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康+潘偉
【摘要】在網絡信息的沖擊下,群體極化現(xiàn)象頻有發(fā)生。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以及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會對影響其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造成大學生的網絡群體極化現(xiàn)象,從而影響到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本文從大學生、高校和社會的角度出發(fā),就大學生網絡群體極化現(xiàn)象提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極化;應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風險轉移,風險轉移后來被學者們稱為群體極化。美國哲學家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將群體極化解釋為: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會朝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和所處的成長階段,使其極易在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產生群體極化的現(xiàn)象。
一、群體極化的成因
1、社交網絡的普及
社交網絡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而且已成為一種獲取新聞等各種信息的重要途徑,是僅次于新聞客戶端的第二大渠道。社交網絡信息的編輯者可以是新聞從業(yè)人員,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信息傳播渠道是由信息發(fā)布者與廣大用戶組成的由點到片、由片到面的網狀結構,而廣大用戶在傳播中起到的作用更大。網絡關系的不斷強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直接溝通交流機會的逐漸減少。價值多元、良莠不齊的信息以一種極為分散的方式在大學生網民中廣泛傳播。
2、媒介素養(yǎng)較低
社會經驗的缺乏導致了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較低。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xiàn)出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辨別和利用信息是大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認知的關鍵,媒介信息是反映客觀事物或者對客觀事物的再加工,這就一定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網民對事物的認知。
3、從眾心理影響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順從多數(shù)人的行為方式,是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為了融入群體中獲得滿足感,網民往往會無意識地跟帖,這導致了多數(shù)網絡事件巨大點擊量的產生。很多大學生網民在尚未對事件進行仔細的判斷了解之前,盲目地聽從一些“知名人士”的觀點,最終導致對事件的壓倒性評判。
4、錯誤的輿論導向
大學生網民對信息的處理過度依賴于網絡輿論。然而,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不僅是呈現(xiàn)客觀世界,也有對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滋生了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無良媒體,單純追求事件的社會影響力,增加瀏覽量和點擊量,為迎合網民的心理,盲目地跟風報導,忽略事件本身的真實性。網絡媒體過分重視點擊量對網絡事件事態(tài)的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不具備新聞采編資質的商業(yè)門戶網站等新媒體只能對主流媒體的新聞進行轉載,在轉載過程中容易造成信息內容的缺失或出處的錯誤。
二、群體極化的影響
1、影響價值判斷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尚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無法對魚龍混雜的信息進行正確的篩選。網絡上自由化和多元化的言論勢必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大學生主動接收網絡信息,在不斷接受感興趣的同類信息中強化原有的觀點,這種選擇自由滋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意識,社會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不斷弱化,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2、易被鼓動利用
互聯(lián)網各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競爭的不斷加劇,催生了“不正當競爭”現(xiàn)象,網絡推手應運而生。網絡推手是指通過網絡媒介來策劃、實施并推動特定對象,使之產生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群體。大多數(shù)網絡推手演變成借助互聯(lián)網進行惡意炒作,通過發(fā)帖、或誹謗來操縱網絡輿論、扭曲事件真相,從而獲得較高的社會關注度。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境內外的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反動宣傳,制造網絡恐慌,歪曲事件真相,鼓吹民族分裂,把一般事件演繹成民族事件,動搖大學生的思想根基。大學生在政治上必須保持足夠清醒,才能免受惡勢力的蠱惑。
三、群體極化的糾正
1、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
大學生網民的行為體現(xiàn)了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加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就是要引導他們正確選擇和傳播網絡信息,慎重參與網絡活動,對傳播目的、手段進行質疑和分析。另外,要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宣傳科學的思想理論和向善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大學生優(yōu)質網民。大學生網民要學會用理性思維客觀地對事物和信息進行分析,特別是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不能隨意附和大眾或單憑自身喜歡來判斷,應當全面收集關于事件各個方面的信息,以批判性思維多了解多分析多判斷,提高對信息的甄別能力。理性思維能力是通過對知識的豐厚積累而形成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應涉獵各方面的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知識帶來的對人性和道德的深層次的認識,有助于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
2、培養(yǎng)網絡意見領袖
在人人都是信息傳播主體的復雜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應培養(yǎng)具有較強話語權的網絡意見領袖,作為信息傳播的核心,引導信息的傳播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主動學習并掌握自媒體工具,搶占輿論宣傳的陣地。網絡意見領袖隊伍可以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核心學生干部、貼吧吧主、論壇版主等組成,平時活躍于傳統(tǒng)網站和自媒體中,用積極向上的觀點引領網絡主旋律,發(fā)布正能量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正面引導。在遇到網絡突發(fā)事件時及時開展網絡輿情監(jiān)控,澄清事實真相,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避免事態(tài)激化擴大。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多數(shù)是以理論內容為重點,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仍需加強。網站可以運用時事新聞評論、社會熱點分析、優(yōu)秀故事展播、人物事跡介紹等形式,從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中進行挖掘,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進行針對性、滲透性教育,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提高媒介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
媒介從業(yè)人員要樹立正確的新聞道德觀念和新聞倫理精神,以真實、客觀、全面、公正、誠信的理性精神準確報導新聞。網絡媒體要對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清醒的認識,堅決抵制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迎合網絡輿論而夸大、歪曲甚至炮制新聞。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在新聞網站核發(fā)新聞記者證的通知》中明確,網站記者證頒發(fā)的范圍為“經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批準的且取得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一類資質并符合條件的新聞網站”。將新聞網站記者納入合法管理會使互聯(lián)網新聞的內容更加繁榮,新聞事實更加準確,采編過程更加規(guī)范。此舉將提高網站從業(yè)者素質和就業(yè)門檻,提高互聯(lián)網的采編質量。
4、落實傳播追責制度
在公民的網絡行為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都對公民的網絡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對利用網絡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予以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進行新聞采編的網站應有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頒發(fā)的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對于沒有許可證的商業(yè)門戶網站等二類資質網站進行嚴格管理,此類網站沒有采編權,文字只能轉載并且注明轉載出處,對違反規(guī)定的網站和個人應進行處罰。
【參考文獻】
[1] Stoner J A F.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volving Risk[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1.
[2] 凱斯·桑斯坦. 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 張 玲. 媒介素養(yǎng)教育—— 一個亟待研究與發(fā)展的領域[J]. 現(xiàn)代傳播, 2004(1).
[4] 黃文文. 新媒體事件中網民認知偏差現(xiàn)象研究[D]. 江西: 江西師范大學, 2014:62.
[5] 雷彥巧, 賈 鵬, 張麗萍. 輪自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優(yōu)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6(8):70.
[6] 盧翠榮, 李志遠, 孫冠嬰, 聶佳曼. 搭建網絡平臺,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素質教育, 2016(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