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彪,秦 雷,喬曉春,沈 艷(.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蚌埠一院影像中心;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安微 蚌埠 33000)
煙霧病(moyamoya病)又稱自發(fā)性基底動脈環(huán)閉塞癥,是一種以雙側頸內(nèi)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大腦中動脈起始部動脈內(nèi)膜緩慢增厚,管腔逐漸狹窄以至閉塞,腦底穿通動脈代償性擴張為特征的疾病[1]。煙霧病呈階梯性進展,預后不佳,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其的金標準[2],但由于有創(chuàng)檢查、價格高,存在一定的風險;磁共振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腦組織微循環(huán)狀況,能夠較好地評價煙霧病手術前后的腦功能[3],但是其空間分辨率有限,而且不能更好地顯示側枝循環(huán)。近年來CT血管造影(CTA)技術愈加成熟,能更好地顯示煙霧病的血管改變及側枝循環(huán),結合臨床資料基本能明確診斷煙霧病。筆者對20例煙霧病患者行CTA及DSA檢測,對二者在煙霧病診斷中的價值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選擇2015—2016年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蚌埠一院收治的20例煙霧病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齡30~77歲,平均(50±13)歲,臨床表現(xiàn):不明原因頭痛(部分急性發(fā)作)3例、言語不清伴有口角歪斜2例、一過性意識障礙1例、肢體活動障礙及偏癱10例、失語和精神障礙4例。
1)CTA檢測: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層螺旋CT掃描儀,GE ADW 4.4圖像后處理工作站?;颊哐雠P位,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下至顱頂水平。增強時從肘靜脈高壓注射對比劑350 mgI·mL-1的碘海醇/碘佛醇,采用15 mL小劑量團注實驗測得掃描延遲時間,然后注射50~ 55 mL,注射速度4.5~ 5.0 mL·s-1,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 kV,管電流350 mA,掃描速度為0.35 r· s-1,掃描層厚為0.625 mm,重建間隔0.625 mm,螺距0.984:1。采用曲面重建(CPR)、容積再現(xiàn)(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計算機后處理軟件進行血管三維重建處理,并結合原始橫斷位圖像進行圖像分析。2)DSA檢測:采用GE公司的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儀。對患者行局部麻醉,經(jīng)由股動脈穿刺入路,以豬尾巴導管和(或)單彎導管常規(guī)行主動脈弓、左右頸內(nèi)、外動脈及左右椎動脈造影,對比劑為碘佛醇(320 mgI·mL-1),攝片體位主動脈弓為斜位,椎基底動脈為湯氏位和側位,其余血管一般為后前位和側位,部分血管重疊者加照斜位,對可疑血管行3D-DSA檢查。
經(jīng)影像中心兩位副主任以上診斷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閱片,以取得一致意見為準,描述CTA征象及DSA造影圖像,內(nèi)容包括血管狹窄、閉塞部位,側枝血管網(wǎng)形成及代償情況。根據(jù)Strother等[4]提出的改良Suzuki分級標準進行分級:0級為無血管異常;1級為頸內(nèi)動脈末端輕到中度狹窄,不伴或僅有少量的煙霧狀增生血管;2級為頸內(nèi)動脈末端重度狹窄且可累及大腦前、中動脈,伴明顯增生的血管網(wǎng);3級為大腦前、中動脈閉塞,伴明顯增生的血管網(wǎng);4級為頸外動脈代償開始形成;5級為大腦前、中動脈閉塞,不伴或僅出現(xiàn)少許增生的血管網(wǎng)。
CT平掃所示腦梗死13例(包含1例合并動脈瘤),腦梗死伴腦室出血1例,腦出血1例,腦積水1例,無明顯異常4例。頭頸CTA血管重建后顯示,9例雙側頸內(nèi)動脈末端、兩側大腦前動脈及中動脈起始處閉塞(封四圖1A—C);1例左側頸內(nèi)動脈末端、左側大腦前動脈及中動脈起始處閉塞;1例右側頸內(nèi)動脈末端及右側大腦中動脈起始處閉塞;5例雙側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近段閉塞(封四圖2A—C);4例雙側大腦中動脈閉塞。Suzuki分級2級3例、3級14例、4級2例、5級1例。
DSA能清晰顯示顱底異常血管網(wǎng),并可見廣泛的側支循環(huán)及代償增粗的動脈血管而形成異常血管網(wǎng)。DSA造影示, 9例兩側頸內(nèi)動脈交通段閉塞、兩側大腦前動脈及大腦后動脈閉塞(封四圖3A—B);5例兩側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近段閉塞或重度狹窄(封四圖4A—B);4例兩側大腦中動脈閉塞;1例右側頸內(nèi)動脈虹吸段及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1例左側頸內(nèi)動脈末端、左側大腦前動脈及中動脈起始處重度狹窄。均可見頸內(nèi)動脈分叉處狹窄的程度、煙霧狀血管形成以及顱外血管向顱內(nèi)代償?shù)那闆r。Suzuki分級2級4例、3級13例、4級2例、5級1例。
煙霧病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主要病理改變是頸內(nèi)動脈內(nèi)膜彈力纖維增生,使頸內(nèi)動脈末端管腔逐漸重度狹窄,最終發(fā)生閉塞。血管內(nèi)膜的病變多發(fā)生在頸內(nèi)動脈的末端,大腦前及大腦中動脈的起始段,偶爾波及到大腦前和大腦中動脈主干以及頸外動脈,乃至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目前煙霧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有學者[5-6]認為煙霧病的發(fā)生可能與遺傳、免疫相關基因及蛋白等有一定的關系。
本組患者Suzuki分級2級及3級較多,形成了較多的異常血管網(wǎng)。根據(jù)DSA或CTA表現(xiàn)符合頸內(nèi)動脈末端及大腦前、中動脈起始段進行性狹窄和(或)閉塞,形成異常的增生血管網(wǎng),病變?yōu)殡p側性。同時要排除以下疾?。簞用}粥樣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腦膜炎、腦腫瘤、唐氏綜合征、腦外傷、放射線頭部照射和甲亢等,可能的煙霧病,即兒童或成人的單側病變也需排除。
煙霧病是一個慢性腦缺血的過程,部分患者代償情況良好腦內(nèi)無明顯異常,部分患者代償較差出現(xiàn)腦梗塞、腦出血等,由于代償后形成的異常血管網(wǎng),容易形成微小動脈瘤,動脈瘤破裂形成腦出血,本組患者頭顱CT平掃出現(xiàn)腦梗死13例(包含1例合并動脈瘤),腦梗死伴腦室出血1例,腦出血1例,腦積水1例,無明顯異常4例。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腦動脈粥樣硬化加重,出現(xiàn)腦出血及腦梗死明顯增多,部分患者腦梗死合并腦出血,預后情況較差。頭頸CTA造影后采用曲面重建(CPR)、容積再現(xiàn)(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計算機后處理軟件進行血管三維重建處理,可以多角度、立體清晰顯示頸內(nèi)動脈末端及大腦前、中動脈狹窄和(或)閉塞情況,以及腦底形成的異常增生血管網(wǎng),利于診斷煙霧?。桓鶕?jù)其側枝循環(huán)血管的建立,了解其代償情況,結合頭顱平掃斷層圖像,利于臨床癥狀的評估及分析;同時可以觀察頸外動脈分支如顳淺動脈的情況,利于術前分析顱內(nèi)、外動脈。通過三維血管后重建,可以清晰顯示異常血管網(wǎng)出現(xiàn)動脈瘤的情況,對于分析一些反復腦出血(腦室出血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DSA造影可以清晰看到頸內(nèi)動脈分叉處狹窄的程度、煙霧狀血管形成以及顱外血管向顱內(nèi)代償?shù)那闆r,但是不能分析腦實質病灶的情況。雖然DSA是診斷煙霧病的金標準,能明確血管病變部位、性質及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及代償情況,但它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價格高,會出現(xiàn)一定并發(fā)癥,而CTA檢查可作為煙霧病首選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尤其適用于兒童檢查,對于篩查及復查較為方便,對于急危重患者較為實用。本組患者通過頭頸CTA與DSA對比檢查分析,煙霧病的血管狹窄程度或閉塞情況基本一致,并可觀察顱內(nèi)、顱外動脈代償及側枝循環(huán)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準確的影像診斷依據(jù)。
綜上所述,CTA技術愈加成熟,能更好地顯示煙霧病的血管改變,結合臨床資料基本能明確診斷
煙霧病。CTA利于兒童檢查,對篩查及復查煙霧病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能明顯減少放射劑量的照射,提倡低劑量檢查利于患者。
[1] Xian P,Duan L.The progr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moyamoya disease nearly 30 years[J].Chin J Cerebrovasc Dis,2012,9(2):96-98.
[2] Horie N,Morkawa M,Morofuji Y, et al.Denovoivy sign indicates postoperative hyperperfusion in moyamoya disease[J].Stroke,2014,45:1488-1491.
[3] Tarasów E,Kulakowska A, Lukasie Wicz A, et al.Moyamoya disease:Diagnostic imaging[J].Pol J Radiol,2011,76(1):73-79.
[4] Strother M K,Anderson M D,Singer R J, et al,Cerebrovascular collaterals correlate with desease severity in adult North American patients with moyamoya disease[J].Am J Neuroradiol,2014,35:1318-1324.
[5] 楊麗麗,白玉海,崔志堂.家族性煙霧病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19):3534-3536.
[6] 申偉,李勁松,李偉,等.免疫相關蛋白在煙霧病患者因腦膜血管壁中表達[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10(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