到會上,楚人正想找晉國原先盟國的茬子,因而告訴晉人:諸侯盟會,重申弭兵之盟,會還未結(jié)束,魯國就攻打莒國,這是對盟會的褻瀆,請殺了魯國的參會使者。欒桓子是晉國趙武的助手,想趁機(jī)索賄,以此作為條件,為叔孫豹向趙武說情,他不直接挑明,而是派人到叔孫豹那里,說是想要一條帶子。叔孫豹一聽來人之言,就知欒桓子骯臟之心。他大義凜然地說:我代表國家來參加諸侯盟會,本是為了保衛(wèi)國家,我如果行賄免卻殺身之禍,楚國必然趁機(jī)出兵侵凌魯國。這樣,就會由于我而給國家?guī)?zāi)禍。這次災(zāi)禍完全是季武子個人引起的。國家有什么過錯?不過事已如此,我也不埋怨他。叔孫豹已下定決心。要以自身之死,堵住楚人之口。為國家避免兵災(zāi)??紤]到欒桓子的貪婪,若是連他索賄托詞所要的帶子也不給,很可能還會再來糾纏。于是又把欒桓子的使者召過來,將一塊裙子帛料撕下半幅交給他,還真當(dāng)回事地對使者說:我身上這條帶子恐怕太窄小了,請拿這塊帛料做條寬大的吧。
后來,趙武主動幫忙,親自出面說服楚人。又以晉國的名義表明堅定的態(tài)度,楚國終于同意免予對叔孫豹的處罰。待會盟全部議程完畢,叔孫豹回到魯國,季武子到他家中慰勞,一行人在叔孫家門口卻吃了閉門羹。季武子的家臣對叔孫豹的家臣說:等這長時間不接見,這是在懲罰我們的罪過吧,我們知罪了。魯國治國的傳統(tǒng)就是互相忍讓,在國外忍讓?;貒鴧s不忍讓。何必呢?叔孫豹的家臣反駁道:叔孫大夫在國外受累遭罪幾個月。季孫大夫在門口委屈一早晨,有什么吃虧的?說畢進(jìn)屋勸叔孫豹:可以出去了。叔孫豹清楚,雖說季武子因私欲惹禍,但他是魯國正卿,為了國家利益,今后只能和他搞好關(guān)系。他指著屋里的大柱子,感嘆道:這玩藝兒時不時碰腿撞頭,令人痛惡。難道能因此而去掉它嗎?于是就出來接見季武子,與之和好。
叔孫豹不僅精準(zhǔn)地闡釋了“不朽”,提出了“三不朽”說,而且真誠地踐行了。他那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事功,閃光的言論,是對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和三不朽的最佳示范,是最可珍貴的民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