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是我們莊上人,屬馬,大我一歲。在我們那村上年齡相仿的人中,我們相處得最好,時間也最長。因為從入學(xué)那天起到高中畢業(yè),我們一直在一塊兒。即使不在一個班時,那也一定在同一年級。
陽城家住河?xùn)|,我家住河西。在那長了幾棵杏樹的渠里,只住有他一家。沒玩伴,加上地方又背,到冬季時,小晌午太陽才慢騰騰移進院子,所以,我們都小的時候,他一大早吃過飯,就趴在我家炕沿邊,等我吃過飯好一起玩兒。
冬天的時候,為防穿溝風(fēng)凍著耳朵,陽城總戴著沒帽舌頭的棉帽,緊緊綰了帽耳,只留兩只眼睛。我家上頭是村上住人最多的大院,有七八戶人家,老生就住在大院。他比我們大得多,我們念一二年級時,他已經(jīng)初中在讀。老生一見陽城,總愛酸溜溜地編排他。因為陽城那帽子少只舌頭,光楚楚很是好笑。那老生見了陽城,總說他“倆耳耷拉,膿角子不干”。
陽城用杏核一樣的眼打量著老生,既不生氣,也不還口。有一種討人喜歡的皮實性格。
陽城和我處得久,他有什么奢好與習(xí)慣,我最清楚,即便是自己不注意的舉止言談。陽城有個習(xí)慣的舉動,就是把口水啐到手心,倆手合一處搓開了,再用一只手沿嘴邊一轉(zhuǎn)。我和他開玩笑,仿著他那樣時,他總是訕訕地笑。一直到入了花甲之年,還是那個習(xí)慣。
陽城的父親,那個橫肉滿臉、胡子拉碴的男人。年輕時販過棉花,也搟過氈。后來當土匪混不下去,又去當絞把掏碳的人。給人的感覺,陰冷且殘忍。誰家小孩都不去陽城家玩,因為大家都怕他爹。
那個時候,生活普遍困難,陽城家更是,吃了這頓,不知下頓在哪兒。因為廝混得久了,開口就沒了為難。他常常在我買文具、掏出四毛錢時,伸出手來說:“哥們兒,救補上我兩個?!币坏┌l(fā)現(xiàn)我拿了只梨或沙果,他又手展得長長的,說:“哥們兒,忘了窮人啦?”每遇這種時候,我都分他一半,無論錢或物。雖然,我那幾毛是刨藥材或打高粱稈席子,父親分給我的。
我做了民教以后,他還在村上種地。他孩子六個,五女一男,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有一點很值得人稱贊,那就是再苦再累,他沒放棄一個孩子的念書。為了那些孩子,他如以前一樣舍臉下氣,求張告李。自種的西瓜,每個老同學(xué)家,送一包。自產(chǎn)的白菜,每個老朋友家扛去一袋。大家清楚他那困難,沒一個肯白吃他東西。很多時候,吃他一點,比買來的更貴,但大家愿意吃虧。
好在他那一幫兒女,個個爭氣,沒一個考不上大學(xué)的?,F(xiàn)在,工作了五個,只剩一個讀書的。勤快的陽城,依然閑不住,給市里一家單位看大門。
我今年見著陽城時,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現(xiàn)在還到處求人么?不能給娃娃們丟臉,也不該那樣了。”
他紅了下臉,趕緊解釋說:“不了,早不那樣了。”
作者簡介:蔡志杰,筆名半坡,陜北子長人,退休教師。有作品發(fā)表于《延安文學(xué)》《延安日報》《九頭鳥》《東方文學(xué)》《詩中國》《中國草根作家》《中國老年作家》等刊物。散文《茶中人生》獲“官家老茶杯”全國文學(xué)大賽散文類佳作獎。
(責任編輯 武原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