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為了生存或取得優(yōu)勢地位,許多物種都有同類相食的行為。然而,還存在著一種比同類相食更極端的行為——有些動物會吃掉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這種古怪的行為被稱為“自食”。
2007年,有人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中部的Tesso Nilo國家公園拍攝到了一只不幸的老虎,它的一只前爪不見了。很顯然,它是自己咬斷了被捕獸夾夾住的前爪。盡管看起來很極端,但這些行為對動物而言很符合邏輯,因為失去肢體遠比失去生命好得多。不過,有些動物吃掉自己身體的原因似乎就沒那么符合常理了。
海鞘
曾有科學家表示“海鞘有時會吃掉自己的大腦”。海鞘是一類結構較簡單的海洋動物,它們的生命初期是以游泳幼體的形式存在,看起來有點像蝌蚪。之后,每只幼體會附著在巖石或其他物體表面,從此不再移動。與陸地上的毛毛蟲類似,海鞘也會蛻變?yōu)橥耆灰粯拥男螒B(tài)。成體海鞘看起來像是一個小小的、凹凸不平的袋子,通過濾食周圍的海水存活。
“海鞘幼體只有基本的結構,包括沿著背部的結構簡單的神經(jīng)索,類似更高級動物的脊椎?!庇Q笊飬f(xié)會的約翰·畢紹普說,“在神經(jīng)索前方是一個神經(jīng)節(jié),又稱‘腦泡,以及用來感知光線和重力的器官,這些器官能幫助海鞘找到稱之為家的附著點?!?/p>
當海鞘長為成體時,許多結構就消失了?!耙坏└街晒?,成體就不再需要感覺器官和神經(jīng)索甚至尾巴,它會把這些都吸收掉,”畢紹普說,“腦泡會轉(zhuǎn)變成一種腦神經(jīng)節(jié),只負責幫助成體攝食。”
這么看來,海鞘的行為并不像聽起來的那么血腥——它們并沒有“吃”掉自己的大腦。相反,它們是對原來的器官進行回收利用,轉(zhuǎn)變成其他更有用的器官。
蛇類
還有一些動物以吃掉自己的尾巴著稱。一些捕食其他蛇類的蛇(如眼鏡王蛇和滑鼠蛇)有時會將自己的尾巴誤認為是其他蛇,從而“吃掉自己”。那么,真的有蛇會蠢到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晚餐嗎?
“大部分的蛇通過感知溫度尋找獵物,因此自己的尾巴很難吸引它們的注意力?!蹦习拇罄麃啿┪镳^的薩利·索思說,“但少數(shù)蛇類會利用‘尾部誘餌(快速地搖動尾巴)來吸引獵物。有些蛇只在興奮時才會這么做。蛇類的大腦很小,更多的是被動反應而不是主動識別,因此這種動作可能會吸引它們的眼球,并使它們想到‘獵物。”
與之類似,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詹姆斯·墨菲曾經(jīng)看到一條正在蛻皮的眼鏡王蛇開始吃蛻下來的蛇皮(還連在尾巴上)。這條蛇繼續(xù)吞食與蛇皮連著的尾巴,然后是身體,直到有人介入才停下來。
墨菲提出了一個觀點對此進行解釋:“來自自己身上的獵物氣味,特別是對于那些縮緊的蛇來說,很容易與正在吞食的獵物氣味混淆?!睋Q句話說,盡管蛇類確實會不時地吃掉自己,但它們似乎并不是有意這么做。
哺乳動物
那些與我們關系較近的動物是否有自食行為?
有人指出,哺乳動物常常會因為不同原因而吃掉自己的部分身體,比如有些動物母親(比如貓)會吃掉自己的胎盤。事實上,這種行為很普遍?!按蠖鄶?shù)有胎盤的哺乳動物會在分娩期間吃掉自己的胎盤或舔食羊水?!泵绹鞅贝髮W芬伯格醫(yī)學院的辛西婭·科伊爾說,“有幾種假說就這一行為可能對動物有利的原因進行了解釋,但大多無法在其他物種間得到支持?!?/p>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馬克·克里斯塔爾提出,吃胎盤的行為可能對剛剛分娩的動物有緩解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