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玉
閱讀能力是在智力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閱讀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語文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 閱讀課的教學是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體,上好閱讀課,更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期望的。筆者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談談以下幾點。
一、改變思考角度
教師在備課時不光要考慮怎樣教的問題,更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用,也就是說要把學生語言行為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并加以落實。把以往課前備課時習慣考慮的“這篇課文(或這節(jié)課)應該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換成“這篇課文(這節(jié)課)先練什么、后練什么”;把課后常想的“這節(jié)課我講得怎樣”換成“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如何”,這樣,教師思考的角度變了,教師的著眼點也就自然而然地變了。
二、優(yōu)化課堂結構
課堂上教師要留盡可能多的時間給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練習。葉圣陶曾談到:“講說和指導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guī)格練習。練習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代勞的,非自己練不可?!比~先生的這段話對指導我們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課堂上教師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和無重點、無層次、無深度的串講分析,應精講多練,空出時間,讓學生去動口、動手、動腦,進行有重點、有層次的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之目的。
三、鼓勵學生品評文本
認知心理學認為,閱讀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文本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文本意義并非是獨立于讀者的靜止存在物,而是讀者與文本透過交互作用而生成文本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及結果。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認知圖式,對文章的意義和想法會建構出不同的意義。這些因素共同參與構成了文本意義的生成。
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虼耍處煈匾晫W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田錦昉的《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談到需要進行三個階段的任務:摘要、統(tǒng)整與精致化。摘要是指讀者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對文章的主要觀念產(chǎn)生架構,并歸納文章的大意。統(tǒng)整是指閱讀時,讀者把文章中各概念連貫起來,對文章的意義達到更深一層的了解。精致化是指讀者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賦予文句或段落更豐富的意義。其次,依據(jù)體裁或題材來確定教學重點,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
比如,對論述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科學的觀點,領會準確的語言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判斷、分析及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對實用類的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jié)等。常用應用文教學,則主要借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做過多分析。文學類作品,則強調感受形象,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注重情感體驗和獨立思考,探索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例如散文閱讀,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典型意象和獨特意境進行審美,結合自身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
五、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
學生的知識儲備對閱讀的質量有重大影響。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關心學生認知結構方面的發(fā)展。皮亞杰的“同化——順應”機制理論認為,當文本內容與讀者的原有知識結構基本相一致時,文本提供的知識信息便可以“同化”為讀者的知識;而當文本內容與讀者的原有知識結構不一致時,讀者便會通過“順應”增加新的認知結構。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結構必須以擴大閱讀量為前提,大量的閱讀將會不斷豐富和加深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能從容面對不斷涌來的新文本。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僅閱讀文學經(jīng)典,雜志、報刊等也應當有所涉獵。
閱讀教學就是要通過學生、教師一次次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是解讀文本,而且要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建構。
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感受到語文課堂獨特的生命力。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傳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語文的核心是思維和情感,傅嘉德教授說:“多學一份語文就多一份性?!倍谡Z文課堂上這種閱讀能力,這種靈性,這種情感,是無法生搬硬套給學生的,它只能靠培養(yǎng),靠熏陶?!霸谡n堂上老師講不出學生的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靠他自己去體驗,去體味,去實踐才能提高上來。愛因斯坦說:“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是一個和諧的人?!闭Z文教育說到底應該是一種思維啟迪,是情感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