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
【摘要】“數(shù)形結合”這一貫徹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始終的解題思想方法,其本質(zhì)是“數(shù)”與“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繞過障礙.同時,有效的“數(shù)形結合”使代數(shù)問題得以用幾何來詮釋,體現(xiàn)出神奇的數(shù)學之美以及思維的靈活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使許多復雜問題簡單化、明了化.
【關鍵字】數(shù)形結合;不等式
一、數(shù)形結合的理論基礎
數(shù)學中的兩個最基本也最古老的研究對象就是“數(shù)”與“形”,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恩格斯曾說過:“數(shù)學是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量的關系與空間形式的科學.”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過:“數(shù)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非.”可見,“數(shù)”與“形”反映了事物兩個方面的屬性.本文主要從數(shù)形結合在證明不等式方面研究.
二、數(shù)形結合在不等式中的應用
近年的高考強調(diào)不等式基礎知識考查的同時,也很注重數(shù)學能力的考查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其中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應用不可忽視.
(一)利用數(shù)形結合證明不等式
例1求證:a2+b2+c2+d2≥(a-c)2+(b-d)2.(a與c,b與d不同時相等)
分析考察不等號兩邊特點,其形式類同平面上兩點間距離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設A(a,b),B(c,d),O(0,0).如圖1,AB=(a-c)2+(b-d)2,
|AO|=a2+b2,|BO|=c2+d2.
當A,B,O三點不共線時,|AB|<|AO|+|BO|.
當A,B,O三點共線,且A,B在O點同側時,|AB|<|AO|+|BO|.當A,B,O三點共線,且A,B在O點異側時,或A,B之一與原點O重合時,|AB|=|AO|+|BO|.綜上可證a2+b2+c2+d2≥(a-c)2+(b-d)2.
例2求證:x2+1+x2-4x+8≥13.
分析考察式子特點,借助兩點間距離公式,可化為x2+1+x2-4x+8=(x-0)2+(0-1)2+(x-2)2+(0-2)2.
令A(0,1),B(2,2),p(x,0),則問題轉化為在x軸上求一點p,使|PA|+|PB|有最小值.如圖2,由于AB在x軸同側,故取A關于x軸的對稱點C(0,-1),故(|PA|+|PB|)min=|CB|=(2-0)2+(2+1)2=13,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例3sinx-1cosx-2≤43.
分析本題是分式,其結構類似斜率公式,因此可視此式為定點Q(2,1)與單位圓上的動點P(cosx,sinx)連線的斜率.如圖3,當PQ與單位圓相切時,切線的斜率取值就是所求函數(shù)的最值.由0≤k≤43,得ymin=0,ymax=43.
例4已知a,b∈R+且x2+ax+2b=0,x2+2bx+a=0都有實根,證明:a+b≥6.
解依題意得
a2-8b≥0,b2-a≥0,
即a2≥8b,b2≥a.(*)
則滿足(*)的點(a,b)在如圖4所示的陰影區(qū)域內(nèi).
設z=a+b,則z=a+b所表示的直線系中,過點A(4,2)的直線在b軸上的截距即為滿足(*)的z的最小值.
所以(a+b)min=4+2=6,故a+b≥6.
(二)利用數(shù)形結合解不等式
例5已知x,y滿足x2+y2-2y=0,欲使不等式x+y+c≥0恒成立,求實數(shù)c的取值范圍.
分析欲使x+y+c≥0恒成立,
即-c≤x+y恒成立,
故-c≤(x+y)min.于是問題轉化為求x2+y2-2y=0上有一點,使得x+y取得最小值,當直線l1平行于x+y=0且與圓x2+y2-2y=0相切于下方時(如圖5),取得最小值1-2,故-c≤1-2,從而c≥2-1.
例6求使不等式log2(-x) 解設f(x)=log2(-x),g(x)=x+1. 因為函數(shù)f(x)=log2(-x)的圖像與函數(shù)y=log2x圖像關于y軸對稱,g(x)=x+1的圖像是一條過點(0,1)的直線,由圖6可得-1 三、結論 本文主要講述了數(shù)形結合在不等式中的應用.由于“形”的引入,使得數(shù)字變得形象生動,變得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計算的過程和思維過程.然而數(shù)學思想方法教學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各種思想方法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往往數(shù)學思想、方法交織在一起.在解題的過程中依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shù)姆椒?,也許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任志鴻.十年高考分類解析與應試策略[M].??冢耗戏匠霭嫔纾?003. [2]蔡東興.數(shù)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應用[J].高中數(shù)學教與學,2009(02). [3]劉軍剛.數(shù)形結合的應用淺析[J].新課程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