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語文學習和高考備戰(zhàn)中,學生和教師在這一部分也傾注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在實際教學中,最終取得效果卻不盡人意。本文將對此進行具體詳細的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功利性的詩歌鑒賞教學。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從課本知識到考試練習,一直都接觸詩歌鑒賞,然而在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心中,所有一切的準備不過是為了更大程度地取得高考語文試卷上這類題目的高分。所以相應的詩歌鑒賞教學和學習便因為這個目標而具有功利性。在日常的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對于詩歌內涵的真正了解和把握,同時,做題技巧經(jīng)驗的一味傳輸也使得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雖然,很多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目時,能夠很快寫出貌似規(guī)范標準的答案,但都缺乏自己的思考,對于詩歌真正蘊含的思想和意境一知半解,一旦詩歌類型和題目問法稍有改變時,便無從下手。這樣急于求成、功利性的教學與詩歌鑒賞題目考查的初衷背道而馳。
2.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處理試卷中的詩歌鑒賞題目時,教師大都一味地修正和規(guī)范學生提出的的看法和觀點,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標準答案,獲得高分。整個流程一直都是老師在發(fā)揮主導作用,向學生傳授標準的解析和自己的見解,不注重學生自身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被外來的知識所壓抑,久而久之,學生便懶得去思考,進而逐漸喪失詩歌鑒賞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直提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這一點也應切實落實到日常的詩歌鑒賞教學之中。
3.局限于課堂的詩歌學習范圍。當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僅局限于課本和試卷上的內容,限制在課堂學習的時間里。一些教師為了能夠使學生獲得高分,通常會研究出題人的心理,然后再找類似的篇章供學生練習。雖然這樣能夠更快地掌握考試規(guī)律,但是,不可否認,這樣大大局限了學生認識詩歌了解詩歌的范圍,使得詩歌學習變成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讓學生失去了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更不會在課下自主地拿出時間來了解相關的知識,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而然地將閱讀品味詩歌只作為一種應付考試的任務和老師強加的作業(yè),而忽略了詩歌其中包含的美。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解決策略
1.教師正確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的熱情。日常的詩歌教學以課本為基準進行適當?shù)耐卣?,開闊學生詩歌學習的視野,針對學生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較為著重的探索,注重培養(yǎng)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同時,科學合理協(xié)調課程安排,輔以相應的練習和指導,及時修正學生在詩歌認識方面的誤區(qū)。但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否決學生的答案,重視其中存在的合理性,以便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認識,靈活地應對考試。
2.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jù)絕對的主導地位,從詩歌的了解閱讀到詩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一直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詩歌的講解和觀念的灌輸,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自我思想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的熱情,應嘗試做出有效的轉變。比如,在詩歌學習之初,先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經(jīng)歷。課上學生講解,教師補充。在進行詩歌思想內容及藝術特點的探索時,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共同完成知識的整合和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閱讀詩歌,了解詩歌并獲得更深的理解。
3.讓詩歌融入學生生活,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詩歌鑒賞絕不僅是對了考查學生對這一首詩歌在幾個方面的認識和把握,日常的詩歌學習也絕不單單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題目,這樣的學習,加深學生對于我國優(yōu)秀詩歌的了解,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和水平,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了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必然的,詩歌鑒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書本,學生詩歌學習的過程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而應努力地將詩歌融入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對于詩歌的敏感度和關注度。在學校生活中,學校、教師可以積極在課余時間舉行相應的詩詞大會,并通過朗誦、歌唱、表演等形式對詩歌進行呈現(xiàn),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歌所蘊含的美。同時,鼓勵學生重視詩歌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其中的奧妙,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詩歌藝術,傳承中華文化。
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不僅能夠提高語文成績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能肩負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擔。因此,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改正,從而不斷推動詩歌鑒賞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