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健 樸春浩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150036)
腸易激綜合征(i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患。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激烈,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已被公認為一類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心身疾病,可以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其中腹瀉型(IBS-D)占60%以上?,F(xiàn)代醫(yī)學治療上多采用對癥處理調(diào)節(jié)菌群等為主,缺乏特效藥物與方法,中醫(yī)藥辨證論治治療本病優(yōu)勢明顯。筆者2016年12月—2017年9月采用烏梅丸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0例,臨床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共觀察60例,觀察病例為2016年12月—2017年9月本院患者,
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4.75±11.08歲;病程(26.12±4.68)個月;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45.37±11.67歲;病程(24.92±5.24)個月;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27~55歲;(3)依從性好,能按時按量服藥;(4)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胃腸器質(zhì)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
在治療期間和對治愈病例隨訪期間囑患者注意飲食調(diào)理,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戒煙戒酒,以易消化食物為宜;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對IBS-D的正確認知,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避免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情緒。
對照組:服用黃連素片,3次/d,每次4片,早、中、晚餐前半小時服,654-2片10mg,腹痛時服用。
治療組:采用烏梅丸加減:烏梅15g,細辛3g,干姜10g,附子6g,黃連6g,當歸10g,川椒10g,桂枝10g,黨參15g,黃柏6g,陳皮6g,白芍15g,防風10g,白術(shù)10g,補骨脂15g;以久瀉不止者加五味子6g,五倍子6g;小腹冷痛者加肉豆蔻15g,吳茱萸10g(由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提供)。服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ml,早晚分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6周后進行療效判斷。
中醫(yī)癥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寒熱錯雜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如下:治愈:腹痛、腹瀉癥狀消失,停藥觀察1月無復發(fā);顯效:腹痛、腹瀉癥狀基本消失或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有效:腹痛、腹瀉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
有效率=(治愈+好轉(zhuǎn))/n×100%
對治愈的病理隨訪6月,若出現(xiàn)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并符合IBS-D羅馬Ⅲ診斷標準視為復發(fā),并進行記錄。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χ2)檢驗。已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有效率治療組96.66%,對照組90.00%,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臨床療效比較
經(jīng)過6周治療,治療組腹痛、腹瀉評分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只有腹瀉癥狀有所減輕(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比較(x-±S)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癥(IBS-D)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一個亞型,以腹痛、腹脹、腹瀉為主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患。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誘因有:情緒緊張、環(huán)境改變、精神異常(抑郁、焦慮)、食物過敏以及腸道感染后等。隨著社會結(jié)構(gòu)的改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生活起居缺乏規(guī)律,飲食失節(jié),精神緊張,使本病的發(fā)病率在逐漸增高。國外的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IBS患者58%合并焦慮,62%合并抑郁,以女性為多[2]。本病根據(jù)臨床特點,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瀉便秘交替型,臨床上以腹瀉型居多。
中醫(yī)學認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可屬于“泄瀉”“腹痛”“郁證”等范疇,由于本病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久病必虛,故病多由臟腑虛弱和七情不和等導致。其病位在胃腸,與肝、脾等密切相關(guān),臨床多見肝脾不和,脾腎兩虛,虛實夾雜,寒熱夾雜的表現(xiàn),故《景岳全書·泄瀉》曰:“凡遇怒氣變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fā),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睉n思惱怒,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肝脾不調(diào),升降失常,不通則痛;氣機郁滯,致大腸傳導失司,糟粕內(nèi)停日久化熱,肝郁脾虛日久,傷及脾陽則致脾胃虛寒,寒熱錯雜于中焦胃腸則寒熱清濁不分,痛瀉諸證悉出.肝乘脾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混雜而下則為溏瀉.本病雖病位在腸,但卻與肝、脾有關(guān).肝為將軍之官,木性條達而惡抑郁,易為情志所傷,一旦情志不暢,則氣機怫郁,肝失疏泄,木旺克土,脾失運化,寒熱清濁不分而發(fā)為本?。纱丝梢妼τ诒静〉闹委煈愿?、脾為主。首先,肝屬木,脾屬土,五行中即有“木克土”的關(guān)系。其次,肝主疏泄,調(diào)暢一身氣機;脾胃為氣機之樞紐,脾宜升,胃宜降,升降相合則受納、運化功能正常。再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3]。所以肝脾之間關(guān)系密切,二者相輔相成,脾胃氣機的正常運化功能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脾之間既有“木克土”的關(guān)系,亦有“土得木則達”的關(guān)系。正如《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故肝脾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有研究認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機體心理應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肝是機體調(diào)節(jié)心理應激反應的核心。
《傷寒論·厥陰病脈證》指出:“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睘趺吠枇?jīng)辨證中入厥陰經(jīng)、太陰經(jīng)等,故筆者運用烏梅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方中烏梅酸澀,具有澀腸止瀉之效;黃連、黃柏苦寒,能清熱燥濕止??;細辛、蜀椒、附子、干姜、桂枝為溫熱之品,可溫中祛寒,溫腎暖脾而助運,適用于虛寒之腹痛腹瀉;人參、當歸可益氣補血而扶正氣。本方酸甘辛苦,寒熱并調(diào),集大寒大熱之藥于一方,具有溫中補虛,清熱燥濕止痢之功,故能有效治療正氣虛弱,寒熱錯雜之久瀉、久痢?,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烏梅丸可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控制炎癥、修復損害胃腸黏膜等,方中黃連、黃柏、烏梅可明顯抑制幽門螺桿菌;桂枝、附子、干姜、當歸、人參可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烏梅及其制劑在體外對大腸埃氏桿菌及變形桿菌、傷寒桿菌、霍亂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而且對蒼須癬菌等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4]。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在臨床上病情虛實夾雜,很難運用單一的治則治法治療本病。故筆者寒熱共用,運用烏梅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并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辨證隨癥加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對治愈病例進行隨訪,觀察臨床遠期療效,發(fā)現(xiàn)在復發(fā)率方面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治療組,是一個經(jīng)濟、有效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
[1] 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45.
[2] 劉謙民,齊欣,郭全平,等.腸易激綜合征與性格關(guān)系的探討[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3,42(9):602-604
[3] 吳成勝,蘇良.從肝脾論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探微[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28(1):25-26.
[4] 高振糰,王蘭.烏梅丸的現(xiàn)代研究及其劑型改革的思路與探討[J].陜西中醫(yī),2006,17(7):8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