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付建紅,范驕驕,陳曉冬(西昌學院文化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西昌615013)
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中的實驗研究
——以大涼山彝區(qū)為例
張永華,付建紅,范驕驕,陳曉冬
(西昌學院文化傳媒與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西昌615013)
運用自然實驗法,即在自然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書信見面情境,以角色書信的心理干預為自變量,以特困兒童心理問題的改善為因變量.探索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中的效能,發(fā)現(xiàn)被試在接受角色書信療法后MHT值及各因子有差異性變化,且部分因子有極其顯著性差異.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中具有心理干預的應用價值.
角色書信療法;特困兒童;實驗研究
大涼山彝區(qū)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境內,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qū),由于在上世紀90年代初毒品和艾滋的侵入,致使許多家庭破滅,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孤兒和缺乏生活來源的兒童,該類兒童被一度稱為“失依兒童”,為了保護其身心健康和加快社會救助政府稱之為特困兒童.2012年7月28日《涼山日報》公布的特困兒童人數(shù)已達19072人.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在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以寄宿制方式生活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大涼山特困兒童是一批特殊的社會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為了破解特困兒童心理問題的困境和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課題組就特困兒童在大涼山開展了角色書信療法的實驗研究.
角色書信療法是日本心理學家春口德雄于20世紀80年代初,基于完形療法和交互作用分析理論所創(chuàng)立的,是針對“問題人群”且行之有效的臨床心理咨詢治療法,角色書信療法中書信往復的形式是以角色理論為理論背景的.角色理論即按照人們所處的地位、身份以及人們對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等去解釋人的行為并揭示其中規(guī)律的理論.[1]角色理論核心是角色,包括角色扮演(role playing)、角色沖突、角色轉換等.“角色書信療法”受角色扮演的啟發(fā),但所采用的角色扮演并不簡單地指扮演某一社會角色,還具有角色轉換、體會親密他人的感受、體驗雙方角色關系的作用,即通過書信的角色交換達到個體自我洞察的目的.[2]
根據(jù)敘事心理矯治的理論,角色書信療法對于個體內部問題的傾訴及宣泄能夠驅使問題的外化,從而實現(xiàn)心理干預.“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和推手”,孩子只有在健全的家庭中,不斷地與父母發(fā)生有情感的“交互作用”,其心理和行為才能逐漸走向成熟.然而在特困兒童身上很難有這種成熟,他們往往沒有父母或不能與其共同生活,得不到這種“交互作用”,只能在學校和他人的監(jiān)護人下生活,因此他們是自卑、焦慮、過敏、孤獨等不良心理的高發(fā)人群.本研究的角色書信療法就是借助大學生充當“哥哥”“姐姐”的替代性角色與特困兒童之間的發(fā)生“交互作用”,在敘事的交流的過程中,求證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的心理轉化和行為矯治是中否具有具有效用.
2.1 研究對象
研究旨在探索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中的作用.我們以大涼山的特困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前期熟悉和充分自愿的基礎上,從3~6年級的特困兒童中篩選具有一定書信能力的個體作為總體,并隨機抽取男女各一半的50名兒童作為被試.
2.2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手冊(MHT)》作為工具,[3]為了適應特殊群體的研究,我們對量表中不適應特困兒童的問題進行了適當修改.該量表是我國目前最好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所有問題是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維度、效度量表九個維度構成,剔除效度量表后剩下的八個維度的總分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96.
本研究屬自然實驗法,即在自然狀態(tài)下由志愿者大學生替代哥哥、姐姐的親密角色,書寫有情感的500字左右的書信與特困兒童進行交流,大學生每半月必須寄出一封書信,半年單邊不少于十封,且內容必須適合兒童認知和情感發(fā)展的年齡特征,敘事內容一般為問候、鼓勵、答疑等.要求對方按時回信,且基于對方的敘述、疑惑、困境等給予心理支持和最大程度的幫助,目的在于疏通他們的不良情緒,使之建立自信、學會學習、學會自助等.在實施角色書信療法前后,分對被試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該實驗中自變量是有情感的角色書信刺激,因變量是角色書信刺激后特困兒童再次測試所獲得的MHT值及各因子得分,如果觀測到自變量引起刺激前后因變量的變化,那么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就存在著因果關系,說明角色書信療法對大涼山特困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有效用.
3.1 實驗前特困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特困兒童 MHT值的陽性檢出率為5.21%,此外有18.78%的被試者心理欠佳或有問題傾向,這一結論高于我們早期的調查和國內其他學者在孤兒群體中的研究結果.與此同時,在8因子中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的占83.11%.(見表1)
表1 實驗前特困兒童MHT值各因子陽性檢出率
從總體上看大涼山彝區(qū)特困兒童MHT值在性別上沒有差異,但在對人焦慮和過敏傾向上,女童的得分高于男童有差異性(P<0.05);在孤獨傾向上女童得分高于男童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沖動傾向方面男童得分明顯高于女童有極其顯著差異(P<0.001)(見表2).
表2 實驗前特困兒童MHT值的性別比較
注:*P<0.05 **P<0.01 ***P<0.001
3.2 實驗后特困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歷時半年的“一對一”角色書信往來,特困兒童 MHT值的陽性檢出率為3.88%,同時被試者心理欠佳或有問題傾向降至12.52%的,這一結論說明了角色書信療法在大涼山特困兒童心理改造中有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在8因子中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的占60.37%(見表3).
表3 實驗后特困兒童MHT值各因子陽性檢出率
通過半年的持續(xù)刺激,被試大涼山彝區(qū)特困兒童MHT值出現(xiàn)性別差異(P<0.05)男童普遍高于女童,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三因子上也有差異性(P<0.05),同樣是男童高于女童;在沖動傾向方面男童得分依舊明顯高于女童,有極其顯著差異(P<0.001)(見表4).
表4 實驗后特困兒童MHT值的性別比較
注:*P<0.05 **P<0.01 ***P<0.001
3.3 實驗前后的特困兒童MHT值的同性別比較
針對25名男童和25名女童實驗前后的8個因子的總分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角色書信療法對男童有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女童有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見表5).
表5 實驗前后特困兒童MHT值的同性別比較
注:*P<0.05 **P<0.01 ***P<0.001
4.1 實驗前特困兒童MHT值的總體情況及成因
實驗前特困兒童 MHT值的陽性檢出率為5.21%,同時有18.78%的被試者心理欠佳或有問題傾向,在8因子中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的占83.11%(見表1).調查發(fā)現(xiàn)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有:其一,貧困引來的毒品輸入和艾滋侵蝕,甚至身邊就有HIV的攜帶者.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難免擔心、害怕和焦慮.其二,特困兒童過早地失去父母的庇護,家庭親密接觸和親情交流長期缺失,家庭功能的缺失是任何旁人無法彌補,因此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對人敏感、產(chǎn)生焦慮.其三,大山里的教育教學質量低,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貧困.雖然他們的日常生活、教育衛(wèi)生有所保障,但學習效能感低、未來壓力大,自我評價過低導致了自我封閉或行為沖動.[4]
雖然特困兒童MHT值在性別上沒有差異,但在對人焦慮和過敏傾向上,女童的得分高于男童有差異性;在孤獨傾向上女童得分高于男童有顯著性差異;在沖動傾向方面男童得分明顯高于女童有極其顯著差異(見表2).這可能與彝族的婚嫁習俗以及性別角色期望有關,彝族娃娃親現(xiàn)象較為普遍,絕大多數(shù)女性在童年就已成為了未來丈夫的人,為了獲得未來家庭的肯定,所以不能大膽地與他人交往和勇敢地情緒情感,習慣自我壓抑和孤立.而男孩則自幼就有英雄崇拜的民族情結,有些沖動甚至被家支認可為仗義或勇敢.
4.2 實驗后MHT值的變化及原因
經(jīng)過角色書信療法刺激,特困兒童 MHT值的陽性檢出率降低了1.33%,同時被試者中的心理問題兒童降了6.26%,在8因子中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的也降了22.74%(見表3).結果表明角色書信療法對特困兒童心理干預有積極作用.分析其原因,基于完形療法和交互作用的特點,一方面大學生的有效角色書信刺激特困兒童,使其在獲得情感支撐與關愛需求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自我觀察和自我發(fā)現(xiàn),并逐漸在嘗試接納自我和有效利用環(huán)境資源中更加適應環(huán)境,因為自我能力的提升與環(huán)境的適應,本身就是一種療效.另一方面,未能察覺的問題或許通過書信中的角色扮演者提供的鼓勵和可行性建議,促使他們學會思考、學會責任、學會交往與自我保護.逐步使其從習慣的尋求外在支持中找到內在支撐,最終實現(xiàn)了“助人自助”.
4.3 實驗前后MHT值的同性別分析
針對男童和女童實驗前后的8個因子的總分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角色書信療法對男童有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女童有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見表5).以及試驗后特困兒童 MHT值出現(xiàn)的性別差異,以及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三因子上女童變化普遍優(yōu)于男童,尤其是在沖動傾向方面男童得分依舊明顯高于女童,有極其顯著差異(P<0.001)(見表4),這或許與該年齡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發(fā)展的性別差異性有關,與及時恰當?shù)慕巧珪鸥深A有關.
角色書信療法在特困兒童的心理干預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產(chǎn)生該結論的原因或許是角色書信療法能切中特困兒童的現(xiàn)實困境和心理需求;男童的顯著性差異和女童的特別顯著性差異,或許與該年齡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與情感發(fā)展的性別差異性及恰當?shù)慕巧深A有關.
“心理的現(xiàn)實即個體的直接現(xiàn)實”,每個人雖然生來就被置于不可選擇的境地,但他們仍然有選擇成為自己的自由,“自我實現(xiàn)”是馬斯洛關于每個人都有選擇成為最佳自我的發(fā)展機會.基于本研究的特定結果和特困兒童的成長需求,針對特困兒童的管理與教育,在“精準發(fā)展”的理念下,理應由高校團委和地方教育工委牽頭從下面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其一,為特困兒童“一助一”的心理發(fā)展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特困兒童的心理建構的開放性模式,即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育者為主體的封閉性、主導性、集體性等教育模式,為以特困兒童需求為中心的開放性、自主性、個體性等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等優(yōu)勢資源為社會服務,為特困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服務,同時促進大學生、研究生在“做中學”.
其二,為特困兒童“一助一”的心理發(fā)展建立平臺.在高校中篩選有愛心和溝通能力強的大學生、研究生,在有序管理的基礎上與特困兒童對接形成特定的互助模式,讓大學生以特殊的身份,定期為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寫信,并要求“弟弟”或“妹妹”,就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困難為主題按時回信,哥哥、姐姐需動用自己的智慧和資源盡最大努力幫助其解決問題.這樣既能為特困兒童提供親情缺失下的情感代償性補償,又能為其梳理自我、建立目標、提供幫助.
其三,為特困兒童“一助一”的心理發(fā)展拓展空間.一方面單一的角色書信交往的影響力往往是有限的,當角色書信到了一定階段后,理應為結對雙方提供見面機會,以加強彼此的信賴和責任.另一方面,大哥哥、大姐姐的書信能力和心理輔導能力是需要不斷提高的,故專業(yè)的心理評估和專題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既保障特困兒童心理建構的有效性和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又能促進在校的大學生、研究生的“助人自助”.
[1] (日)春口德雄.角色書信療法——一種針對“問題少年”的心理咨詢方法[M].孫 穎,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251.
[2] 林崇德.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沈陽: 沈陽出版社,1993:6.
[3] 周步成.心理健康測驗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12.
[4] 張雪霖.城市化前景下的農村新三代家庭結構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20-126.
[責任編輯 范 藻]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estitute Children” by Role Correspondence Therapy:A Case from Yi District in Liangshan
ZHANG Yonghua,FU Jianhong, FAN Jiaojiao,CHEN Xiaodong
(Culture Mediumand Education School of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Sichuan 615013, China)
Purpose: 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role correspondence therapy on destitute children. Method Natural experiment method, that is, in the state of nature, to create a meet situation by write letter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destitut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mprovement i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Results: The MHT value and the various factors had different changes after receiving the letter therap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e factors. Conclusions: Role correspondence therapy has application valu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destitute children.
role correspondence therapy; destitute children; experimental study
2016-10-17
四川省教育廳“涼山彝區(qū)特困兒童健康人格發(fā)展策略研究” (14SA0084)
張永華(1968—),男,四川德昌人.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民族問題與教育人格研究.
B849
A
1674-5248(2017)0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