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坤+阮國良+楊曼綺+程時來+羅鳴鐘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摘 要:本文詳細介紹了寬體金線蛭人工繁殖過程中的技術要領,為批量生產其苗種提供參考,促進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寬體金線蛭;繁殖;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73
寬體金線蛭俗稱螞蟥,性平、味咸苦,體內含有多種藥用成分,具有通經、消腫之功效,主治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由于寬體金線蛭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市場需求日益增長,但近年來由于野生水蛭自然生活環(huán)境被嚴重破壞,加上人們無節(jié)制的捕捉,自然資源嚴重缺乏,1984 年已被列入動物保護國際紅皮書,水蛭的供需矛盾逐漸變大,使水蛭成為世界性的緊俏中藥材之一。
人工養(yǎng)殖技術已有大量研究,但相關繁養(yǎng)殖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與人工繁殖孵化技術相關的研究報導很少。筆者從事寬體金線蛭研究,對寬體金線蛭自然發(fā)育規(guī)律和生長習性認真觀察總結,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為了較好推廣養(yǎng)殖水蛭技術,提高養(yǎng)殖戶收入,現將繁殖技術總結如下,供養(yǎng)殖戶學習。
1 基礎設施建設
繁殖場分為產卵床和孵化箱2部分,應建造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無污染遠離化工廠和高速公路的地方。產卵床為長方形的水泥池,大小為1m×2m×1m,以若干個小單元組成一個整體。池上應搭建棚子,防止陽光直射和雨水淋濕。孵化箱為普通泡沫箱,規(guī)格為0.4m×0.5m×0.3m,放入未做產卵用的產卵池中,箱子四周應開若干小孔,增加孵化箱的透氣性。繁殖基質為普通菜園土,應在前一年冬季采取備用,經過低溫和暴曬,殺滅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使用前應曬干,粉碎,60目過篩。
2 種蛭投放
寬體金線蛭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交配時頭端方向相反,雄孔正好對著對方的雌孔,但僅其中1條受精。交配后約1個月開始產繭,卵從雌孔產出,落在繭壁和身體之間的空腔內,并向繭中分泌一種蛋白液,身體逐漸向后方退出,整個產繭過程約半個小時。卵繭在泥土中數小時后,繭壁變硬,壁外的泡沫風干,壁破裂,只留下蜂窩狀的保護層。
投放時間:在湖北地區(qū),種蛭投放時間為3月下旬—4月上旬。若過早,由于天氣極不穩(wěn)定,晝夜溫差大,極易導致種蛭大量死亡;若過晚,則錯過水蛭產卵期。
種蛭選擇:應選擇健壯粗大,活潑好動,用手觸之即迅速縮成一團的2a以上的成蛭為種蛭,個體重量為25g以上,這樣的水蛭在繁殖過程中死亡率低,產繭量和繭質量大,生產效益高。
3 繁殖管理
種蛭投入產繭床時,土壤濕度應保持在60%~70%,這樣的土壤濕度有利于種蛭鉆進土壤中產繭。濕度太低,不利于水蛭鉆入土壤中;濕度太高,又不利于種蛭在特定土壤深度下產卵。在種蛭投入產繭床5~8h后,應維持土壤濕度在50%~60%。水蛭繁殖的最適宜溫度為25℃左右,在生產上,可以通過在土壤表面覆蓋稻草等材料以提高和保持土壤溫度。在水蛭產繭過程中必須保持周圍安靜,否則會影響其繁殖,造成空繭現象。種蛭移到產繭床20d后,選擇在晴天挖繭,如不及時挖出會影響卵繭的孵化,導致減產。卵繭挖出后,應及時放入孵化箱孵化。卵繭孵化最適宜的土壤濕度為30%~40%,每個箱內鋪上2 層卵繭,覆蓋順序從下到上依次為土壤→卵繭→土壤→卵繭→土壤,構成夾心結構。箱內的土壤為細土,底層土壤厚度為3cm左右,中間層土和頂層土壤厚度為1cm左右,剛好完全覆蓋住卵繭。每層放卵繭0.4 kg,卵繭挨個排放,卵繭之間的空隙用土填滿。孵化期間細心觀察孵化情況,如細土濕度變小,應及時噴霧以保持濕度。大概15d左右,一部分幼苗孵出,此時加大土壤濕度,讓幼苗有足夠的水分。再過5d左右,幼苗基本上都會孵出,然后將其放入精養(yǎng)池精養(yǎng)。
4 幼蛭飼養(yǎng)
剛孵出的幼蛭,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水溫宜保持在22~28℃,幼水蛭孵出后2~3d內主要靠卵黃囊維持營養(yǎng),3d后開始取食。人工投喂水蚤和幼螺等餌料效果較好。幼蛭生長迅速,經1個月飼養(yǎng)后,即可轉入大池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