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倉
【關鍵詞】 古詩詞;意境;解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1—0051—01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畫面。它是抒情類作品特別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作者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詩詞鑒賞的核心課題。把握詩詞意境首先要善于準確捕捉作品意象,再通過想象聯(lián)想再現作者描繪的獨特畫面,然后結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去感悟作品的深刻內涵。
一、捕捉意象,找準解讀意境的切入點
意、境、象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三元素,簡單地說,“意”是作者的原創(chuàng)本意,“象”是為了表情達意而精心選擇的實體景物,“境”是通過“象”的取舍組合形成的獨特畫面。
“意”是內在抽象的要表達的思想,“象”是外在具體的選用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指作者在特定情景中心有所感,借助一定的具象事物并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傳情達意,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藝術天地。解讀詩詞是一個逆向過程,讀者根據詩文提供的信息,通過對具象事物的分析把握,結合個人學識閱歷對作者創(chuàng)造的獨特藝術天地進行還原和二次創(chuàng)作。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蓖ㄟ^對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陽、人十一組具體景物的組合疊加,營造出一種特定的藝術畫面。這些景物的取舍組合都附著著作者的特殊情感,是作者主觀感情的真切流露。
如古人以折柳表惜別,以對月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以蟬喻品行高潔;以長亭表送別;以芳草喻離恨;以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以連理枝、比翼鳥喻恩愛夫妻等等。我們閱讀作品時要善于捕捉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以此為切入點,找準構成意境畫面的構圖元素。
二、想象聯(lián)想,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所描述的具象都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而選取的,這些“景語”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主旨的寄托。由于詩歌的語言講求精練含蓄,語意的跳躍性很大,要將作品提供的有限信息轉換成形象生動的畫面,就必須借助于想象和聯(lián)想作為走進意境的橋梁。
想象和聯(lián)想來源于生活積累,當作品中描繪的藝術畫面,觸發(fā)了讀者的某種情感體驗,勾起了讀者的對某一經歷、場景、情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內心深處產生思想共鳴,抽象的文字符號就會轉換成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意境畫面。當然,這種再現不可能是對作者當時所見情景的簡單復制(也不可能復制),而是溶進了讀者情感體驗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同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我們不同的年齡階段讀它,眼前呈現的畫面和內心涌現的情感體驗可能不盡相同,正是因為我們在每一次品味閱讀時融入了自己不同的人生閱歷和感悟。
鑒賞詩詞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想象思維,通過眼前的有限藝術形象發(fā)現或撲捉到某種更深遠的含義,獲得某種美感或震撼;要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情景,盡可能使自己置身其中,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才能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知人論世,感悟作品蘊含的獨特魅力
“詩言志”,詩歌是作者傳情達意的特殊介質。讀者要想準確把握作品的意蘊,必須要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鑒賞古人作品,一定要結合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去體會。例如唐朝詩人朱慶馀的《閨意·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如果僅從表象看,作品描述的是一個新婚小媳婦在拜見公婆之前,一大早就起來描眼畫眉,爭取得到比較好的第一印象,為此她特別征求丈夫的意見,問自己的眉式是否時髦。如果我們僅僅理解到這種層面,那就不符合詩的原意。原來,唐代盛行“行卷”之風:當時科舉考試的閱卷,并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審閱考生的卷子外,還要考慮此人在社會上的名氣、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有無達官貴人推薦。因此,唐時的士人應試前,將自己的詩文先要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薦。此詩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謁”詩,詩人巧妙用筆,通過新穎的比喻,“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語)”,巧妙表達了詩人應試前的鄭重其事而又憂慮緊張的微妙心理。我們如果不了解唐朝人“行卷”這一特殊的背景,就很難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本意。
編輯:劉於誠