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夏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163318)
精準扶貧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搬遷的必要性探究
鄭 夏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163318)
“十三五”規(guī)劃對實現(xiàn)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了新的概括和部署。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探討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搬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以往易地搬遷工作中存在的工作理念、工作內容、社會參與、資金支持等方面缺乏精準性等問題,本文探討和分析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搬遷工作的必要性,指出實現(xiàn)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達到易地扶貧搬遷的社會治理初衷、保障易地搬遷對象的需求得到滿足等都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
社會工作;精準扶貧;易地搬遷
當前,易地搬遷逐漸成為一個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扶貧方法。易地搬遷被看作是“從源頭斬斷貧困之根”的舉措。我國“十二五”時期中央預算內投資231億,共搬遷安排了貧困群眾394萬人。“十三五”期間,我國計劃對生存條件惡劣的1000萬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這1000萬人中,西南高寒山區(qū)、石山區(qū)約400萬人,西北荒漠化地區(qū)、高寒山區(qū)約300萬人,中部深山區(qū)約300萬人。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中央預算投資為160億,重點用于云、貴、四、甘、陜等22個省區(qū)市內“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地區(q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房安置建設補助。[1]
從最初的探索、試點到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我國的易地搬遷實踐已經(jīng)持續(xù)了30多年,極大地改善了生存條件惡劣地區(qū)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加快了這些地區(qū)脫貧致富的步伐,是我國減貧事業(yè)的有力武器。但是,由于易地搬遷工作本身的復雜性和我國國情的復雜性,我國的易地搬遷工作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社會工作可介入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資金困境
資金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資金的供給困境。我國實行易地搬遷的區(qū)域主要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qū),地方財政有限,資金來源單一,制約了易地搬遷工作的順利推進。其二是資金的使用困境。在易地搬遷過程中,由于在扶貧對象的識別、搬遷的方案設計、搬遷后期工作不力等方面存在管理漏洞,易地搬遷的效益大打折扣,造成資金浪費,缺乏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在解決資金供給困境方面,社會工作不但可以鏈接政府資金,而且可以鏈接社會資金,從而實現(xiàn)資金供給多元化,切實推進易地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在解決資金使用困境方面,在社會工作的個別化、公平、人道、關注弱勢群體的價值觀指導下的專業(yè)行為及其科學的工作程序可以提高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二)社會參與困境
易地搬遷一直以來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既缺乏社會組織等的參與,也缺乏搬遷居民的參與(即使作為村民自治機構的村委會也是政府的代言人,沒有切實履行代表村民利益的職責)。因此,社會參與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組織的參與不足。社會組織介入易地搬遷工作并無直接的利益訴求,因此在平衡政府和居民關系、利益方面的作用尤其顯著,其在鏈接社會資源、提高決策科學性、強化服務專業(yè)性方面的優(yōu)勢也是無可比擬的。在實施過程中,第三部門力量的缺失成為影響易地搬遷效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搬遷民眾參與不足。政府部門嚴格控制方案實施,忽視搬遷民眾的主體地位,造成民眾和政府之間的誤解和矛盾。社會工作在介入易地搬遷的過程中,可以對搬遷民眾進行增權賦能,使搬遷民眾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參與易地搬遷工作,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增加搬遷工作的合理性;也可以從外界引入其他社會組織,使其與政府部門、社工機構、搬遷民眾通力合作,共同推動易地搬遷的順利進行。
(三)政府部門理念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強化了治理理念的更新與貫徹。但是,治理理念并未完全滲透進政府的各種行動中去。在易地搬遷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更多秉持著一種社會管理、維穩(wěn)的理念,而非社會治理、服務的理念,直接導致易地搬遷各利益牽涉方的地位不平等、工作不透明、公民權利缺失等問題。在解決政府部門理念困境問題上,社會工作可以對政府進行相關理念倡導,如“治理”“以人為本”“服務型政府”等,以此為基礎落實政府委托的服務項目。
(四)工作內容困境
工作內容困境主要表現(xiàn)為重視經(jīng)濟內容而缺乏社會內容,即缺乏對搬遷民眾的社會適應(社會生活適應、社會心理適應)的關注及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人為本”一直以來是執(zhí)政者所追求和提倡的,但在執(zhí)行方面更多地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人”假設傾向而非“社會人”假設傾向。因此,在實際的易地搬遷工作中如何促進搬遷居民與本地居民的社會融合、如何調節(jié)搬遷居民的心理、如何重構搬遷居民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等都是一片空白。社會工作在解決易地搬遷工作內容困境方面更有優(yōu)勢,可以提供心理咨詢、個案管理服務、特殊人群服務等。
我國的易地搬遷總體來看是一種政府行為,并在相關社會、經(jīng)濟政策與政策實踐的基礎上被不斷賦予了新的內涵。2013年以來逐漸形成的“精準扶貧”的扶貧思想、治貧方式、扶貧方略,使易地搬遷被打上了“精準”的烙印,這種烙印包括對易地搬遷工作過程和成效的“精準”要求。
(一)精準識別
易地搬遷的對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發(fā)等生存環(huán)境差、不具備基本發(fā)展條件,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限制或禁止開發(fā)地區(qū)的農(nóng)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yōu)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躍帶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要切實立足于本地的實際,將貧困人口的資料進行量化分析,切實定位急需搬遷幫扶貧困人口,從而做到減少滲漏、精準滴灌。
(二)精準管理
管理工作是決定易地搬遷工作能否達到扶貧脫貧目標的重要因素。易地搬遷的復雜性決定了易地搬遷管理工作的復雜性,既包括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也包括介入的社會組織的管理、搬遷居民組織的管理、各管理方之間關系協(xié)調的管理,具體可以細分為信息管理、方案管理、資金管理、人事管理等。這些都對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精準考核
易地搬遷是否有效需要用考核成績說話,要精確表達易地搬遷工作的成績,準確發(fā)現(xiàn)工作過程中的問題,深刻總結易地搬遷工作的經(jīng)驗。進行精準考核需要發(fā)揮政府、社會公眾、專家、新聞媒體的作用,綜合運用內部評估、外部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等方式。
(一)強化易地扶貧搬遷的扶貧精準性
社會工作能夠利用其專業(yè)優(yōu)勢強化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這種強化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1.社會工作介入能在工作理念上強化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
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以知識和科學為基礎的專業(yè)價值,貫穿于社會工作過程的始終。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個別化,即在介入易地搬遷工作的過程中,根據(jù)服務對象(包括個人、家庭、社區(qū)、組織等)的特點、需求等來開展具體的工作。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自決,即在介入的過程中尊重服務對象的自我決定,社會工作者僅僅承擔意見、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接納,積極地追求對服務對象的理解,相信、尊重服務對象。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尊重人,社會工作的個別化、接納、自決、保密等原則都是在尊重人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助人自助,即激發(fā)案主的潛能,增進案主的能力,恢復、發(fā)展案主的社會功能。
2.社會工作介入能夠通過資源鏈接強化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
以往的易地搬遷工作的資源來源呈現(xiàn)出單一性的特點,一般為政府的財政支出,造成了財政負擔。社會工作所鏈接的資源包括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正式資源中除政府的財政支出外,還包括面向第二部門(企業(yè))、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的資源鏈接,具體表現(xiàn)為資金、人力(志愿者、專業(yè)人員)、信息、技術等。非正式資源是社會工作者關注的獨特領域,包括服務對象的內在資源(能力、潛能等)及外在資源——社會支持網(wǎng)絡。
3.社會工作介入能夠通過角色定位強化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
社會工作在易地搬遷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直接影響社會工作的介入效果。社會工作的角色和地位在其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服務對象(搬遷對象)的相互關系中得到體現(xiàn)。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社會工作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服務對象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從政府購買服務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機構是政府的項目承接者,受政府部門的監(jiān)督、評估,對政府部門負責。從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來看,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平等的關系,但這種關系又有不對等性,即社會工作強調以案主為中心,關注案主、尊重案主、致力于案主的發(fā)展。
(二)實現(xiàn)易地扶貧搬遷的社會治理初衷
近年來,我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但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構性不可持續(xù)、社會矛盾加深、弱勢群體被邊緣化等現(xiàn)象對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轉變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成為政府轉變管理方式的重大舉措。但是,社會管理理念在實際的操作中有被“異化”的傾向,社會管理成為以維穩(wěn)為目的的加強對社會管理的手段?!笆藢萌腥珪?chuàng)新性地提出社會治理的治國思路,社會工作必須在新的框架下找準自己服務社會、參與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介入點”[2]。
要切實實現(xiàn)扶貧目標,必須通過多方共同協(xié)商來推進易地搬遷的順利進行。社會工作擁有反貧困的專業(yè)方法,代表的是搬遷對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為有效實現(xiàn)易地搬遷的扶貧精準性,實現(xiàn)易地搬遷的社會治理初衷,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治理主體的一方必須參與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去。
(三)保障易地搬遷對象的需求得到滿足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個層次。馬斯洛將得不到滿足會直接威脅到個體生存的需要稱為低級需要,將非生存所必須的需要稱為高級需要。高級需要的存在體現(xiàn)了人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高級需要必須得到滿足。當個人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通過自身力量滿足其需要時,社會有義務幫助其滿足需要。社會在幫助個人滿足低級需要的時候,應該關注個人的高級需要,使人獲得作為人應該有的價值和尊嚴,激發(fā)個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推動社會的進步。
易地搬遷的目的是解決貧困問題,滿足人的需要。易地搬遷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到貧困人口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我國以往的易地搬遷工作重視搬遷對象低級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搬遷對象高級需要的滿足,使易地搬遷的扶貧效果大打折扣。社會工作介入易地扶貧搬遷,是社會工作作為一支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滿足貧困人口需要的有效方式。社會工作可以通過幫助案主重建或修補社會支持網(wǎng)絡、提升其利用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能力、孵化居民組織、推動搬遷對象和原住居民的互動等措施來滿足貧困人群的歸屬和愛的需要,通過運用優(yōu)勢視角、接納、尊重、無條件的愛等滿足搬遷對象尊重的需要,通過鼓勵貧困人群追求自己潛能和能力的發(fā)揮來滿足其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1]賈玥.易地扶貧搬遷駛入“快車道”年均計劃搬遷200萬人[EB/OL].(2016-04-14)[2016-11-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14/c1001-28274309.html.
[2]王思斌.社會工作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種基礎—服務型社會治理[J].社會工作,2014(1).
2017-01-09
東北石油大學引導性創(chuàng)新基金“精準扶貧視域下易地搬遷工程的社會工作介入”(ky1216381)。
鄭夏(1988- ),女,講師,從事政治學、社會學研究。
C916.2
A
2095-7602(2017)07-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