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陽
陳克的藝術作品媒介非常豐富,形式語言也很多元,他不但創(chuàng)作了大量架上雕塑與實驗性的裝置作品,在大型公共雕塑創(chuàng)作中也屢出杰作。經常見到他為了公共項目的設計方案冥思苦想加班熬夜,但這些作品的最終落成時卻并不會有用力過猛的感覺,而是體現出一種屬于陳克的疏通豁達的氣象,他自己稱之為“折中”。
《莊子·養(yǎng)生主》中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钡兜闹匾詫τ诘袼芗襾碚f不言而喻,用游刃有余來形容非常有創(chuàng)作經驗的雕塑家是很貼切的比喻。陳克多年的架上藝術作品中,不僅包括了從寫實、抽象到超寫實的雕塑,還有結合了大量的新媒介、新材料,包括影像、行為等多媒介的當代藝術作品,并且因豐富的職業(yè)歷程而帶來的生命經驗,也讓觀念成為他得心應手的表達手段;并且他還是一位非常有”管理”能力的藝術家,可以讓自己的想法有條不紊地實現,因此他也是一位非常高產的藝術家。從他的作品目錄中,會讀到一位過去二三十年來勤奮的中國藝術家駕輕就熟的專業(yè)履歷。不過在他的作品中讓我內心被震撼的,還不是他的這些在白盒子中展出的精妙作品,而是他為南昌利瑪竇廣場所做的公共雕塑《荊棘之路》?,F代公共雕塑在中國從無到有,經歷不過百年,其中的材料和形式避不開青銅與白石,除了宏大紀念碑的華麗莊嚴肅穆,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視覺泛濫語義含混的不銹鋼主義城雕,公眾想在公共空間中獲得深層的藝術體驗其實并不容易。
過去三十多年間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為中國社會帶來大量的公共廣場空間,為這些戶外公共空間美化和點明主題的任務,大部分落在有美術學院背景的雕塑家身上,對這一代的雕塑家們而言,這個時期既有機遇也充滿挑戰(zhàn)。因為雕塑藝術一直是造型藝術中的“重工業(yè)”,雕塑家不只要懂形態(tài)、色彩,還要懂空間、材質,以及熟稔各種手工藝、工業(yè)加工過程,馮原提出“雕塑家是物體的語言學家”非常清澈地描寫了雕塑家所要面對的世界,而我更愿意用“萬物”來“代替”物體,因為雕塑家最主要的關懷對象離不開“萬物之靈”的“人”,甚至在研究物體的時候,也不能忘記“物后邊的人”,而對人的表現是最難的。在《荊棘之路》中,我們看到陳克沒有用以往的高聳宏大的紀念碑形式,或者用直接的寫實手法表現利瑪竇本人滄桑深邃的形象,而是用一種意象的手法將其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出來,生銹的耐候鋼板利落地構成了巨石,觀眾站在比身體高出許多的巨石中間,見到的是被分割成無數裂痕的天空,觀眾若只局限在自我的視線,的確會產生短暫的絕望般的迷茫,但這時如果回想利瑪竇的生平,就很容易理解此時如果心中有堅定的信念指引,也許真的會一直沿著堅持的方向走下去,最終看到豁然開朗的天空,這種身體力行的、觸動內心的體驗,是很多只能觀望敬仰的紀念碑雕塑無法提供的,走與停、內心與信念、靜默與永恒,錯綜復雜、百感交集都會在進入的那一刻來臨,而在走出時又釋然,這件作品籍由觀眾的心念參與而最終完成,并隨參觀的觀眾而不斷生長,成為一件不只刻錄歷史還震動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作品。在這件公共雕塑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陳克在新材料、觀念藝術、過程藝術、互動裝置類作品中的影子,當然這些創(chuàng)新的形式語言被很節(jié)制地運用在這件公共作品中,我想這也許可以很具體地描述出陳克所講的“折中”,既不擬古也不過度前衛(wèi),而是謙和地帶著公眾開始慢慢接受更多樣化的生命感受和藝術體驗。
陳克在自己的文章中談過這件自己也非常喜愛的作品,他說“整個實施過程猶如穿越‘荊棘之路’般的艱難”,“和項目相關各方在設計建造過程中也進行了無數次的溝通和磨合,既要達成實施方案上與委托方的共識,還要達成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團隊的認可,不但要達成市民和政府認知態(tài)度的共識,還要達成建造成本和加工企業(yè)的共識……”如何將最前沿最有表現力的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融匯到公共雕塑創(chuàng)作中,還需要對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有很高的體悟能力,以及在戶外現場的控制力,也由此可知這段“荊棘之路”一路走來并非易事。
在藝術的門類和形式語言越來越趨向融合的未來,這個世界對雕塑家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復雜,如何將延續(xù)了千萬年的雕塑藝術繼續(xù)推進至新的空間,有賴于藝術家感懷生命的理解力和豐沛的想象力,我們當然希望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改變,雕塑之宗離不開“空間”,而雕塑之“刃”如何才能繼續(xù)做到“以無厚入有間”,則有待更多對雕塑藝術游刃而有余的雕塑家們去探索。
《荊棘之路—石陣》 2009年 南昌市紫金城利瑪竇廣場 130×10×3.5米 耐侯鐵 、不銹鋼、銅
《荊棘之路—石陣》 2009年 南昌市紫金城利瑪竇廣場 130×10×3.5米 耐侯鐵、不銹鋼、銅
陳克藝術作品
陳曉陽: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