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曾 瑤,陳麗莉
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在神經衰弱病人中的應用效果
吳海燕,曾 瑤,陳麗莉
[目的]探討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神經衰弱的護理干預效果。[方法]將80例神經衰弱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穴位敷貼治療,觀察組在穴位敷貼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壓豆治療。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睡眠質量、焦慮、抑郁情況。[結果]觀察組病人治療總有效率(97.5%)高于對照組(8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后SAS得分、SDS得分及PSQI得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結論]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神經衰弱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明顯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緩解病人的焦慮、抑郁情緒。
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神經衰弱;睡眠質量;焦慮;抑郁
神經衰弱常發(fā)于青少年,長期的緊張和壓力導致人出現(xiàn)精神易興奮、腦力易疲乏等癥狀,并伴有睡眠障礙、情緒煩惱、肌肉緊張性疼痛、易激惹等,其波動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癥狀也表現(xiàn)的時輕時重[1]。人長時間處在精神壓力大的生活環(huán)境下,易引發(fā)神經衰弱[2]。中醫(yī)學認為神經衰弱是因陰陽失調所致,由此引發(fā)臟腑功能紊亂、陽盛陰衰、氣血虧虛,導致精神大量消耗,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3]。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耳朵上不同位置代表著五臟六腑的各個器官,若內臟器官發(fā)生病理變化會在耳朵上顯現(xiàn)[4]。本研究旨在探討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對神經衰弱的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神經衰弱病人80例為研究對象。符合神經衰弱的診斷標準:①有腦衰弱癥狀;②有睡眠障礙;③情緒障礙;④有軀體癥狀;⑤癥狀至少3個月。本項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評審通過,且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年齡≥18歲;無嚴重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中藥過敏者;不愿參與本項研究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2歲~65歲(42.15歲±4.32歲)。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0歲~67歲(42.22歲±5.05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穴位敷貼治療,觀察組在穴位敷貼的基礎上給予耳穴壓豆治療。
1.2.1 對照組 穴位貼敷藥物由醫(yī)院藥劑科開出的龍骨、百合、珍珠母、酸棗仁、朱砂、牡蠣、柴胡、琥珀粉等中藥組成,將其研磨成粉,加工制成粉劑,用蜂蜜或醋汁調成中藥膏劑,取5 g置于 2 cm×2 cm 敷貼內圈中。每晚用溫水泡腳,然后將治療貼貼敷于雙側涌泉穴和神闕穴處,每晚睡前貼敷,次日早晨取下,保證貼敷的時間在10 h~12 h。
1.2.2 觀察組 將中藥膏劑粘于0.6 cm×0.6 cm的膠布中間,耳穴壓豆選擇皮質下、垂前、神門、交感,常規(guī)消毒耳穴,貼敷于這幾處的耳穴上,順時針方向輕輕按壓,單耳貼壓,雙側耳郭交替進行,力度以病人感到發(fā)熱、脹痛、酸麻,但能忍受為度,4 d更換1次,每日按壓5次,每次每穴按壓1 min~2 min,每次按壓時應用指腹,上述兩項操作均以28 d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睡眠質量、焦慮、抑郁情況。
1.3.1 焦慮自評量表(SAS) 該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4級評分計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3.2 抑郁自評量表(SDS) 該量表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4級評分計分,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分~62分為輕度抑郁,63分~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3.3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 該量表用于評價被測對象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7個因子,每個因子按照0分~3分計分。總分0分~21分,總分≥8分代表存在睡眠紊亂,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3.4 療效評定 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癥狀和發(fā)作頻率較治療前無變化或加重。
2.1 兩組病人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療效比較
2.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焦慮、抑郁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焦慮、抑郁得分比較 分
2.3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PSQI得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PSQI得分比較 分
神經衰弱病人在臨床上常伴有睡眠障礙和不同程度的恐慌、緊張、抑郁、焦慮等情緒,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5]。在國外,人們已將神經衰弱劃入到抑郁癥的范疇[6]。從事腦力工作的工作者為該病高發(fā)人群,如教師、學生、公務員、公司職員等,除此之外,追求完美及性格暴躁的人也易患神經衰弱[7]。臨床上治療神經衰弱常以西藥治療為主,雖然能很快緩解癥狀,但無法將其根治[8]。中醫(yī)認為神經衰弱是陰虛陽盛的表現(xiàn),乃肝腎陰虛,肝陰虛則肝陽偏亢,腎陰虛,腎水不能上承于心,心火獨盛所致[9]?,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耳部周圍分布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與內臟及大腦皮質密切相連。耳穴療法以生理學、現(xiàn)代醫(yī)學解剖學及中醫(yī)經絡學說為基礎,對治療神經衰弱、頭痛、抑郁癥、焦慮癥、失眠、恐懼癥、強迫癥等慢性病都有一定的效果[10]。古籍記載《靈樞·口問》[11]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大致是說耳朵與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聯(lián)系,給予耳穴相應的刺激能達到疏經活絡、調節(jié)臟腑的功能,同時又可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恢復陰平陽秘的目的。
穴位敷貼療法是內通臟腑、外連肢體、溝通表里、貫穿經絡的內病外治的獨特治療方式,可以達到將藥物與穴位、經絡連為一體的綜合性治療方法,其可在刺激穴位、激發(fā)經絡的同時將藥物的有效成分輸送到作用部位,發(fā)揮藥物的治療效果,調節(jié)臟腑氣血陰陽,恢復正常水平,達到治療的功效[12]。中醫(yī)認為耳郭是人體臟器的縮影,其不同部位代表著人體的不同的臟器。當人體某臟器發(fā)生病變時可在耳上相應的區(qū)域觀察到其色澤的改變[13]。通過有規(guī)律的刺激人體耳穴相應區(qū)域,可達到理順病灶經絡氣血,從而平衡陰陽,起到平復病人情緒,使病人可以控制器情緒的目的[14]?,F(xiàn)代醫(yī)學表明,耳部充斥著各種血管和神經,與內臟、大腦皮質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采用耳穴壓豆,通過相應區(qū)域的神經末梢可將興奮傳導至大腦皮層,達到抑制或降低病灶的興奮,大腦皮層相應區(qū)域的興奮也趨于平衡,達到安定情緒的目的[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治療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5.0%)。表明穴位敷貼和耳穴壓豆聯(lián)合應用比單純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兩組治療后SAS得分及SDS得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表明穴位敷貼和耳穴壓豆聯(lián)合應用能明顯降低病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對治療神經衰弱顯示出了極大的優(yōu)勢。兩組治療后PSQI得分明顯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研究結果表明穴位敷貼和耳穴壓豆聯(lián)用能增強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的睡眠效果,達到鎮(zhèn)靜、催眠、安神,使人體陰陽平衡的治療作用,從而改善或治愈病人的失眠癥。穴位敷貼和耳穴壓豆已成為治療神經衰弱的較好方法,其具有易操作、易學習、易接受、不忌口、痛苦小、安全無毒副作用等好處。
[1] Court JPM, Kaplan AS.The disjointed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anorexia nervosa before 1970[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6,18(1):1-9.
[2] 李柏松,吳顯蘭,鄧波,等.醫(yī)學類考研人群神經衰弱的患病情況及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44(14):1951-1953.
[3] 梁余航,周曙,陳湛愔.神經衰弱及抑郁癥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對照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5):628-629.
[4] 秦云峰.性事正能量——中醫(yī)新論性對五臟的強壯作用[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4,20(10):867-873.
[5] 曾思琳,郭毅.神經衰弱的昨天、今天及明天[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10(1):62-64.
[6] 梁余航,周曙,陳湛愔.神經衰弱及抑郁癥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對照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5):628-629.
[7] 李雪,葛華,連玉龍,等.不同特征腦力勞動者職業(yè)緊張與工作能力的關系[J].職業(yè)與健康,2014,30(2):183-186.
[8] 肖展翅,高聚,倪小紅,等.眠安寧顆粒聯(lián)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121-123.
[9] 程博琳,方曉艷,苗明三.抑郁癥的分子機制及中醫(yī)藥治療抑郁癥特點[J].中醫(yī)學報,2014,29(2):212-214.
[10] 韓金鳳,張樹霞,王涵,等.抑郁癥中醫(yī)治療進展[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4,33(6):515-517.
[11] 王瑾.穴位貼敷治療冠心病合并抑郁狀態(tài)40例[J].陜西中醫(yī),2014,35(5):596-597.
[12] Zhang R,Wang X.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 application, acupoint injection and acupoint laser irradiation[J].Biochemistry,2015,17(2):361-367.
[13] 邢來麗.針灸結合放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22):2485-2487.
[14] 楊杰,張曉明,馬新英,等.耳穴壓豆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5,36(7):829-830.
[15] Zhao HJ,Tan JY,Wang T,etal.Auricular therapy for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in adults: a synthesis of evidence[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15,21(2):68-78.
(本文編輯 蘇琳)
Application effect of auricular plaster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neurasthenia
Wu Haiyan,Zeng Yao,Chen Lil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8000 China)
深圳市寶安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局課題,編號:2015085。
吳海燕,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18000,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曾瑤、陳麗莉單位:518000,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中醫(yī)院。
引用信息 吳海燕,曾瑤,陳麗莉.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在神經衰弱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7,31(9):1097-1099.
R24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9.022
1009-6493(2017)09-1097-03
2016-08-04;
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