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對《論語》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對《論語》的感覺,從來是樸素而溫暖。
在北方一個以溫泉著稱的小城里,曾經(jīng)見過一口奇特的“問病泉”,據(jù)說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進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病灶所在:有關(guān)節(jié)炎的人四肢關(guān)節(jié)就會麻酥酥有了感覺,有腸胃病的人腸胃間就會火辣辣涌起熱流,而有皮膚病的人則周身通泰,洗掉一層蟬蛻一般……
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
我的學養(yǎng)和閱歷,真要做《論語》的講解和辨析,萬萬不敢。我所能擔承的角色只是一個體驗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像兩千多年中數(shù)以千萬計泡過這眼溫泉的人一樣,用自己的身體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溫泉的恩惠。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jīng)典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所謂“道不遠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賢從來不拎著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也從來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語麻煩人??鬃诱f:“予欲無言?!?,子貢慌慌地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益發(fā)淡定,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個世界上的簡單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從不表現(xiàn)為一種外在的灌輸,而是對于每個心靈內(nèi)在的喚醒?!墩撜Z》中的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讓后世子子孫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zhì)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為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皇。受益的人也許“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漫漫歲月,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復(fù)制的解讀。
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而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們在當下的生活解讀中豁然開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會緘默微笑。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我寧愿說“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皆可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不是被漢武帝罷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獨尊的“儒術(shù)”,不是與“道”“釋”并稱于莊嚴儀式的“儒教”,不是被窮究義理囿于考據(jù)的“儒學”。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是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理。
所以,我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冷漠,略高于體溫,千古恒常。
(選自《〈論語〉心得》,有刪節(jié))
【賞析】
作者以自己獨特的感受,從一個體驗者的角度去解讀、去體驗《論語》,以形象的比喻詮釋了《論語》似活水泉一樣,溫度千古恒常,每一個普通的人都可以走進它,每個人都可以從《論語》中解讀自己心中的簡單真理,即得之于心。作者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冷漠。每個人都能以身去體驗,溫暖地浸潤其中,而解《論語》僅需如此,走進它,融入它,細細品嘗,也許會怦然心動,也許會醍醐灌頂,在“悟”中緘默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