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虹
語文教學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潛力;同時又要注重語文這一學科中蘊含的無比豐富的美學因素,寓美于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氛圍,深入挖掘教材,通過對美的事物的具體感知,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和理解美。這樣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不僅掌握了知識、得到了快樂、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而且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他們健全、高尚的人格,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禮贊生活,從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一、語文教學中各類文體中的美
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生動、形象的??v觀初中語文教材,幾乎每一篇課文都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啟迪。
如記敘文中張弛變化、波瀾發(fā)展的內(nèi)容,構成一種搖曳多姿的情節(jié)美;栩栩如生的美好人物形象給人精神上的熏染、行為上的效法……
議論文中古今中外,先賢圣哲那些催人奮進、啟人心智的言行無不給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青少年以思想上的啟迪、行為上的鞭策;文中論據(jù)和論點的有機契合、水乳交融、相互映襯,無不給人以一種和諧美……
詩歌是人類真情的袒露,它以獨到的神韻、優(yōu)美的意境、含蓄洗練的語言、和諧悅耳的節(jié)奏,無不給人以美的陶醉。即使是被學生認為單調枯燥的說明文,也蘊含很多美學因素。如縫合嚴密的結構、自然巧妙的過渡、精練準確的語言,這也無不給人以美感。
二、讓學生發(fā)現(xiàn)蘊含在課文中的美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蘊含在課文中的美,并能感受、認識和理解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美的因素,不斷地創(chuàng)設氛圍,通過對美的事物的具體感知,使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在學習初中第三冊第十三課《斑羚飛渡》,這篇課文細膩地記敘了斑羚陷入絕境時求生、自救的全過程。
在教學時,我先有感情地范讀全文,在朗讀中我把自己體驗到的情感通過音調、表情、手勢等不斷地傳遞給學生,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jīng)被課文的迂回曲折情節(jié)所吸引,深深地沉浸在美的境界中。就在師生感情達成共鳴時,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有關描述斑羚飛渡畫面的段落,然后反復地朗讀,品味文中美的地方。
在這以情感人的境界中,學生都能有感而發(fā),有情可抒,即使平時較內(nèi)向的學生也都能積極地參與發(fā)言。
有的說語言美。如作者用了“跑”“躍”“跳”“勾”“躥躍”等一連串準確的動詞,描寫了斑羚飛渡的過程;又如作者運用很多比喻句,“……像踏在一塊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薄啊袢剂弦演斔屯炅说幕鸺龤垰?,自動脫離宇宙飛船……”等等,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斑羚飛渡的場景,使讀者如親臨其境,深深地感受到飛渡那驚心動魄場面的悲壯美。
有的說精神美。老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心甘情愿地作為跳板,使年輕斑羚能順利地在空中進行第二次起跳,飛躍山澗、飛越死亡,而自己卻墜入深淵,這是一種催人淚下的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
學生們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并為之感動。正是在這種沁人肺腑的感情激越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他們的同情心,激發(fā)他們熱愛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惡現(xiàn)象。
又如在學習第四冊第一課《蘇州園林》這一說明文時,我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蘇州園林的亭臺軒榭,假山池沼等景色。列夫·托爾斯泰曾說:“藝術能在任何人身上產(chǎn)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真的,學生在清晰、鮮明、真實可感的情景中,仿佛暢游其中,他們的思維空間已從狹小的教室進入到充滿詩情畫意的大自然中去,并能形象地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和藝術美。
學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審美時空里,這時再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剛剛我們是觀賞了課件中的蘇州園林,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中的蘇州園林,看看這如詩如畫的藝術世界,作者葉圣陶是怎樣地用文字語言如實地介紹出來的?
學生在這種優(yōu)美動人的教學氛圍之下,求知欲特別強烈,他們都能主動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認真閱讀課文,積極地回答問題,抱著享受的態(tài)度,輕松愉悅地掌握了說明文的知識。
如語言特點,準確精練、生動形象又講究分寸?!俺卣哟蠖嘁没钏薄疤K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其中的“大多”“極少”就用得很有分寸,既不夸大也不縮小,如實科學。“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古老的藤蘿枝干盤曲嶙峋”等等,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賞心悅目地表現(xiàn)出景物的形象。
如說明順序,非常清晰、很有條理。作者根據(jù)說明對象的特點采用了邏輯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大處到小處分項地介紹出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如說明方法,多種多樣、綜合運用。為了使說明的事物易被讀者理解,作者恰當?shù)剡\用了摹狀貌、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方法。
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藝術美,而且更感嘆這篇說明文的語言美、結構美和客觀真實的科學美,同時又認識到我國有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厚底蘊的民族文明……在這么優(yōu)美的情趣之中,高尚的愛國情操會潤物無聲地潛入學生的心脾,使他們在審美享受中獲得思想的啟迪。
三、語文課堂中實施美育的教學效果
不斷地教學實踐證明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科學實驗也證明了,人的大腦右半球主司思維,左半球主司抽象思維,科學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主要靠抽象思維。但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形象思維的能力增強,有助于抽象思維;反之亦然。
其次,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既要注重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又要注重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創(chuàng)設優(yōu)美動人的教學氛圍,寓理于情、寓教于樂,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審美愉悅中主動輕松地學習。
第三,能塑造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提升做人的品位,提高做人的境界。郭沫若曾提倡:“要用藝術的精神來美化我們的內(nèi)在生活……要養(yǎng)成一個美的靈魂?!睂W生通過感受語文中的美,從而得到熏陶,受到教育,促使身心健康向上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用美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使他們感到生活是無限豐富的海洋,這樣他們會更加熱愛生活、禮贊生活,從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