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偉(溫州市中醫(yī)院,浙江溫州325000)
·杏苑一枝·
補中益氣湯合封髓丹治療口腔潰瘍驗案2則
鄭偉偉
(溫州市中醫(yī)院,浙江溫州325000)
口腔潰瘍;補中益氣湯;封髓丹;驗案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專為陰火而設,李東垣認為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創(chuàng)立益氣升陽法治療陰火。封髓丹出自清代醫(yī)家鄭欽安的《醫(yī)理真?zhèn)鳌?,由黃柏,砂仁,甘草組成,鄭欽安認為,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甘草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黃柏之苦和之甘,苦甘能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能化陽,陰陽化合,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慢性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以口腔黏膜反復潰瘍伴疼痛為主要表現,中醫(yī)稱為“口瘡”、“口疳”。目前中醫(yī)對口腔潰瘍的認識仍停在“火熱熾盛”上,用藥基本是清熱瀉火,日久戕伐胃氣,致使口腔潰瘍經久難愈,病程漫長,病人痛苦,病情頑固,治療不易。筆者在臨床上觀察到對于這類病人予以補中益氣湯合封髓丹加減治療,療效較好,多年頑疾一朝得解,堪稱神奇。今舉驗案2則,以說明之:
[例1]蘇某,女,62歲,2016年10月7日初診。患者口腔潰瘍持續(xù)7年余,此起彼伏,嚴重時每日新發(fā)5-7個,影響進食,歷經中西藥物治療不效,長期口服維生素B組等藥物,舌暗淡苔薄,脈沉。處方:生黃芪15 g,生白術15 g,黨參15 g,升麻15 g,柴胡10 g,當歸9 g,甘草10 g,黃柏10 g,砂仁10 g。5劑,水煎服,隨訪告知口腔潰瘍已愈,至今未發(fā)。
按:本案患者口腔潰瘍持續(xù)發(fā)作,考慮為脾胃元氣不足,谷氣下流,腎間陰火上沖,乘其土位,用甘溫之劑補中,升其陽氣,加入少量苦寒之藥,使火氣伏藏,元氣充足,陰火斂降。
[例2]王某,男,45歲,2016年8月初診。患者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多年,反復難愈,喜食熱食,冷食后易出現胃脘部不適,甚至牽及后背,二便尚調,舌暗紅苔薄脈沉遲。處方:生黃芪15 g,生白術15 g,黨參15 g,升麻10 g,柴胡10 g,當歸6 g,炙甘草10 g,黃柏10 g,砂仁10 g。5劑,水煎服,潰瘍愈合,后原方再服5劑,隨訪未發(fā)。
按:本案患屬脾胃虛寒,升降失司,濁陰上犯化火,故上方升陽補土,斂降陰火。
依筆者經驗,對于脾胃伏寒或濕,平素勞累或進食辛辣刺激后出現“上火”的患者,皆可選擇補中益氣湯合封髓丹加減應用,脾胃寒濕,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陰火上炎,補中益氣湯升清陽,結合封髓丹斂陰火,可升陽補土,恢復脾胃生機。
R285.6
B
1000-338X(2017)01-0067-01
2017-01-16
鄭偉偉(1982—),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脾胃病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