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鵬,李艷彥,李志強
(1.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山西太原030013)
《傷寒論》太陽病篇姜之應用
郭亞鵬1,李艷彥1,李志強2
(1.山西中醫(yī)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山西太原030013)
Application of ginger in Taiyang syndrome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史和文獻是中醫(yī)藥學發(fā)展進程中永遠都敞開的一扇“視窗”,透過這扇視窗望去,看到那許多曾經(jīng)發(fā)生的和記錄下來的,就像在一個拂曉的晨間看到凝結(jié)在生命葉片上的露珠,于是,我們深深地凝思文化和科技傳承的意義和價值,并在整理和二次研究過程中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姜既有藥用價值,也有食用價值,古今醫(yī)家愛姜之人頗多,醫(yī)圣張仲景尤其對姜情有獨鐘,而且在姜的應用及配伍方面甚是精妙。通過總結(jié)《傷寒論》太陽病篇涉及姜的條文,分析姜在太陽病篇的不同應用,歸納姜的功效及配伍特點,探究其在《傷寒論》中的運用和配伍規(guī)律,以供學者參考。
姜;傷寒論;太陽病
古代醫(yī)家張仲景尤愛用姜,《傷寒論》共有398條條文,使用姜的條文數(shù)達214條,其中姜在太陽病篇應用頻率甚多?!秱摗诽柌∶}證并治共有條文163條,計55方,其中涉及使用姜(含干姜、生姜)的條文達95條,占條文數(shù)的58%;含姜方劑33首,占方劑數(shù)的60%。惲鐵樵云“凡研究藥物,當從《傷寒論》方藥入手”,下面是筆者對于仲景在太陽病中巧用姜的幾點認識。
1.1 解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
太陽中風證共有條文22條,涉及生姜的條文達19條,可見生姜在太陽中風證中應用的重要性。生姜在太陽中風證中主要起到解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在太陽中風證中有關桂枝湯的條文11條,方中生姜與桂枝配伍,生姜辛溫止嘔,桂枝辛溫解表,二藥藥性相協(xié)以調(diào)衛(wèi);生姜與大棗相伍,因“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12條),營陰不能內(nèi)守則衛(wèi)陽不能外固,生姜辛、微溫,大棗甘、微溫,二者與甘草配伍辛甘化陽、酸甘化陰,營衛(wèi)同調(diào),以鼓舞胃氣,發(fā)揮守營陰和固衛(wèi)陽的作用。
1.2 宣散水氣,亦可利水
仲景每遇蓄水之證,常用生姜治療,療效顯著。生姜外可散表邪,內(nèi)可溫化水飲,宣散水氣,亦可利水,所以生姜在治療水飲病癥中運用頗多。以茯苓甘草湯(73條)、真武湯(82條)為例,這兩條同為太陽病的變證,茯苓甘草湯證乃太陽病發(fā)汗后,損傷胃中陽氣,胃失腐熟之權(quán),以致水停中焦。方中桂枝、甘草扶陽,生姜、茯苓泄水。真武湯證乃太陽病發(fā)汗后陽虛水泛,方中生姜為佐藥,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shù)宣散水濕。
1.3 溫通心陽,宣陽化陰
《傷寒論》中“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7條),此為心之氣血失養(yǎng),陰陽不調(diào)。方中除補益心之氣血外,用生姜與桂枝相伍,二者辛溫之性相協(xié),可助血脈之運行。桂枝去芍藥湯(21條)證為太陽病誤下導致表證不解兼胸陽不振而見脈促、胸滿,方中桂枝與生姜相配,具有宣通陽氣而解表之功。
1.4 理氣建中,降逆止嘔
生姜乃嘔家圣藥,仲景在《傷寒論》每遇“嘔者”常配生姜來止嘔,如33條“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方中生姜與半夏配伍,是止嘔的常用組合。66條“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腹脹滿乃發(fā)汗后陽氣外泄,脾虛濕阻氣滯所致。方中生姜與半夏二藥行氣散結(jié)、降逆和胃,其用量為半斤,以加強降逆之力。梔子生姜豉湯(76條)方中生姜止嘔,其用量為五兩。
1.5 和暢中焦,利氣血化生
桂枝新加湯(62條)由桂枝湯加芍藥、生姜和人參組成,本方生姜的用量為四兩,主治太陽病發(fā)汗太過致營氣不足身疼痛。本證既由發(fā)汗太過所致,卻還要加重生姜的用量,可見在此生姜的主要作用不是發(fā)汗解表,而是助陽調(diào)衛(wèi),和暢中焦,助氣血化生之力,扶正以祛邪。
2.1 溫中復陽,回陽救逆
梔子干姜湯(80條)用于治療傷寒竣下后脾胃陽氣受損而見身熱不去、微煩,該方由干姜、梔子組成,干姜行溫中之功。除此之外,仲景每遇回陽救逆之時,必附子、干姜同用,附子祛外寒,干姜溫內(nèi)寒,并固守中焦,以防陽氣之浮越。如傷寒“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61條)用干姜附子湯,該方由干姜、附子組成,藥力迅猛直入以急救回陽。再如茯苓四逆湯治療傷寒汗下后見陰陽俱虛而“病仍不解,煩躁者”(69條),亦為干姜、附子同用以回陽救逆。
2.2 溫里散寒,辛甘化陽
《傷寒論》中干姜常與甘草配伍應用,取其辛甘化陽之意,最有代表性的是甘草干姜湯(29條),此證乃陰陽兩虛之人感受外邪誤用桂枝湯發(fā)汗致陰陽更虛。陽生則陰長,故先投甘草干姜湯先復其陽。方中甘草甘平,益氣和中;干姜辛熱,溫中復陽。二者相合,辛甘化陽,可復中焦陽氣。此外甘草甘平之性還可緩干姜辛熱,使溫里散寒而不峻烈。
2.3 調(diào)和脾胃,溫中止嘔
以半夏瀉心湯證(149條)、黃連湯證(173條)為例,二證病機均為脾胃寒熱錯雜、升降失司,半夏瀉心湯證中黃連、黃芩苦降,干姜、半夏辛散,寒溫共用以降火散寒;黃連湯中苦寒的黃連與辛溫的干姜、半夏并用,辛開苦降,調(diào)整氣機升降。干姜辛熱,有溫胃升清之性;半夏辛溫,有溫胃降逆之功。二藥相合,溫胃辛散之力相協(xié),升降之功相輔,達到調(diào)和脾胃、恢復中焦升降的作用。
2.4 溫化水飲,散寒宣肺
《傷寒論》小青龍湯(40條)主治太陽傷寒兼水飲內(nèi)停,方中干姜辛熱,細辛辛溫,二藥相伍,大辛大熱,散寒宣肺,化痰滌飲,方中干姜用量為三兩,在太陽病篇用量最大。
太陽病篇生姜瀉心湯(157條)是唯一一條生姜、干姜同用的條文。生姜與干姜味辛性溫(熱),歸肺、脾、心經(jīng),功可溫肺或溫中,為散寒(扶陽)之要藥[1]。生姜長于辛散,走而不守;干姜則辛溫大熱,守而不走[2]。此方中生姜、干姜獨有辛熱之性,重用生姜,協(xié)同少量干姜,意在溫胃而宣散水氣,降逆止嘔。姜夏相配,增強和胃降逆、化飲消痞之功。
綜上所述,《傷寒論》太陽病篇姜的應用非常廣泛,生姜與桂枝配伍外可解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內(nèi)可溫通心陽、宣陽化陰,單用生姜可宣利水氣。干姜回陽救逆與附子配伍辛甘化陽,干姜與甘草相配可溫里散寒,干姜與半夏為伍用于溫中止嘔,干姜與細辛配伍溫化水飲、散寒宣肺。見中陽不足、水飲不化,生姜、干姜同用可溫陽以散水。此外,生干二姜是辛熱之品,陰虛和陽熱之證應酌情配伍應用。
[1]崔文臣,徐日方.《傷寒論》運用生姜與干姜探析[J].國醫(yī)論壇,2014,29(4):1-2.
[2]張丹,劉靜.淺析《傷寒論》對姜的應用[J].北方醫(yī)學,2013,10(4):109.
(編輯:梁葆朱)
R222.25
A
1671-0258(2017)02-0001-02
郭亞鵬,研究生E-mail:2597861458@qq.com
李艷彥,博士,教授,E-mail:liyy1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