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運光,史錫文,趙黎明,甘 強,栗超躍
(1.河南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與單純顳肌貼敷的療效分析①
常運光1,史錫文2,趙黎明2,甘 強2,栗超躍2
(1.河南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2.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煙霧病采取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與單純顳肌貼敷治療的療效。方法:選擇河南省人民醫(yī)院2014-08~2016-04接診的煙霧病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2組,各自20例,對照組單純實施顳肌貼敷治療,研究組則采取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術前、術后改良Rankin評分,并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85.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P<0.05);兩組患者術前改良Rankin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均有明顯下降(P<0.05),但研究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煙霧病患者采取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治療要明顯優(yōu)于單純顳肌貼敷,可更好地改善改良Rankin評分,提高療效,值得借鑒。
煙霧病;直接血管重建;顳肌貼敷;療效
煙霧病屬于比較少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表現(xiàn)有腦室內出血、癲癇發(fā)作、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1],病因與機制至今無確切統(tǒng)一定論。本病病理表現(xiàn)主要為雙側頸內動脈遠端與大腦前動脈等狹窄或閉塞,以及顱底煙霧樣血管形成[2]。隨著近幾年血管成像技術等無創(chuàng)技術逐漸成熟與完善,本病檢出率逐年上升。顳肌貼敷與血管重建在本病治療中應用較多,為了進一步比較煙霧病采取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與單純顳肌貼敷治療的療效,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針對接診的40例患者實施了對照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40例,全部為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接診的煙霧病患者,納入時間2014-08~2016-04。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確診符合煙霧病診斷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2組,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44.8±4.3)歲(22~63歲);病程(2.9±0.6)個月(20d~5個月)。研究組男8例、女12例;年齡(44.5±4.5)歲(21~61歲);病程(2.7±0.7)個月(22d~5個月)。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實施顳肌貼敷治療,研究組則采取直接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治療,措施如下:①直接血管重建術:即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術前檢查血管血液通暢與否(如圖1),以改良翼點作切口,并將顳淺動脈主干分離,從顳淺筋膜淺層和深層將皮瓣分開,一并翻起顳上線及以上骨膜與皮瓣;從顳上線1cm左右處形成額顳骨瓣,并將硬腦膜懸吊;找出腦膜中動脈主干與分支,看清走行后沿著兩側將硬腦膜剪開,以大腦中動脈角回支作為吻合受體血管,找到缺血區(qū)0.8mm以上血管作為受體動脈,游離顳淺動脈前支或后支后,穿過顳肌,以10-0線剪斷吻合8~10針;確認吻合口無滲血后,用超聲多普勒檢查吻合口暢通與否。②顳肌貼敷:沿著顳淺動脈走行作切口,將顳淺動脈分離后,從動脈兩側將淺筋膜切開并游離筋膜條,分離骨瓣后切開硬膜,于蛛網膜表面貼敷顳淺動脈,并將切口部分硬腦膜翻轉貼敷于蛛網膜,然后取部分捏筋膜對缺損硬腦膜進行修補,術后關閉切口。
圖1 術前血管檢查示意圖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術前、術后改良Rankin評分,并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4]
本研究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治療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不低于2/3可由血管重建替代;有效:治療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1/3~2/3可由血管重建替代;無效: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85.00%,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20,(%)]
注:與對照組相較,*P<0.05。
2.2 組間術前術后Rankin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改良Rankin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均有明顯下降(P<0.05),但研究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Rankin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相較,*P<0.05;與對照組相較,#P<0.05。
煙霧病盡管比較少見,但隨著近幾年造影技術不斷成熟,其檢出率有所升高,且不同年齡段臨床表現(xiàn)不同。研究指出,成人煙霧病患者約有50%以上表現(xiàn)以腦出血為主,而且高峰期在30~50歲[5]。通過對其發(fā)病原因進行研究后顯示煙霧病患者再出血發(fā)生主要和性別、高血壓病史、吸煙史等無關,而和年齡關系密切,其中46~55歲再出血發(fā)生率較高。此外,研究顯示煙霧狀血管擴張與增大及其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破裂等,都可能是煙霧病并發(fā)腦出血的重要因素,而且煙霧病腦出血多發(fā)部位往往和責任血管所處解剖部位密切相關,而缺乏腦實質支持及承受血流壓力也是造成煙霧病患者容易發(fā)生腦出血的原因[6]??梢?,煙霧病患者極易合并腦出血,從而加重臨床治療難度,影響預后,為此要盡早診斷與治療,及時改善腦出血癥狀。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針對接診的40例煙霧病患者進行對照研究,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單純采取顳肌貼敷治療,研究組則采取直接血管重建術加顳肌貼敷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與術后Rankin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直接血管重建術加顳肌貼敷治療煙霧病能取得比較良好的效果。血管重建術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流(如圖2),使得吻合血管暢通,大腦中動脈顯影清晰,降低顱腦血管阻力系數(shù),從而緩解異常血管壓力,提高頸外動脈系統(tǒng)皮層血液供應,減少脈絡膜前動脈擴張,達到治療的效果[7]。此外,結合顳肌貼敷術治療,可更好地完成血管重建,有效改善血流灌注,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筆者結合相關文獻及自身實踐經驗,認為在處理急性期出血性煙霧病時需中注意一些問題,因為急性期出血性患者其顱內
出血量超過30mL,患者病情嚴重,應及時采取手術清除血腫,緩解腦組織壓迫,而且要盡量以微創(chuàng)手術處理[8]。因為傳統(tǒng)大骨瓣開顱手術極易造成原有顱腦外動脈系統(tǒng)代償通路被切斷,使得側支循環(huán)的血管損傷加重,同時術中的牽拉及血液循環(huán)被阻斷后,都會造成腦組織循環(huán)平衡受損,使得術后低血壓與低血容量等風險增多。而直接血管重建術加顳肌貼敷治療,尤其是腦血管重建術后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流,減少腦內血管的阻力系數(shù),減輕異常血管壓力[9],提高頸外動脈皮層的血供,緩解脈絡膜前動脈等擴張,從而避免了再出血風險。
圖2 血管重建加顳肌貼敷術后吻合血管情況
綜上所述,煙霧病患者采取直接血管重建、顳肌貼敷治療都有一定效果,但若能聯(lián)合二者治療則要明顯優(yōu)于單純顳肌貼敷,可更好地改善改良Rankin評分,提高療效,值得借鑒。
[1]陳勁草,周平,歐一博,等.聯(lián)合血管重建術治療煙霧病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0):581-583
[2]江志賢,張晉寧,黃錦聰,等.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煙霧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1(3):685-686
[3]趙梓涵,高涵,楊福義,等.α-硫辛酸對兔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作用[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6,39(1):24-25,27
[4]李春芳,潘曉婷.間接血管重建治療煙霧病的手術配合[J].醫(yī)學信息,2016,29(16):139-140
[5]LinKS,TsaiCL,TsaiCH,etal.RetinalVascularTreeReconstructionWithAnatomicalRealism[J].IEEETransactionsonBiomedicalEngineering,2012,59(12):3337-3347
[6]ChoHayMun,Sang-HoonKim,YoungmeeJung,etal.Elastic,double-layeredpoly(1-lactide-co-8-caprolactone)scaffoldforlong-termvascularreconstruction[J].JournalofBioactiveandCompatiblePolymers,2013,28(3):233-246
[7]王維峰,宣兆博,楊福義,等.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防治[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5,38(4):22,24
[8]陳軍,李愛民,陳震,等.血管重建手術與保守治療出血型煙霧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18(12):1084-1087
[9]翟饒生,謝新輝,林紅霞,等.自體腘繩肌腱與同種異體脛前肌腱的單束和雙束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對比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3,36(3):64-66
常運光(1983~)男,河南商丘人,在讀碩士研究生。
栗超躍(1973~)男,河南南陽人,博士,副主任醫(yī)師。E-mail:344347411@qq.com。
R
B
1008-0104(2017)01-0157-02
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