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路/FAN Lu
從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2002-2016)看當代中國的5類建筑探索:一種操作性呈現(xiàn)
范路/FAN Lu
本文通過對WA中國建筑獎2002-2016年8屆86個獲獎作品的評論和操作性呈現(xiàn),淺析了當代中國的5類建筑探索,并總結了每類探索內部的多元設計策略。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操作性呈現(xiàn),建筑探索,多元設計策略
WA中國建筑獎(WAACA,以下簡稱為WA獎)由清華大學世界建筑雜志社于2002年設立,每兩年評審一次。該獎以關注建筑基本問題為立場,堅持評價體系的獨立性、學術性和國際化,經(jīng)多年積累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建筑獎項之一。[1]該獎鼓勵結合國情并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建成作品,既促進了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也向世界推廣了當代中國的優(yōu)秀建筑作品。
2014年,為了順應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日益多元化的現(xiàn)實,第7屆WA獎擴充了獎項設置,并明確了各類獎項的不同價值訴求。[2]然而在獎項擴充的現(xiàn)象背后,WA獎對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的呈現(xiàn)卻是一以貫之的。一方面,前6屆WA獎雖然只有一類獎項,但在重視建筑基本問題的大方向下,它強調在中國當代環(huán)境、經(jīng)濟、技術和文化多元條件下的建筑探索。另一方面,從第7屆開始獎項雖然分為6類——建筑成就獎、設計實驗獎、社會公平獎、技術進步獎、城市貢獻獎和居住貢獻獎。但無論哪類獎項,評價標準都注重以建筑學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設計來解決問題。這實際上是以更精細化的方式回應“關注基本問題”。因此,本文將所有WA獎作品當作一個整體看待,通過對2002-2016年8屆86個獲獎作品的評論和操作性呈現(xiàn),淺析了當代中國的5類建筑探索,并總結了每類探索內部的多元設計策略。
如果說WA獎反映了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的某種面貌,那么對歷屆獲獎作品的操作性呈現(xiàn)則讓這種面貌更加清晰。在此,操作性呈現(xiàn)(operative presentation)既是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一種分析方式。它不是對獲獎年份、獎項等級、建筑類型、建造地點等客觀信息的梳理,而是以每個項目的主要設計特色為標準,進行分類觀察。建筑是綜合性的工程藝術作品,其主要設計特色有時比較鮮明,有時則相對模糊。所以判定建筑的主要設計特色,是一項帶有主觀性的工作,也算是一種立場鮮明的評論。本文對8屆86個獲獎作品的特色判斷,是依據(jù)其設計說明和評委評語而總結歸納得到。這便是操作性的第一層體現(xiàn)。
第二層操作性涉及了86個作品的大類劃分。2014年第7屆WA獎擴充為6大類,而2016年第8屆對評獎標準進行了完善。這便成為本文分類呈現(xiàn)的重要依據(jù)。在近兩屆的6類獎項中,建筑成就獎旨在獎勵“經(jīng)過時間磨礪、彰顯長久價值”的項目,1)側重時間維度。而設計實驗、社會公平、技術進步、城市貢獻和居住貢獻獎則是在同一時段內對不同學術方向的考察。因此,本文以第8屆后5類獎項的評選標準為依據(jù)進行分類。而前6屆的所有獲獎作品和后兩屆的建筑成就獎作品,則按照其主要設計特色的判定,歸位到這5類當中(表1)。而在每一大類中,文章進一步對它們進行了設計策略的梳理,這便是第三層級的操作性呈現(xiàn)。
表1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分類統(tǒng)計(2002-2016年,單位:項)
在歷屆WA獎項目的統(tǒng)計中,設計實驗類作品的數(shù)量最多(表2)。這充分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建筑界對建筑學核心知識的重視和研究。按照WA獎的評選標準,此類作品“在理念或實踐層面卓有成效地展開了探索”。2)在筆者看來,“理念”是核心概念。正是對抽象理念的重視,讓建筑師超越了表面現(xiàn)象和局部糾纏,能以某種概括能力來面對現(xiàn)實問題,進而提出整體性的詩意解答。而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便是具有范式和原型意識。
此類作品是以現(xiàn)代主義語言體系為基礎,在溝通抽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中探索建筑秩序。具體說來,這又分為3種方向5個子類。第一個方向便是介入環(huán)境的當代建筑表達(圖1)。它們以抽象的建筑語言介入最普遍的環(huán)境。它們使用的語言最接近正統(tǒng)的現(xiàn)代主義,面對周圍環(huán)境的方式也非常抽象化、幾何化。這一子類在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中最為普遍,想要有所突破也最為困難。而建筑師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探索,必須對自主性問題和現(xiàn)代建筑范式有強烈的自覺意識。
與之相對,另外兩個方向的探索則更多求助于他者。先要提到的是追求抽象歷史原型的方向,包括以現(xiàn)代語言詮釋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圖2)和當代精神性空間塑造(圖3)。在這兩個子類中,無論是追求中國傳統(tǒng)空間序列、形式意境,還是表達宗教信仰、生死感悟,東西方的經(jīng)典建筑原型為這類探索提供了重要啟發(fā)。而這些作品從歷史文化的抽象概念出發(fā),走向了審美的精神世界。第3種方向則包括新地域主義建筑(圖4)和改造中探索新秩序(圖5)。在這兩個子類中,外部環(huán)境提供了特色鮮明的建筑要素,也把設計起點拉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如同畢加索從非洲原始藝術中為立體主義吸取營養(yǎng)一樣,此方向的探索在利用外部資源的同時,也需要努力擺脫它們的束縛。
城市化是現(xiàn)代性的重要體現(xiàn)。而不斷涌現(xiàn)的城市問題也成為激發(fā)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在WA獎項目中,城市貢獻類作品的數(shù)量占有較大比重也就不足為奇了(表3)。該類作品“積極有力地介入了城市環(huán)境和城市生活”,3)而落實在物質層面最重要的乃是營造公共空間。根據(jù)項目要求和地段特性,這便產(chǎn)生了4個子類的設計策略。
第一子類的項目多在城市邊緣空地或新區(qū),大尺度城市肌理和較少的周邊參照則是它們的設計條件。而現(xiàn)代主義風格因簡潔明快的形象和高效快速的建造方式,成為此類作品的主要特征(圖6)。它們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布、活動策劃和視廊組織,而層次豐富的外部空間劃分和細膩變化的界面處理,則營造出生動豐富的城市體驗。與前者相對,另一類項目則處在傳統(tǒng)城鎮(zhèn)環(huán)境中。它們尊重地域文化,延續(xù)傳統(tǒng)空間肌理,使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完美交融(圖7)。這類項目不僅整合了空間,也對社會結構與生活模式進行了重組和再造。
第三子類項目的處境介于前兩類之間。它們的場地及周邊環(huán)境既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是結構完整、特色明確的街區(qū),而是殘破的城市碎片或過載的混亂社區(qū)。此類項目通過挖掘城市特色、梳理有價值的建筑元素,設計塑造新的城市肌理與生活(圖8)。而在最后一個子類的項目中,由于種種原因,建筑無法形成大規(guī)模的外部空間。于是,它們轉向內部操作,以“自我犧牲”的方式,讓內部共享空間延續(xù)外部城市空間的邏輯。而建筑外部形象的處理也充分考慮城市設計原則,呈現(xiàn)出融入城市整體的姿態(tài)(圖9)。
相較于建筑物體,WA獎中的社會公平類作品更關注建成環(huán)境中的人。此時,建筑使用者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包括了與建筑相關的各類人群,尤其是常常被忽視的“社會弱勢群體”。這促使了空間資源被更多人、更公平、更廣泛地利用。4)觀察WA獎分類項目統(tǒng)計就會發(fā)現(xiàn),此類作品的總數(shù)最少,且僅在2010年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而自2014年單獨設立獎項后,獲獎作品才明顯增多。這說明第7屆獎項擴容極大促進了中國建筑在這方面的探索(表4)。
細分下來,此大類又可分為社區(qū)生活激發(fā)、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激活和特殊人群關注3個子類。首先,社區(qū)生活激活側重不同社區(qū)、族群、文化背景的使用者對同一空間的共享,通過活動策劃與建筑設計激發(fā)社區(qū)活力(圖10)。第二子類則通過產(chǎn)業(yè)策劃和建筑設計的結合,讓當?shù)卮迕窀嗟貐⑴c建造和經(jīng)營,既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環(huán)境,又探索建設發(fā)展新模式(圖11)。最后一個子類則是踐行人文關懷的充分體現(xiàn)。此類項目針對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特征,更精細化地關注生活過程,讓使用者更有尊嚴地活動或更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圖12)。
1 歌華營地體驗中心(2012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2 中國書院博物館(2016WA中國建筑獎建筑成就獎,佳作獎)
3 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2002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4 尼洋河景區(qū)游客接待站(2010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5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08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6 北京望京科技園二期工程(2004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7 康巴藝術中心(2014WA中國建筑獎城市貢獻獎,優(yōu)勝獎)
8 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保護性改造工程(2014WA中國建筑獎建筑成就獎,優(yōu)勝獎)
9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4WA中國建筑獎城市貢獻獎,佳作獎)
10 福建下石村橋上書屋(2010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11 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2014WA中國建筑獎社會公平獎,優(yōu)勝獎)
12 前門西河沿街小螞蟻皮影劇場(2016WA中國建筑獎社會公平獎,佳作獎)
13 921地震博物館(2006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14 鳳凰中心(2014WA中國建筑獎技術進步獎,優(yōu)勝獎)
15 青浦新城區(qū)夏雨幼兒園(2006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16 東方花園(2008WA中國建筑獎,佳作獎)
17 退臺方院(2014WA中國建筑獎居住貢獻獎,優(yōu)勝獎)
18 四季:一所房子(2012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圖片來源:所有圖片均由世界建筑雜志社提供)
技術進步對于建筑創(chuàng)新的促進是不言自明的。WA獎技術進步類項目數(shù)在2010年后的逐漸增多,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技術在奧運會、世博會之后明顯提升(表5)。而從設計策略的角度看,此類又分為以結構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表達與整體性建造兩個子類。結構保證建筑能站立起來,是建筑技術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建筑技術進步常常與結構創(chuàng)新相聯(lián)系。不過此子類項目側重的是建筑學和設計意義上的結構創(chuàng)新。結構構件和構造節(jié)點的探索,還必須結合空間、形式、功能等多方面的表達,形成充滿表現(xiàn)力的結構整體,創(chuàng)造詩意的空間體驗(圖13)。另一方面,隨著工業(yè)化不斷發(fā)展和日常生活中科技運用日益增多,當代建筑越來越成為多種技術支持的復雜系統(tǒng)。這就指向了另一類技術突破——整體性建造(圖14)。整體性建造不僅體現(xiàn)在復雜形體的現(xiàn)實建造,也存在于聲、光、熱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還有助于智能化、信息化系統(tǒng)的集成。而整體性不僅帶來了建造效率的提升,更反映了設計思維的特質——綜合性再現(xiàn)。
住宅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建筑類型之一。在現(xiàn)當代建筑史中,許多建筑探索和創(chuàng)新都是從居住和住宅研究開始的。而在WA獎項目統(tǒng)計中,居住貢獻類的分布相對比較平均,5)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表6)。而從居住模式與居住環(huán)境的角度看,6)此類項目又可分為4個子類。居住單元是住宅的核心,所以第一子類的探索便是重新界定居住單元(圖15)。單元內部的生活被重新構想,進而引發(fā)單元形態(tài)和整體組織上的變化。而這類探索在各種不同的實驗性住宅項目中都能看到。第二子類一般采用常規(guī)的居住單元模式。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以單元體的獨特造型與靈活組織,形成充滿變化的內部交往空間和生動的外部形象(圖16)。第三子類側重關注公共居住環(huán)境,通過形體組織塑造豐富的社區(qū)公共空間,形成強烈的社區(qū)感,并促進社區(qū)與外部環(huán)境的積極聯(lián)系(圖17)。最后一個子類多為低層獨戶住宅。內庭院的營造不僅帶來舒適的內部小氣候,還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內部空間體驗,更傳承了傳統(tǒng)合院住宅的生活理想(圖18)。
在善于“分類貼標簽”的理論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看來,對正在發(fā)生的復雜建筑現(xiàn)象進行分類,是一項“總讓人難以滿意但又十分必須”的工作。[3]詹氏的觀點同樣適用于本文。本文嘗試把所有WA獎作品當作一個數(shù)據(jù)庫,用窮舉的笨辦法來呈現(xiàn)建筑學知識。但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充滿了主觀性。對86個獲獎項目來說,從主要設計特色的判定,到5大類建筑探索的分類,再到大類內部的設計策略總結,每一步都伴隨著筆者的“操作性”。因此,本文不是對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狀況的權威解讀,而只提供一種暫時性的描述。86個項目的分類及設計特色評論,都放在了附表中。這既為大家提供參考,也歡迎大家進行批評?!?/p>
注釋
1)參見2016WA中國建筑獎·WA建筑成就獎的評選標準。
2)參見2016WA中國建筑獎·WA設計實驗獎的評選標準。
3)參見2016WA中國建筑獎·WA城市貢獻獎的評選標準。
4)參見2016WA中國建筑獎·WA社會公平獎的評選標準。
5)幼兒園建筑因其居住單元的主導地位,也被歸入此類。
6)參見2016WA中國建筑獎·WA居住貢獻獎的評選標準。
[1] 范路,王路. 關注建筑基本問題的評獎——“WA中國建筑獎”創(chuàng)立人王路訪談[J]. 世界建筑,2015 (03): 28-31.
[2] 張利. 2014WA中國建筑獎:緣起與觀察[J]. 世界建筑,2015 (03): 18-20.
[3] Charles Jencks. The Volcano and the Tablet. In: Charles Jencks and Karl Kropf (editors). 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2nd Edition [M]. London: Wiley-Academy Press, 2006: 5.
[4] 支文軍,鄧小驊. WA建筑獎與中國當代建筑的發(fā)展[J]. 世界建筑,2015 (03): 40-44.
[5] 2016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17 (03).
[6] 2014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15 (03).
[7] 2012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12 (12).
[8] 2010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10 (10).
[9] 2008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09 (02).
[10] 2006WA中國建筑獎專輯. 世界建筑,2007 (02).
[11]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2002-2006(展板電子文件). [12] 2002 WA中國建筑獎[M]. 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A Brief Analysis of 5 Categories of Explo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Design: An Operative Presentation of Winning Projects of WAACA 2002-2016
By criticizing and making an operative presentation of 86 winning projects of WA Awards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2002-2016, this article launches a study of 5 Categories of Explo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ummarizes the multiple design strategies in each category.
Winning Projects of WAACA, operative presentation, exploration in architecture design, multiple design strategies
表2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信息(2002-2016年)——設計實驗類:在理念或實踐層面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實驗性探索。
表3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信息(2002-2016年)——城市貢獻類:以積極有力的介入對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活做出了突出貢獻。
表4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信息(2002-2016年)——社會公平類:通過建筑手段推進社會公平、踐行人文關懷。
表5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信息(2002-2016年)——技術進步類:專注于以創(chuàng)造性的技術手段解決現(xiàn)實問題。
表6 WA中國建筑獎獲獎作品信息(2002-2016年)——居住貢獻類:在居住模式與居住環(huán)境等領域提供了卓越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