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娟+王忠東+邢雪峰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廣泛影響著人類社會的諸多領域,掀開了教育變革的序幕,高等職業(yè)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數據的影響。文章提出了高職教育大數據的相關概念和特征,進一步闡述了大數據環(huán)境下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7)03006703
大數據的應用已廣泛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醫(yī)療、交通、金融等各行各業(yè)。隨著大數據成為IT行業(yè)的流行詞匯,教育逐漸被認為是大數據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有人大膽地預測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革。[1]2012年,美國大數據已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現在,大數據分析已經被應用到美國的公共教育中,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2]在我國教育領域中,大數據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如網絡課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教育模式不斷興起,關于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方興未艾。大數據正影響和改變著我國教育發(fā)展的路徑和方向。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也不可抗拒地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環(huán)境下,如何轉變辦學思想,如何利用大數據平臺進一步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服務未來社會,將成為教育行業(yè)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高職教育大數據的特征
(一)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
大數據,又稱為巨量資料,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規(guī)模、復雜的數據集合。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數據體量巨大。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別、ZB級乃至更大級的數據量。第二,數據類型繁雜,如網絡日志、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數據價值高,但價值密度低。第四,數據流高速變化。
(二)高職教育大數據的特征
1規(guī)模大、超級容量
從“數據”的角度看,所涉及的數據規(guī)模相當龐大,全國有1 000多所高職院校,無論是教育的“私有云”,還是“公有云”, 數據量豐富,無法使用當前的常規(guī)資源服務器進行存儲和處理。
2形式多樣,類型繁多
數量宏大的教育數據是教育過程中的每一項教學活動信息數據化的結果。教育活動本身及其與社會交互產生的極為龐雜的數據信息,以視頻、音頻、圖表、文本等格式在云端上“讀寫”,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教育虛擬世界。
3時效性較強,每時每刻都有新數據產生
面對大容量、高速變化的教育數據,基于云技術的大數據處理,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高速度,使快速處理復雜動態(tài)的教育大數據成為可能。
4數據價值巨大,但利用率不高
大數據幾乎能對教育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進行“實錄”,包含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和信息,但它們在平時往往被忽視或者被拋棄,只有很少部分可能被利用。
由此可見,高職教育蘊含著極豐富的信息資源,種類繁雜,而且實時性強,隨機性強。從海量無序的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和共享率,促進高職教育的教學與管理的優(yōu)化才是研究高職教育大數據的真諦所在。這也將成為高職教育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參照系。可以說,大數據環(huán)境下高職教育的改革,實際上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采取信息化教學模式、服務模式及管理模式而開展的一場教育變革。[4]
二、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
(一)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大數據思維
當前,從事高職教育的管理者和廣大一線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存在,也沒有意識到它對高職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作用,這勢必會阻礙高職教育的發(fā)展。因此,高職教育的管理層和廣大教師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建立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思維意識,學習和掌握大數據先進信息技術,并將之運用到高職教育實踐中去。學校還要通過制定鼓勵政策、培訓交流、教學考核等措施,促進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字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活動。要從思想意識和工作實際兩方面促進教師建立大數據教育觀念,要讓教師真正地認識到大數據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二)建設高職教育大數據資源庫
1建立校內教育教學資源庫,奠定大數據改革的基礎
校內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實施大數據高職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從目前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來看,資源素材的數量不多且相對比較單調,都是一般性的數據庫資源,僅提供如學生名單等自然記錄信息,對學生的愛好、特長、心理狀態(tài)等信息沒有記錄,而且是零散的、孤立的。從大數據教育改革的實踐出發(fā)看,衡量一個校園資源庫的好壞,資源的多少不是評價的關鍵,而應當以是否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因此,在大數據資源庫建設中,要完善和豐富現有教學資源信息,以數字化校園和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為契機,將學校教育資源加以整合、數字化。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與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開放式、自由化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培養(yǎng)的關鍵是教師,還要構建完善的教師資源數據庫,對教師的自然情況、研究方向、教學成果等方面的信息采集記錄,以便與學生培養(yǎng)有機結合。大數據資源庫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只有將學校的各種資源數字化、系統(tǒng)化、全面化,才能構建起一個較完善的高職教育大數據資源庫,還要不斷補充和更新,以達到數據資源的不斷優(yōu)化。
2建立高職院校大數據聯盟教育資源平臺
大數據高職教育改革基于高職教育大數據信息資源,僅有少量或局部的數據不能稱之為“大數據”。互聯網時代一項重要優(yōu)勢就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資源庫聯成一體,建立一個高職院校大數據聯盟教育資源平臺,實現網絡互通,資源共享。[5]在這一平臺上,各個高職院??梢詫?yōu)秀的教學資源放到這個平臺上,使高職院校之間能夠共享資源,使各院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依據自身的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或者跨校選修其他的專業(yè)或課程,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實現個性化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互相交流與學習,豐富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并利用平臺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評價,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給予相應的指導。這個平臺的建成對于大數據高職教育改革的實現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三)創(chuàng)新大數據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是保證教育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育評價的核心是對教學活動的運行效果和對學生學習績效與成長狀態(tài)的評價。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往往因為評價依據或評價信息的缺少而忽略了一些應該評價的方面,并且容易在評價過程中過于依賴經驗判斷或主觀評價,具有經驗性、粗放性、封閉性的缺點。大數據意味著對教育數據進行全方位與全程性采集,不但注意對結構化數據的收集,也重視對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6]基于大數據的教育評價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評價體系中對學生考試成績的依賴,而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將碎片化評價整合為系統(tǒng)化評價,支持多主體、多元化評價,豐富了教育評價的功能。因此,大數據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建立大數據下的高職教育評價體系,即建立一個基于大數據的精細化、智能化、可視化的教育評價體系,通過對資源庫中的海量數據進行整理、搜索、分析、模型創(chuàng)建等,使之對應到教學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詳實的數據對教學進行科學評價與指導,有效地避免一些僅憑經驗片面的決斷出現,變終端管理為過程管理、變單一化評價為多元化評價,從而使教育決策和改革更有證據與說服力。
(四)創(chuàng)新大數據教學模式
大數據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創(chuàng)新大數據下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現場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教師不用對課堂教學進行過多的設計,方法呆板,手段單一,內容有限,無法因材施教,無法實現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這種陳舊呆板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以互聯網為主體的信息化技術為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條件,表現為數字數據急劇增長,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發(fā)生重大變化,它使高職教育教學面臨新的環(huán)境、新的觀念、新的實踐。[7]這需要高職教育工作者運用大數據時代個性化的思維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切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教育環(huán)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
三、教學模式改革措施
(一)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重新定位
教師在教育要素中是最有組織性、最關鍵的力量。“大數據時代”學習信息的獲得渠道將會激增,這對改變高職教學模式是很好的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zhàn)。教師首先需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8]從過去的知識擁有者和傳遞者,轉變?yōu)橹R的搜集者、整理者和學生的服務者。通過各種信息化媒介,為學生搭建學習情境,對其學習過程和行為提供持續(xù)的引導、評價和支持,讓學生獲得科學有效的學習。學生要轉變在學習中的被動角色,根據教學目標發(fā)揮主動性,利用信息數字化學習平臺實現自我前置學習、交流與互動。這需要學校提供完善的信息數字化學習平臺和開放式學習條件,讓學生的自我學習成為可能。
(二)創(chuàng)新多元化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MOOC”、“微課”是大數據時代在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三種個性化學習模式,它們顛覆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學習引入教育實踐并得到成功實現。全新的“翻轉課堂”、“ MOOC”、“ 微課”模式將成為今后教育領域中的核心。[9]因此,高職教育改革要大膽嘗試這些新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針對高職教育職業(yè)性、技能性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探究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職業(yè)教育的結合,開發(fā)創(chuàng)新適合國情、校情的“翻轉課堂”、“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完善發(fā)展,不斷加強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三)加強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
教師是高職院校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因而,提升師資隊伍的信息化能力,對于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來說至關重要。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應具有熟練掌握常規(guī)信息教育媒體的特性、功能以及操作方法的能力;應具有熟練、準確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的能力;應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課程內容于一體的能力。因此,學校應當引導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觀念及教學方法,樹立與信息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大數據理念與意識;加強師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技能和數據素養(yǎng);加大投入,建設優(yōu)化的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為教師實踐大數據教學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參考文獻】
[1][4]楚文波.大數據技術在高職教育的應用與研究[J].山東工業(yè)技術,2015(12).
[2][6]鄭燕林,柳海民.大數據在美國教育評價中的應用路徑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
[3]360百科.大數據時代.http://baike.so.com/doc/5340323-5575766.html.
[5]閆慧珍.大數據時代下秦皇島高職教育改革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5(12).
[7][8][9]陳彥,于麗娜,張亞靜.大數據時代高職教育教學新模式研究[J].人力資源開發(fā),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