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甄言
11月17日,有網(wǎng)民爆料稱在深圳舉辦的一次展會上,一臺名叫“小胖”的機器人突然打砸展臺玻璃,造成一名參觀者受傷。隨后“機器人在沒有指令的前提下打砸傷人”的消息在網(wǎng)上熱傳。11月18日,展會發(fā)布通報,此事系操作不當,誤將“前進鍵”當成“后退鍵”,導致一臺機器人撞向展臺玻璃,玻璃碎裂并劃傷一名現(xiàn)場觀眾。18日傍晚深圳公安也在官方微博上對部分不負責任的報道進行了譴責。(11月19日《北京青年報》)
“機器人砸傷人”,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恐怖的新聞。這意味著機器人失控,人類精心研究出來的機器人有可能構成社會危害。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然而,事實上不是這么一回事。所謂“機器人砸傷人”,只不過是展商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發(fā)錯了指令,機器人才闖了禍。這與新聞報道“機器人砸傷人”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必驚慌。
“機器人砸傷人”成了“假新聞”,再次敲響了媒體報道的嚴肅性、專業(yè)性警鐘。新聞報道的受眾面比較廣,且代表“權威聲音”,必須對報道的新聞和事實負責,不能道聽途說,不認真核實,不能歪曲事實、捏造事實,制造轟動效應,更不能加入“標題黨”行列,炮制駭人聽聞的新聞標題,制造“眼球效應”。這是媒體記者應的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
網(wǎng)絡時代,由于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要想吸引讀者點擊,一條好的標題的確十分重要。然而,制作好標題也要守住職業(yè)底線、道德底線,既尊重事實不歪曲事實,又把好新聞制作得“好看”“得體”一些,是一種技術和水平體現(xiàn),可是不能為了點擊率、收視率等逾越媒體職業(yè)紅線,滑入“標題黨”泥潭。新聞傳播是一種責任,不能人為制造混亂,引起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