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周明霞+龍云椿+周鑫+呂銳+王紅
摘要: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脫責任的行為。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趨勢,嚴重擾亂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本文通過詳細了解案情和現場勘驗情況,結合對車輛、人體損傷的檢驗,分析事故發(fā)生過程中人與車的運動軌跡、接觸部位及高度,推斷出致傷物后,在車輛撞擊部位提取附著的人體組織成份,經過法醫(yī)DNA檢驗,證實人與車之間存在直接接觸、發(fā)生碰撞,最終確定肇事逃逸車輛。
關鍵詞: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致傷物;致傷方式;DNA檢驗
中圖分類號:D9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52-02
作者簡介:李典(1986-),男,貴州織金人,法醫(yī)學學士,就職于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鑒定中心,主要從事法醫(yī)臨床、法醫(yī)病理鑒定及研究工作。
一、案例資料
(一)簡要案情
2015年某月某日,某交警隊民警接到報案,在某高速路面發(fā)現死者尸體,交警趕到現場時,肇事車已逃逸,初步排查,在事故發(fā)生后一周在省外找到嫌疑車,駕駛員對此矢口否認,無法確定肇事車輛。
(二)現場情況
事故現場位于某高速路段,路面平坦,見手機、手提袋等散落物。道路右側防護欄下方見一人體,頭腳方向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同,呈俯臥位,左前額部著地,雙下肢屈曲,頭部下方見一灘血跡。
(三)尸表檢驗
尸長145cm。左前額部見6×5cm范圍內擦挫(距足底高約140cm),右側頂枕部見一5×3cm縱行挫裂創(chuàng)、可見骨折線(距足底高度約為139cm),左側枕部見一弧形創(chuàng)口(距足底高度約131-135cm)、創(chuàng)深及顱腔、弧長約5.5cm、直徑約4.8cm、弧高約2cm、創(chuàng)寬0.5cm。
(四)車輛檢驗
大型車掛車右前龍門架角見一鐵板,鐵板下緣(距地面高度約為141cm)具有縱行和橫行棱邊,下方約8cm處見一圓形緊繩器螺栓(距地面高度約130-135cm),前端呈空心圓形狀,直徑約4.9cm,厚度為0.5cm。
(五)DNA檢驗
提取嫌疑車右前龍門架鐵板及螺栓上可疑物質與死者肋軟骨進行DNA檢驗,兩者DNA分型相同,嫌疑車緊繩器螺栓上人體組織為死者所留。
二、鑒定意見
死者頂枕部損傷系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右側龍門架前角鐵板及緊繩器螺碰撞死者頂枕部所形成,該車為肇事車輛。
三、討論
本例死者屈曲俯臥于右側防護欄下方,未見拖拽、移動現象。結合案情,首先考慮為交通事故損傷。在交通事故損傷中,常見車頭、兩側車身及車輪所致的碰撞傷、擦刮傷及碾壓傷。死者損傷主要位于頂枕部,體表未見碾壓傷及掛擦傷,胸腹部未見挫擦傷,雙下肢未見骨折等小型車車頭、保險杠所致典型損傷,可排除小型車肇事碰撞、碾壓可能。頂枕部損傷距足底較高,一般小型車難以形成,考慮為大型車碰撞站立位的人體所致。大型車在與行走的人體發(fā)生碰撞,碰撞點應與頂枕部損傷部位高度相近。尸體俯臥于道路右側護欄下方,說明事故發(fā)生時死者位于護欄處,此時行駛中的車輛僅車前部或右側車體可與人體發(fā)生碰撞。根據車輛與人體接觸部位的方向、高度的不同,所致損傷部位不同。人與車同向移動,損傷位于人體頭頂枕部、軀干或四肢左后側。人與車對向移動,損傷位于人體頭面部、軀干或四肢右前側。本例死者損傷位于頂枕部左后側,分析符合事故發(fā)生時行駛的車輛前部或右側車體與同向的人體頂枕部左后側碰撞所致,車輛接觸點零部件高度與人體站立位時頂枕部高度相當,碰撞后可在碰撞點遺留人體組織(毛發(fā)、血液、肌肉組織等)。
死者右側頂枕部縱行挫裂創(chuàng)(圖-1)、創(chuàng)緣欠整齊,可見骨折線,距足底高139cm,致傷物應為縱行、寬度較小、質地較硬的鈍性物體。左側枕部見一規(guī)則弧形挫裂創(chuàng)(圖-2)、創(chuàng)緣欠整齊,深達顱腔,弧長約5.5cm、直徑約4.8cm、弧高約2cm,距足底130cm,致傷物應為弧形或圓形,大小、寬度與創(chuàng)相當的鈍性物體。兩處創(chuàng)口位于頭顱后側同一平面,間距為9cm,同一面的兩致傷物之間定然存在一定的間距。大型車掛車右前龍門架角見一鐵板,鐵板具有縱行棱邊,距地面141cm。下方見一緊繩器螺栓,前端呈空心圓形狀、直徑約4.9cm,厚度為0.5cm,距地面130cm。兩部之間的間距為10cm(圖-3)。經比對分析,掛車右前龍門架角兩處部件、人體頂枕部左后側兩創(chuàng)口與距地面高度及相互之間的間距基本相符,形狀、大小、厚度與創(chuàng)口的形狀大小基本一致。分析事故發(fā)生時,車輛與人體同向移動,車輛右前側龍門架兩部件撞擊作用于人體頂枕部可形成頂枕部損傷,致傷物為車輛右側龍門架前角。
僅通過致傷方式和致傷物的初步推斷確定碰撞點便確定嫌疑車為肇事車,直接依據不充分,難以證明該車與死者發(fā)生接觸碰撞。因此需要找出更客觀的證據,但嫌疑車事后連續(xù)幾天路上作業(yè),遺留的人體組織部位已被雨水、灰塵等浸泡和覆蓋,肉眼不能檢見。鑒定人并未因此放棄尋找證據,用生物物證棉簽對推斷的致傷物(鐵板及緊繩器螺栓)進行反復擦拭,進行生物物證提取,最終通過DNA檢驗結果顯示擦拭物與死者肋軟骨DNA分型相同,充分證實嫌疑車掛車左前龍門架角鐵板及螺栓與死者頭部發(fā)生碰撞,并在致傷物上遺留人體組織,進一步加強了致傷物推斷的準確性。因此,死者頂枕部損傷系車輛與死者同向移動,右側龍門架前角鐵板及緊繩器螺碰撞死者頂枕部所形成,充分認定嫌疑車為該起交通事故的肇事車輛(后經委托方反饋,在證據面前,駕駛員對此次肇事行為予以承認)。
四、總結
本案中,若僅通過致傷方式與致傷物推斷便確定肇事車,鑒定結論不科學、不客觀。未推斷出可能碰撞部位(致傷物),直接在車身上尋找生物物證,工作量大,且可能忽略和遺漏,導致無法確定或錯過認定。因此,針對逃逸或肇事者否認的交通事故,可通過對涉案者人體損傷、車輛痕跡、法醫(yī)生物物證等綜合檢驗,從事故發(fā)生時人、車間的碰撞形態(tài)、成傷方向,人體損傷部位的高度、形態(tài)特征,以及涉案車輛接觸部位的高度、形態(tài)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涉案人員的致傷方式與致傷物。初步推斷出致傷物后,提取致傷物上生物檢材,通過法醫(yī)物證DNA檢驗,與死者人體組織進行同一認定,兩者相結合、相符印證。進一步加強致傷物推斷的準確性,增強證據力度,最終認定涉案車輛及人員。為案件偵破、檢察起訴、審判定罪提供必不可少的關鍵證據。
[參考文獻]
[1]劉玲,任洪亮,劉希余.頭部鈍器損傷致傷物及致傷方式4例分析[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6,13(2):155-157.
[2]郭琥,高建勛.對比創(chuàng)口和刺器量度推斷致傷物2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1(1):54-55.
[3]吳東,李晨霞.額部孔狀骨折致傷物推斷1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5,30(5):535.
[4]王躍進,于云輝,董慶.損傷形成機制分析及致傷物推斷1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3,28(S1):22.
[5]鄒冬華,陳憶九,陳建國,劉寧國.致傷方式推斷在道路交通事故再現研究及責任認定中的作用[J].中國司法鑒定,2007(4):11-15.
[6]廖勤,裴樹田.淺析DNA檢驗技術在交通肇事中的作用[J].科技風,2009(7):55-56.
[7]謝先奇.DNA檢驗技術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應用[J].廣東公安科技,2011(102):23-24.
[8]楊電,劉超.一起交通事故逃逸案的DNA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2,17(S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