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
摘 要 女性主義作為現(xiàn)代文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lǐng)域,和該理論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shù)。其中,簡.奧斯丁的作品《傲慢與偏見》,是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之一。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作者塑造了一批生動的女性形象,通過對這些女性形象的描寫傳遞了作者本身的女性主義意識及理想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在眾多被刻畫的女性形象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伊麗莎白這一女性角色。本文試圖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分析女性主義在女主人公伊麗莎白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并進一步闡述其獨特的女性魅力。
關(guān)鍵詞 女性主義 《傲慢與偏見》 伊麗莎白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78
Abstract Feminism, 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modern literature, is not in the minority. Among them, Jane Austen's works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t literary work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author has made a number of vivid images of wome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s of these women to convey the author'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al of love and marriage. Among the many images of women, the most attractive is the role of Elizabeth.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feminist point of view,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heroine Elizabeth body of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and further elaborate its unique female charm.
Keywords feminism; “Pride and Prejudice”; Elizabeth
1 女性主義相關(guān)理論
“女性主義”一詞,①起源于十九世紀末,最早出現(xiàn)在法國,意味著婦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這一要求最早首先表現(xiàn)在婦女要求選舉權(quán)上。女性主義起源于女權(quán)主義,是由女權(quán)主義的不斷發(fā)展衍變而來。“女權(quán)主義”代表了早期婦女爭取男女平權(quán)的斗爭,而“女性主義”則注重性別意識和文化建構(gòu)。女性主義指為結(jié)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chuàng)立和發(fā)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除對社會關(guān)系進行批判外,女性主義也著重于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如女性、跨性別)的權(quán)利、利益與議題。女性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是一種男女平等的信念與意識形態(tài),主張每一位女性都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quán)利和價值。
簡·奧斯汀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guān)注鄉(xiāng)紳家庭女性的愛情與婚姻,多次探索了青年女性從戀愛到結(jié)婚中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作品涉及了女權(quán)主義思想和女性意識,充滿了女性主義人文關(guān)懷?!栋谅c偏見》②③作為簡·奧斯汀女性主義作品代表之一,該部小說以鄉(xiāng)村生活為切入點,描寫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再現(xiàn)了處于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社會面貌和世態(tài)人情。小說開篇的那句“凡是有財產(chǎn)的單身漢,必定要娶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道出了基于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普遍的婚戀觀。當時的英國社會保守閉塞,男尊女卑的觀念盛行,女性本身缺乏獨立性,附屬并依附于男性生存。在男權(quán)至上的社會背景下,選擇好的婚姻似乎成為女性掌控自身命運的唯一出路。盡管如此,仍有少數(shù)女性不甘于屈從當時狹隘的婚戀觀,勇于拋棄世俗的偏見,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生活,并最終獲得了理想的婚姻。小說里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便是這一少數(shù)女性的典型代表。
2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女性魅力
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用較多的筆墨刻畫了伊麗莎白這一女性形象,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欣賞,這無疑歸功其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與光環(huán)。④本文將結(jié)合該小說的文本內(nèi)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論述:
2.1 敢于挑戰(zhàn)男性權(quán)威
眾所周知,當時的英國社會男權(quán)至上,女性無論在家庭生活,社會地位還是經(jīng)濟地位上,都必須依附并屈從于男性,原則上不容許有自己的觀點或主張。然而,在簡·奧斯汀的刻畫下,小說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卻敢于蔑視男性權(quán)威,勇于表達個人的觀點。在伊麗莎白去賓格萊家看望生病的姐姐時,曾和達西先生和賓格萊小姐就是否存在“完美女性”展開爭論。達西說他生平見到的完美女性不超過六個,伊麗莎白則反駁道:“我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女士,認識這樣的女士一定是很可怕的事情?!雹菰诋敃r的英國社會,標準的“完美女性”必須掌握透徹的音樂知識,擅長唱歌、繪畫及舞蹈等,除此之外,她必須博覽群書,擁有優(yōu)雅的走路姿態(tài),得體的語氣語調(diào)等等。從伊麗莎白的回答中,我們很容易能看出伊麗莎白對當時“完美女性”標準持懷疑和否定態(tài)度,也是對當時男性審美標準的一種否認。
2.2 勇于蔑視世俗禮教,不拘小節(jié)
如果從當時英國社會對女性的審美標準來看,伊麗莎白算不上那個時代典型的淑女,她既沒有姐姐的溫淑乖巧,也沒有賓格萊小姐的高雅得體。她富有主見,頭腦睿智清醒,性格中充滿跳脫性和張力感,似乎有點和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她內(nèi)心深處并不信服常人所認為的淑女標準,真實且不做作。因為急于探望生病的姐姐心切,她不顧當時的世俗教化以及繁文縟節(jié),硬是冒雨步行三英里穿過滿是泥濘的田野,并衣衫不整,頭發(fā)蓬亂地出現(xiàn)在賓格萊一家人面前。在她心中,比起得體的穿著,別人眼中的良好印象,她更在意姐姐的病情和健康。也正因此更加彰顯了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與眾不同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2.3 不卑不亢,不畏權(quán)貴
該部小說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其獨特的女性魅力還在于其為人不卑不亢,不畏權(quán)貴,⑥更不會像小說中的柯林斯那樣在世俗所界定的“上等人物”面前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比如在一次羅新斯請客宴上,咖苔琳夫人對伊麗莎白一家五姐妹全部出來交際這一事實表示詫異甚至略帶輕蔑,咖苔琳夫人諷刺地說,“全都出來交際了!什么,五個姐妹同時出來交際?真奇怪!你不過是第二個!姐姐還沒有嫁人,妹妹就出來交際了!你的妹妹們一定還很小吧?”伊麗莎白為此辯駁道,“是的;最小的一個才十六歲?;蛟S她還太小,不適宜多交朋友。不過太太,要是因為姐姐無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社交和娛樂,那實在太苦了她們。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樣有消受青春的權(quán)利。怎么能為了這樣的理由,就叫她們死守在家里!我以為那樣做就不可能促進姐妹之間的情感,也不可能養(yǎng)成溫柔的性格?!睆倪@段對話中,不難看出,在面對身份尊貴的咖苔琳夫人的質(zhì)問時,伊麗莎白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怯懦或是唯唯諾諾,更沒有因為咖苔琳夫人的身份尊貴而低聲下氣,忍氣吞聲。相反,她面對質(zhì)問和嘲笑時,依舊涇渭分明,竭力為自己的親人尋求辯解。伊麗莎白這種不卑不亢,不畏權(quán)貴的處世態(tài)度增添了其特有的女性魅力。
2.4 不落俗套的婚戀觀
在當時的英國社會里,大多數(shù)女性將婚姻看作是自己最終的歸宿。由于女性在父權(quán)制下的籠罩下依靠男性生活,女性自身在經(jīng)濟上缺乏獨立性,這就使得她們將獲得一樁好的婚姻作為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出路。在小說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便是伊麗莎白的好友夏綠蒂選擇柯林斯先生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夏綠蒂選擇柯林斯先生并非是愛情的自然選擇,而是從財產(chǎn),經(jīng)濟地位及自身的容貌和地位出發(fā),為自己謀得了一樁較合適且體面的婚姻,這樣的結(jié)合能使她獲得“一個最好的儲藏室”,在日后“可以不致挨凍受饑”。在某種程度上,夏綠蒂對婚姻的選擇代表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女性的婚姻擇偶觀。
伊麗莎白在愛情觀和婚姻觀上,卻始終有著自己的主張和堅持。⑦和大多數(shù)女性不同,伊麗莎白在選擇伴侶時,最先考慮的是愛情本身及伴侶的人格魅力,即另一半在人格上是否讓她欣賞,尊崇和喜歡。正因如此,伊麗莎白才果斷地拒絕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為她無法對一個無趣、自大、庸俗的異性產(chǎn)生愛慕之情。此外,伊麗莎白不落俗套的婚戀觀還體現(xiàn)在他對于達西的開始拒絕和最終接受上。伊麗莎白并沒有因為達西的外在的光環(huán)就對他另眼相待。因為威克漢姆從中挑撥,造成種種誤會,使得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鄙視達西“齷蹉”的人品,所以在一開始拒絕了達西的追求。后來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伊麗莎白才對達西漸生情愫。當咖苔琳夫人親自出面阻擾時,伊麗莎白不僅沒有退縮,卻更加堅定了自己對愛情的堅守,給了咖苔琳夫人有力的回擊。伊麗莎白的婚戀觀是建立在愛情基礎(chǔ)上的,她最終選擇達西,完全出于愛,無關(guān)其他。
簡·奧斯汀因小說《傲慢與偏見》而享譽文壇,小說注重女性內(nèi)心世界與情感的描述,促使人們重新站在女性的立場和角度對生活進行重新界定。⑧其文章通過對伊麗莎白角色的塑造,展現(xiàn)出女性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也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女性婚姻的意識,和對于婚姻的情感缺失,更是表達了作者對婚姻愛情的價值,世俗觀念的態(tài)度。伊麗莎白的生動形象,充分表達出作者對于人格,自尊,愛情平等的觀點。
注釋
① 康正果.女權(quán)主義與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13-117.
②⑤ 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36-39.
③ Han, L. The Consciousness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J].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9:49-51.
④ 黃嶸.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傲慢與偏見》[J].南昌高專學報,2007.22(4):46-47.
⑥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164-170.
⑦ 曾夢俐.《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人格魅力[J].考試周刊,2009(25):24-25.
⑧ 張曉晉.談《傲慢與偏見》的女性主題意識[J].電影文學,200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