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陽
約書亞?梅羅維茨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社會學,他之所以選擇研究社會學就是因為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埃爾文?戈夫曼“情景論”的啟發(fā),進而對社會學產(chǎn)生的濃厚的興趣。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約書亞?梅羅維茨的觀點是對埃爾文?戈夫曼觀點的一個擴展,兩者都是從“情景論”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約書亞?梅羅維茨在其所編寫的《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中曾明確說明,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戈夫曼的啟發(fā),他說“是戈夫曼讓我意識到某些我已知但自己卻無感覺的東西。”
埃爾文?戈夫曼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擬劇論”,“擬劇論”就是指把生活看成一個舞臺,而且可以分成“前臺”和“幕后”的形式。約書亞?梅羅維茨肯定了這一理論,并在此理論的基礎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指出“社會情境是對某些類型的行為有社會預期,并在其中展示這些行為。它們是由我們扮演和觀看的社會角色所綜合決定并常常是難以琢磨的場合。”
英尼斯按照偏向性,將媒介分為“偏向時間的媒介”(更適合知識在縱向時間中傳播的媒介)和“偏向空間的媒介”(更適合知識在縱向空間上傳播的媒介)除此之外,他認為,在社會當中新的媒介生成,必將連帶著生成一種新的文明。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英尼斯理論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媒介思想,這一思想是立足在媒介與人體的關系上制定出來的。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理論中明確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除此之外,他還就媒介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做了相關的論述,他認為媒介的展現(xiàn)形式相較于媒體的內(nèi)容更為重要。
馬歇爾?麥克盧漢和英尼斯所提出的理論為約書亞?梅羅維茨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理論可以說是約書亞?梅羅維茨的媒介場景理論研究的研究范本。他們認為提升媒介技術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媒介不僅可以使群眾有效的獲取信息,還可以為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約書亞?梅羅維茨在其媒介場景論中曾明確提出,在社會當中,人們必須要有效的了解到每一種社會情境的界限,因為他們在社會當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將不同社會情景進行改變,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社會應為,而多種社會行的出現(xiàn)就會造成社會行為出現(xiàn)混亂,社會角色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觀念也會受到影響,他們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由此就可以看出,特點鮮明的行為就需要與之相對應的情景來提供支持。
約書亞?梅羅維茨認為電子媒介將許多舊情景進行了整合,而相關的整合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電子媒介將不同類型的受眾全體進行了整合;第二,電子媒介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接受情景以及順序。第三,電子媒介傳統(tǒng)的私人情景融入到了公共情景當中。
約書亞?梅羅維茨的《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主要就是闡述了電視對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他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這本書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主要就是闡述了相關的文獻和理論。第四部分,是從三方面敘述了電視對群眾行為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最后,則是約書亞?梅羅維茨對整本書所闡述的內(nèi)容進行的概括總結。
約書亞?梅羅維茨認為“融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即電子媒介有效的解決了媒體發(fā)展的地域限制,他可以通過自身的特征有效的營造出一種新的信息環(huán)境。在這一過程中,因為新信息環(huán)境的生成,人們的行為也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變化,因為信息環(huán)境迎著這人們的身份和行為界限。
就混合情景下的角色融合而言,約書亞?梅羅維茨指出,電子媒介的生成是社會場所得到了有效的重組,它將人類所處的社會情景的類型進行的改變,進而使人們對角色的認知產(chǎn)生了變化。
將場景進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埃爾文?戈夫曼“擬劇論”中所謂的“幕后”行為有效的呈獻給“前臺”群體。這種因為電子媒介的生成而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媒介行為上,便是涌現(xiàn)出更多的表象符號,比如權威人士被曝光生活細節(jié),人們熱衷于通過社交網(wǎng)絡分享心情聯(lián)系好友,再比如新聞改變以往四平八穩(wěn)的敘述方法,而改為了更為生動的親切的、符合網(wǎng)絡閱讀習慣的言說方式。于是伴隨更深層的媒介融合,人們浩浩蕩蕩的加入新的一輪時空穿越。
在印刷場景中,領導人的權威常試圖通過對大眾隱藏日常行為或個性特征來維持。上個世紀出現(xiàn)了許多政治神話和傳說,這些傳說對于我們來說因不可見而顯得更為神秘。在以往媒介關于領導權威的一些報道中,領導人往往被塑造成遠距離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所可知的信息大都與其工作職務有關,比如領導人總在會議或某些正式場合出現(xiàn),且在這些場合之上,他們都正襟危坐,人們由此所了解到的關于領導人的信息十分有限。因為有限,所以神秘,并由此塑造權威。
進入到電子場景,在近期的媒體報道中,領導人的穿衣品味被討論,其演說特點通過自媒體中的模仿被得以強調(diào)。電子媒介使得權威的形象變得具體,更接近于平常人,然而也正是這樣,以往的后區(qū)行為的暴露使得籠罩在權威身上的神秘光圈消失,由此遠方的神話便從神壇走入到了眾生之中。
在印刷場景向電子場景轉(zhuǎn)移的過程中,這個時期媒介發(fā)生的另一個變化就是新聞文體或敘事方式的改變。在近期的一些人物報道中,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越來越成為都市報、新聞網(wǎng)站得采編者的追捧對象,華爾街日報體、開放式新聞的出現(xiàn)便是其表現(xiàn)之一。
在故事化的新聞敘事中,記者往往會致力于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即通過對人物表情、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的捕捉,從私下的、親密的觀察角度來呈現(xiàn)出人物不被讀者所見的那一面的性格和所處的環(huán)境氛圍。
另外,網(wǎng)絡新聞的呈現(xiàn)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電子媒介對表意符號的強調(diào)。在新聞網(wǎng)站上,新聞以全息的方式被多角度報道,這其中除了文字的細節(jié)、綜合性的報道,還輔以現(xiàn)場照片、實錄視頻等相關超鏈接補充。這種對細節(jié)的強調(diào)是電子媒介出現(xiàn)后,人們所表現(xiàn)出的信息獲取習慣。原本注重對事實本身的了解的精力轉(zhuǎn)移到了對獵奇性的細節(jié)獲知上。
社交網(wǎng)絡資QQ空間開始,經(jīng)歷了數(shù)個發(fā)展階段,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當中都出現(xiàn)了新的社交平臺,例如:人人網(wǎng),微博,微信等等。這些社交平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在這些新型的電子媒介當中,人們不斷的關注新興事物,并就新型事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社交網(wǎng)絡變得極為活躍。
這種對信息的公開,反過來又塑造了人們處理信息的習慣。在處理融合場景中撲面而來的信息的過程中,人們自己也制造了一些信息來進一步的打破獨立場景之間的信息壁壘。
[1]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
[2]娜仁娜.探尋梅羅維茨學術思想的理論源頭[J].中國傳媒科技,2014.4下第14頁.
[3]鐘惠朵朵.作為場景的媒介——讀〈消失的地域〉[J].新聞研究導刊,2015(18):222.
[4]李哲.媒介場景理論:媒介研究的新視角[J].新聞世界,2012年第5期,225頁.
[5]李明偉.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理論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